[原创]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
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教育论文]——姜太公钓鱼(原创)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但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从教育到教学再到训练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
一、语文教育应该要走进生活,而且完全能走进生活。
第一、从语文的的本质看,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语)。在现代社会,听、说、读、写、算、信息技术是每一位能正常生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其中前四种能力就与语文有关,直接影响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素质。因此,一个人如果语文学不好,他就很给在民族大家庭中和谐地生活,更谈不上发展。德国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一文中指出:语言是形成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和语言从而使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众所周知,语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离开了现实生活中的表象,语言就毫无意义,也不可能产生。语言和生活使多么密不可分啊!
第二、从语文的内涵看,现实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语文的内涵虽是多样的,但它首先是社会生活的,是用于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文是随着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得以使用、传播和发展,因而其本身不但是一种文化,还是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谁也不能否认,“生活是文学、文化的本源”这一命题,我们有理由认为语文等同于生活,跟生活同样地丰富多彩。学语文不仅仅是为生活作准备,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语文教育走向生活是有着必要性和可能性的。
第三、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来看,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
从大量的现实和有关的调查中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 中,遗憾的是,这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第四、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应用于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是“应用之学”,而不是“应试之学”。如果我们割裂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一味地“以本为本”陷在死读书、机械地做练习之中,高分低能的现象不会消失,初中毕业生不会填写银行存款凭条,著名作家考高考语文试卷挂红灯等的现象将终究是个令人笑不出来的辛酸的笑话。因此,我们要本着用语文的宗旨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力求贴近学生现在与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教学形式上力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和需求,在现实使用中教活语文。
二、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积极探索走进生活的语文教育。
第一、教师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语文教改的关键在于如何把狭窄的课堂教学引入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观念的指导下,变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出发为学生的学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只是扮演辅导员,教练的角色,学生才是主角,是主人,教学活动是一次集会式的讨论、探讨,与会的是学生,学生是讨论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教者是主持人,召集人,需要巧妙地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进程。教完全是为了学,服从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从观念上讲 ,就是树立“生活是语文之源”的大语文观,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从做法上讲,就是突破课堂教学封闭模式,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使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的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
第二、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用课文,创设学以致用的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但单靠教材加大篇幅进行生活素材与语文素材的积累,从而根本解决语文“服务于生活”这一问题显然不行。解决好“反映生活”与“服务生活”的问题,要深入生活实践,注意从生活中阅读积累,扩大篇章阅读量与篇章阅读范围。
第三、以人为本,引导作文教学走进生活
长期以来,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心病,教作文、改作文成了折磨人的苦差使,有作文课的日子是学生的“黑色星期”。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学生自己不想写作文,没有激情灵感就是大作家也写不出象样的东西,何况是学生呢?在语文教育走向生活的观念指导下,指导学生写以生活为宗旨的“生活笔记”。使学生摆脱了根据老师命题,应命而作的束缚,由“为教师立言”变为“我手写我口”,改变学生在传统作文教学中被动的地位,成为习作的主人。
第四、联系生活,注重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在教学中开展充满富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语文灵活地与影视、艺术、戏曲、民俗等生活形式相结合,探究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权利,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研读。利用节假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游览观光活动,通过调查与活动开展,加深学生“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认识,同时及时进行积累与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结起来。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联系生活学语文,让语文教育走进生活,既“导流”,又“开源”,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1《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英)罗素著,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生活体验研究》 范柏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原创]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原创]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相关的教案: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2015-05-21
- 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2015-05-08
-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2015-05-02
- 韩寒对语文教育的想法2015-04-27
- 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灵魂2015-03-13
- 于漪: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2015-03-04
-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创)2015-02-10
- 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2015-01-03
- [原创] 网络日记——美丽的心灵家园2014-12-09
- 我对语文教育的肯请2014-11-21
- 语文教育研究动态综述2014-08-28
- 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2014-06-18
- 语文教育呼唤语文素质的回归2014-06-06
- 语文教育何去何从?2013-08-22
-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013-04-03
- 韩军:中国语文教育的十大偏失2012-11-30
- 韩军: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精神教育2012-11-30
- 关于“新语文教育”的若干重大问题2012-09-03
- 上一篇: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 下一篇:诗词教学拓展:诗词平仄对照--平水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