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设计11
我 的 母 亲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
【精点研究】816 字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632字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471字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810字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660字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560字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1928年开始,邹韬奋正式用“韬奋”这个笔名发表文章。他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方面要韬光养晦,一方面要奋斗。在无边的黑夜里,邹韬奋这个名字,连同《生活》周刊一起,在千万读者中广为流传。而他永远站于大众立场上,完全彻底地为大众服务的精神,成为新闻界后辈永远学习的楷模。
在邹韬奋病逝之后,毛泽东同志说:“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
刘少奇与陈毅为悼念邹韬奋曾书写挽联:“噩耗传来,忆抗敌冤狱,民主文章,革命气骨,涕泪洒襟哭贤哲。胜利在望,看欧西革故,敌后鼎新,人民抬头,光芒到处慰英灵。”
2、目前,以邹韬奋的名字命名的有三项奖:韬奋新闻奖、韬奋出版奖、韬奋新苗奖。韬奋出版奖是出版界最高个人荣誉奖,于1987年设立,从1990年第二届开始,由中国版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由中国记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韬奋新闻奖,创办于1993年,是奖励我国新闻编辑及通联、校对、资料等新闻工作者优秀成果的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商榷质疑】751字
本文在入选时是经过编者删节的,节选的是最能表现母亲精神品质的四件事,因此,在阅读时理解上与原全文有一定差距,甚至是误解。现提出来以供商榷,并作补充和必要的说明:
1、文章开头可看出家境宽裕,后面却是异常的窘迫,其间是否缺少必要的说明?
原文中有“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以作补充。
2、第二件事中的“妹仔”容易让人误解为邹韬奋的妹妹,实际上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年轻女仆,和母亲非常亲热,竟好像母女。教材在给“仔”作注时,是否也应略做些说明?
3、所选的四件事的顺序,先以为是按时间的先后来写的,仔细一看,第三件的时间是“我”十岁时,第四件事的时间是“我”八岁时,究竟是不是时间顺序?
入选时和第三件事同在一段的前一部分内容删掉了,现补如下:
“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点儿莫名其妙!一个人坐在一个小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
这部分内容交待了邹韬奋是从六岁启蒙读书的,所以,从原文看,的确是按时间顺序来组材的。在家境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母亲为了“我”能很好的读书,情愿节衣缩食出学费,请先生,足见母亲对“我”的期望之殷。有此在先,就好理解后面我背不出书而挨打时,母亲边哭还要边说“打得好”的心情和深意了。
《我的母亲》教案设计11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我的母亲》教案设计11相关的教案: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2015-03-25
- 《荔枝图序》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2015-03-21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42015-03-20
- 苏教版《我的母亲》综合能力测试题2015-03-20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02015-03-16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32015-03-15
- 《周亚夫军细柳》教案设计2015-03-15
- 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教案22015-03-13
-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2015-01-25
- 《我的母亲》教案32015-01-14
- 《我的母亲》教案2015-01-14
- 《竹溪记》教案设计12015-01-07
- 《石榴》教案设计22015-01-07
- 《石榴》教案设计1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1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0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9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8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6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4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32015-01-07
-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22015-01-07
- 《海燕》教案设计102015-01-07
- 上一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4
- 下一篇:《我的母亲》教案设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