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繁、难、多、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语文、数学等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且没有综合课程的科目。新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为20%至22%,将数学所占比重由原来的16%降为13%至5%,并对其他传统科目所占的比重进行了适当的下调。将下调后积累下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有了6%至8%的课时,地方和学校课程有了10%至12%的课时。显然,这种课程科目比重关系的调整,折射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放在了重要位置,这样的课程结构,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
如何实现课程的综合性?此次课程改革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以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同时,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社会需求应当是课程设计的根本依据,而社会需求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可能有很大差异。因此,课程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课程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为此,新一轮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给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余地。同时,明确规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使课程从整齐划一走向了多样化,保证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和决定学习内容,给学生充分发展留有时间和空间,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发展更有特长。
新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新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相关的教案:
- 谈新课程观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15-04-17
- 对新课程实验中评价方式的初探------2015-04-14
-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投意合” ------2015-04-08
- 我区新课程改革“探究式学习”中的2015-04-02
- 中考=新课程理念2015-03-27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用语2015-03-27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2015-03-25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科作业 设计2015-03-23
- 新课程 新教师2015-03-18
- 从熏陶走向实践 ———对新课程理念2015-03-14
- 试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作文教学2015-03-08
- 《新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体会2015-03-07
- 我为新课程喝彩 新课程促我成长2015-03-03
-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2015-03-02
- 加强文学社团实践活动 促进语文新课2015-02-10
-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上评述性口语的巧2015-02-03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2015-02-03
- 新课程让我欢喜让我忧2015-02-02
-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2015-01-17
- 新课程评课研讨中的最大缺失2015-01-12
-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2014-12-24
- 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新课程随2014-12-23
- 语文新课程教学拾掇 ——“这就是我2014-12-18
- 在反思中体验新课程2014-12-17
- 上一篇:让“表扬”微笑着走近学生
- 下一篇:新课改推动教师走校本教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