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
文言文今译有一些要求。
1、 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意
文言文的原意是什么,我们翻译的时候就应该表达成什么,不能走样,尤其是不能按照今天理解去翻译。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A北山的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着。
B而且北山的愚公,年纪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着。
A和B翻译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且"的理解上。"且"是副词"将要",不是连词"而且",所以A是对的,B不准确。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A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是一起的呢?
B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跟谁有同样的归属呢?
问题出在对"归"的不同理解上。"归"有回归(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归附(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归类、归属(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聚集(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等意义。这里是"归类"的意义,就是"在一起",因此A是对的,B不准确。
(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A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quot;喂!快来吃吧?quot;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B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做饭,等待饥民来吃。有个饿人,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边拿着饭菜,右边端着水,喊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便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A和B有几处不相同。A把"为食"翻译成"在路上放了澄?quot;,B翻译成"在路上做饭",都可以,翻译不同,问题不大,两种说法都通。至?quot;食之",A翻译成"给他们吃",B翻译成"等待饥民来吃",还是A准确,因为"食si之"是给人吃的意思,带有主动性,可以表现一种施舍的意迹环?氤杀欢?氐却?筒蛔既妨恕?quot;……右执饮,曰"的"曰",A翻译成"吆喝",很准确,表现了施舍者的傲气;B翻译成"喊道",傲气就没有了。对于"从而",A翻译成"跟在后面",表现了施与者诚心道歉的神态;B翻译成"便"就缺少诚意了。所以比较起来,A是对的,B不准确。
2、 尽可能照顾原文的语法结构
有时候,原文的语法结构是很有讲究的,翻译的时候用尽量照顾,尽量跟原文的语法结构一致。
(1) 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
A我心里害怕想回去,可是这时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B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这时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
A、B都准确,但是,A能够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余心方动欲还"是紧缩句,翻译成紧缩句"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能够反映原文的结构,表示一种急切的心情;B翻译成复句"我心里害怕,想回去",语法结构不一样,急切的心情削弱了。另外,原文?quot;而", A翻译了,B没有翻译。能够翻译的要尽量翻译,才能准确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A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B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谁都有疑难问题。
A的前一个句子有"的",能够反映原文中的"者",后一个句子使用了疑问句句式,都反映了原文的语法结构,意思就表达得更加精确;B没有"的",没有使用疑问句句式,原文的语气就没有反映出来。所以还是A比B好。
(3)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宣王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尹文子·大道上》)(注:"说"通"?quot;。强,强弓。三石dan:三百六十斤。中关,拉开一半。)
A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B齐宣王喜爱射箭,特别喜欢人家夸耀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一半,便说:"拉开它至少要一千多斤的力气,不是大王,别人谁也拉不开。"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拉的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但是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拉开了一千多斤的弓。三百多斤是实,一千多斤是名,宣王喜欢的是名而失了实。
A的"喜欢"前面没有"特别"这个状语,符合原文的情况;B有这个状语倒不准确了。"其实所用不过三石",A翻译成"其实他用的弓只要三百多斤的力气就可以拉开",补充了省略的"拉开",能够更加准确反映原文的语法结构;B翻译成"其实他用的弓不过是三百多斤的弓"成了判断句,意思走了样。"非大王孰能用是"实际上是反问句,A翻译成"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语气跟原文一致;B翻译成"不是大王,别人谁也拉不开",没有反问语气了。所以语法结构跟原文一致是有好处的。不过,也不能机械地理解这一点。"以示左右"省略了主语,A补充了主语,翻译成"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比也省略了主语的B翻译得好。
3、译文要尽可能顺当
译文要尽量使用口语,要十分通顺得体。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因为文言文同现代文有许多地方不一样,翻译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模仿原文进行翻译,做到通顺得体就比较困难了。例如文言文的省略成分很多,要补充得恰到好处,使语句通顺流畅,就要克服不少困难。例如: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A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娜舛悸敉炅耍?皇O乱恍┕峭贰V型居龅搅肆街焕牵?街焕墙艚舻馗?牛?吡撕茉丁?
B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都没有了,只有一些剩骨。中途两只狼紧紧跟着走了很远。
A把"晚"翻译成"傍晚",比较合理;如果是天黑了,那一切是怎么看见的呢?B翻译成"晚上"就含糊一点了。A把"肉尽"翻译成"肉都卖完了"比较合理,因为这是屠户的工作;B翻译成"肉都没有了"就含糊一些。A把"止有剩骨"翻译成"只剩下一些骨头",很明确,而且符合口语;B翻译?quot;只有一些剩骨",这"剩骨"就不是口语了。"途中两狼",A翻译成"中途遇到了两只狼",加上了谓语"遇到";B翻译成"中途两只狼",然后把"紧紧跟着走了很远"当作谓语,十分简练,但是两只狼突如其来,与上文连接不太紧。A、B两则译文都是对的,但是A比B质量更高。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六国论》)
A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但是终于还是跟着其他五个国家灭亡了,为什么?齐国跟秦国友好而不帮助那五个国家。那五个国家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免不了了。
B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但是终究还是跟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都已经灭亡,齐国也就免不了灭亡了。
对于"五国",A都翻译成"其他五个国家"" 那五个国家",口语化,比B的"五国"好。A把"终"翻译成"终于",B翻译成"终究",还是A更符合口语。至于"何哉",A翻译成"为什么",很精练,也符合口语;B翻译成 "这是为什么呢", 主谓齐全,完整、严密,但是及A那么口语化。
(3)子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子墨子不听,遂北,至淄水不遂,而返焉。日者曰:"我谓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若用子之言,则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quot;(《墨子·贵义》)
(注:日者,从事占卜的巫师。帝,天神。不遂,没有达到目的。甲乙、丙丁、庚辛、壬癸,表示不确定的日期。用,听从。围心,违心。虚天下,使天下空虚,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不能互相来往。)
A墨子要到北方的齐国去,碰到一个占卜的巫师。巫师说:"天帝今天要在北方杀黑龙,先生的皮肤跟黑龙的颜色一样,我说你可千万不要向北走啊。"墨子不听他的,一直往北走。到了淄水,过不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师见到了墨子,说:"我对你说过不要往北走嘛。"墨子说:"照你说的办,南方人不能到北方,北方人不能到南方,人们的肤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走动呢?况且昨天天帝在北方杀青龙,今天在南方杀赤龙,明天在西方杀白龙,后天在南方杀黑龙,要是按照你的意见办,那就要禁止天下的人走路了。这既违背人心,又让天下空虚,你的话不能听啊!"
B墨子要到北方的齐国去,龅揭桓稣疾返奈资ΑN资λ担?quot;天帝今天要在北方杀黑龙,先生的皮肤也是黑的,你不要向北走?quot;墨子不听,一直往北走。到了淄水,过不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师见到了墨子,说:"我对你说过不要往北走。"墨子说:"照你说的办,南方人不能到北方,北方人不能到南方,人们的肤色有黑有白,为什么都不能走动呢?况且昨天天帝在北方杀青龙,今天在南方杀赤龙,明天在西方杀白龙,后天在南方杀黑龙,要是按照你的意见办,那就要禁止天下的走路人了。这既违背人心,又让天下空虚,你的话不能听啊?
A、B的翻译,有几个地方不一样。"而先生之色黑",A翻译成"先生的皮肤跟黑龙的颜色一样",强调了二者的肤色一样;B翻译成"先生的皮肤也是黑的","一样"没有得到强调。这里最好强调一下,因为这是巫师的重要理由。"不可以北" ,A翻译成"我说你可千万不要向北走啊",有"我说",显得客气;加上"千万",表现了一种极为关切的神情,而且很符合口语。B翻译成"你不要向北走",仅仅只是一个劝告,信息量小,客气、关切的神情都没有了。"我谓先生不可以北"这一句,A、B译文的差别仅仅是有没有"嘛";有"嘛"的口语特点很明显,A优于B。"蚴墙?煜轮?姓咭?quot;, A翻译成"那就要禁止天下的人走路了",既准确,有符合口语的要求;B翻译成"那就要禁止天下的走路人了",语句不通顺,"禁止"跟"走路人"不能搭配。
[题解]
翻译《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京力]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者,皆吾敌也,岁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人谗]可也。"(注释: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既,尽。济,渡过。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这里指子鱼。陈,通"阵",这里是动词,摆好阵势。股,大腿。门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可以译为"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可以译为"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把"既"翻译成"已"和"全部",很准确。"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可以译为"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 ,把"及其"翻译成"趁着",加上"请您",意思、语气都很符合原文和口语的要求。"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翻译成"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很口语化。把"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翻译成"让士兵明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同原文的语法结构也大体一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可以译为"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quot;,加上"一开始",补充了省略的成分,意思表达得完整而准确。
译文如下: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敌人人多,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去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不凭借地势险要。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quot;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到阻碍,我们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 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让士兵明什么是耻辱,使他们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那就不如一开始就不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好像屈服于敌人。军队就是要利用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的。既然军队要利用有利的时机,那末敌人没有摆好阵势,正好可以利用。既然鸣金击鼓的声音是用来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的,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练习]
一、翻译《杯弓蛇影》
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quot;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注:河南,郡名。听事,官府办公的地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沉疴,久治不愈的病。意,心中?虏猓?那椤#?
二、翻译《乞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quot;(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盍,何不。垣墉,墙壁。病,害处。)
三、 翻译司马相如的《谏猎》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乌获,战国时秦国力士。庆忌,吴王僚之子,人们说他有万夫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射快箭。贲、育:孟贲、夏育,都是战国人,著名勇士。卒,通"猝cù",突然。逸材,过人之材,有超越意。这里喻指凶猛超常的野兽。属车,随从之车,这里婉转指圣上。清尘,尘土;清是一种美化君王车子的说法。还,?quot;旋xuán"。辕,车前端伸出的直木,这里借指舆车。逢páng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毂gǔ,车轮上镶轴的圆木,代称车轮。轸zhěn,车箱底部横木,车的代称。衔橛jué之变,泛指行车中的事故。万乘,指皇帝。 垂堂,靠近屋檐下,坐不垂堂是防万一屋瓦坠落伤身。)
答 案
一、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二、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quot;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三、臣子听说同类的事物而能力不一样,所以要称誉力气大就乌获称誉,要说起速度高就称赞庆忌,要数勇敢就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里头确实有这种有特殊能力的人,兽里头也应该有特殊的野兽。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的地方,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极端凶猛的特殊野兽,它们因为北逼迫到没有生存之地,就会冒犯了您的车骑,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能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
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有时候还会出现事故,何况穿过密层层的草丛,奔驰在小丘土堆,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心里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看轻皇帝的尊贵,不顾自己的安危,喜欢到万一发生危险的道路上去寻找乐趣,臣子私下认为,陛下这样坐是不可取的。
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没有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谚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比喻大的问题。臣子希望陛下明察。
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初中文言文翻译解说及课外文段阅读练习相关的教案:
- 提高现代文课外阅读理解能力2015-03-16
- 大力开展课外阅读,落实语文素质教育2015-03-13
- 课外综合阅读的实施总结2015-03-09
-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生语文课外自主2015-02-03
- 立足于课内 延伸于课外--阅读教学的2015-01-19
- 浅析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心理及其特2015-01-04
- 中考文言文翻译“九字诀”2015-01-03
- 过程型档案袋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建立2014-12-17
- 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复习梳理2014-11-24
- 要高度重视课外阅读2014-11-21
- 让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少点功利2014-10-23
- 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2014-10-12
- 课外阅读八法2014-09-08
- 巧解课外微型语段的简便方法2013-12-30
- 语文课外阅读三境界2012-12-11
- 浅谈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2012-10-21
- 课外阅读——学生不可缺少的“辅食”2012-07-21
-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复习指导:理解段落功能
- 下一篇:重新审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