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学习”再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1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有感
怀着虔诚的心读完第一章,第一感觉是想起我们的师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的,这一章的确可以用“因材施教”来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
好像这个理念我们都懂,但真真正正能把这种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的又有多少人呢?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肯定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是的,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去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几十名孩子的一个班级,我们怎么去教他们呢?无疑,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好的办法。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一幅名为《某种教育》(不太肯定)的漫画来:他把中国的教育比喻成一个工匠在模子里压制泥娃娃,其结果就是所有的孩子经过中国式教育都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玩偶。当然,丰子恺老先生讽刺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但是,现在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相当一部分教育者不是依然充当着那位手拿模具的“工匠”之角色吗?
看看我们现在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我们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总观我们的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还是平常的课,分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注意到这些了吗?很多课堂上的所谓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总是让孩子们讨论相同的问题,总感觉意义不大。
我们也应该根据班级孩子的不同来合理分组学习,绝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孩子表演,其他孩子为看客的剧场!分组合作学习必须赋予新的理念!当然,语文课远比数学课上的分组学习难得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
我们应该坚信:摸索前进总比站着不动强!
怀着虔诚的心读完第一章,第一感觉是想起我们的师祖——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的,这一章的确可以用“因材施教”来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
好像这个理念我们都懂,但真真正正能把这种思想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去的又有多少人呢?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肯定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是的,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去寻找解决办法。面对几十名孩子的一个班级,我们怎么去教他们呢?无疑,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提出了好的办法。同时,这也让我想起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一幅名为《某种教育》(不太肯定)的漫画来:他把中国的教育比喻成一个工匠在模子里压制泥娃娃,其结果就是所有的孩子经过中国式教育都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玩偶。当然,丰子恺老先生讽刺的是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但是,现在看来,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相当一部分教育者不是依然充当着那位手拿模具的“工匠”之角色吗?
看看我们现在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我们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总观我们的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还是平常的课,分组合作学习时,我们注意到这些了吗?很多课堂上的所谓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总是让孩子们讨论相同的问题,总感觉意义不大。
我们也应该根据班级孩子的不同来合理分组学习,绝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孩子表演,其他孩子为看客的剧场!分组合作学习必须赋予新的理念!当然,语文课远比数学课上的分组学习难得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
我们应该坚信:摸索前进总比站着不动强!
“分组合作学习”再思考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分组合作学习”再思考相关的教案:
- 拿什么来吸引孩子—我教《月光启蒙》2015-06-24
- 放松心态 轻松作文——《写一种熟悉2015-06-09
- 初三语文复习思考2015-06-09
- 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二)2015-06-05
- 《珍珠鸟》教前思考2015-06-05
-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2015-05-22
- 关于课外阅读的思考2015-04-20
- 《柳树醒了》的课后思考2015-04-17
- 让师生都多一分思考的空间——《口技2015-04-13
- 一年级“语文天地”使用与思考2015-04-12
- 语文教学反思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2015-04-06
- 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反思2015-04-04
- 对中学语文课文教学的思考(一)2015-03-28
- 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2015-03-28
- 提高初中语文复习教学效率的实践与思2015-03-28
- 对作文评价的再思考2015-03-27
- 对学生抄袭作业的思考2015-03-27
- 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2015-03-26
- 合作学习有四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2015-03-24
- “熟记成语”教学的一点思考2015-03-18
-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2015-03-16
- 教学反思 — 小组合作学习2015-03-16
- 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2015-03-08
- 《最佳路径》教学思考2015-02-28
- 上一篇:语文教学还需要板书吗
- 下一篇:《金子》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