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
按进度今天该学习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前我们几名年轻教师意见重重,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距当今时代较远且文字深奥,很难为当今学生接受,不如不学。但迫于组内的统一安排,加上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勉为其难,上就上吧。
为了方便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学生自读,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第二节课讨论交流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不安起来,真是让我难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学生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出色。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别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称赞,“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能力真高!”“你真会激发学生”“你的学生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展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兴趣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这时我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为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现代教育学认为:并非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悟了。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能力的正确轨道。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学生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大家: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为了方便教学,我换了一种授课思路。第一节课学生自读,思考四个问题:第一,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死的?第二,她死后不同的人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评价?第三,她的死有什么样的影响、价值或意义?第四,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句,说说你的理解,能自圆其说即可。第二节课讨论交流上述四个问题。这样上不是应付吗?
9点45分,我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走出办公室。真是祸不单行,在教室门口又恰逢高一新教师11人前来听课学习,我的心更是坠坠不安起来,真是让我难堪!我的心怦怦直跳。怎么办?人都来了,虚心学习的,不能撵走吧?学生都有预习了,问题也思考了,不能不上吧……
没想到的是,课堂上同学们的表现异常出色。他们针对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对刘和珍的理解非常周全,对不同人不同的反映与评价,对“庸人”麻木心理的理解虽然有失深度,但经过我的启发诱导,也算比较到位了。特别是同学们在谈到他们自己所喜欢的句子时,前引后联,分析之精彩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课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几位听课老师却是交口称赞,“郭老师,这节课上得太棒了!”“郭老师,你驾驭课堂的能力真高!”“你真会激发学生”“你的学生太好了。”
现在想想,这节课之所以能够成功,也许得益于以下几点意识或设计思路 :
第一:我在课前让同学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做到了充分的预习。他们有时间去充分地接触文本,产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二:问题设置得利。围绕课文设置的几个问题切入口不大,从文中都能一一找到答案,并且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既能让同学们对文章作纵向的结合,又能在面上展开,还能让同学们以同学们自己兴趣进行选择鉴赏。
第三:取舍得当。一篇文章可学内容很多,特别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结构、选材、语言都可以自成一家,深挖探索。这时我按照教学的实际,依照教学的规律,作好取舍,选出重点,从而更有效地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
因为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现代教育学认为:并非教师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悟了。教师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展示自我的机会,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满堂灌”的单一式教学方式,走向“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授人以渔”,提高学生能力的正确轨道。
第五:课堂教学应立足于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去选取;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一篇难“教”的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学生解读的几乎淋漓尽致,这是以前的我难以想象的,然而现在在课课标精神指引下的我带领学生却在两节课的时间之内很好地把它消化了。《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大家:教师教学观念的解放是教育解放的前提。要想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必须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让我感动,让我的教学观得以升华。
鲁迅先生的文章真难“教”吗?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记念刘和珍君》课后反思相关的教案:
- 三年级语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反2015-07-14
- 三年级语文上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2015-07-14
-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015-07-14
- 《野兔》教学反思2015-07-14
- 《盐的世界》教学反思2015-07-14
- 《天窗》教学反思2015-07-14
- 《菊》教学反思2015-07-14
- 初一语文《观舞记》的教学反思2015-07-14
- 《威尼斯小艇》教学反思2015-07-14
- 《镇定的女主人》教学反思2015-06-24
-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4
- 《鸟的天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015-06-24
- 《小海星快回家》课后反思2015-06-24
- 《一座铜像》教学反思2015-06-24
- 《旅行家树》教学反思2015-06-24
- 《梅兰芳练功》教学反思2015-06-24
- 《我爱三峡》教学反思2015-06-24
- 《茉莉花》教学反思2015-06-24
-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2015-06-22
-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2015-06-22
- 《春雨》教学反思2015-06-22
- 《观潮》教学反思2015-06-22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2015-06-22
- 自然关照下的苏轼情怀──《赤壁赋》2015-06-22
- 上一篇:对新课标的反思
- 下一篇:教学反思——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