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寻找支点,长课短教

时间:2014-07-15 11:56来源:乐学点击:字体:[ ]

题记: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阿基米德

 

一、课文分析及教学初步设想

《伟大的悲剧》一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为英国著名南极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所写的传记——《争夺南极的斗争》中的节选。我们都知道,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一个月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人却长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这篇文章与其他11篇分别记述了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个集子里,这本集子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作者把斯科特等五位探险者描绘成英雄,不仅是英国的英雄,而且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来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所以这篇文章非常感人。而且茨威格的作品直指人心,他把人心最本原的东西捧出来托到高处,令它璀璨放光。让读它的人不禁生敬生畏——原来人竟可以坚强如斯、无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贵如斯!

应该说,无论从品质熏陶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这都是一座很可挖掘的宝库。但这么长的课文,这么多的感人细节,这么深沉炽烈的情感,怎样让学生靠自己来发现和领悟上述的东西呢?我设想了一下,感觉到:如果对于南极考察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多,他们未必能够体会斯科特一行的艰难,也未必能够领悟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价值;如果没有什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他们未必注意叫人深深感动的细节,也未必有兴趣在这长达四五千字的文章中挖掘“悲剧”悲在何处、“伟大”又伟大在什么地方。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并给我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如果能找到一个极佳的切入点,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篇篇幅长、思想内涵深的文章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深刻的认识。”本着这种想法,我对《伟大的悲剧》进行了尝试。

二、教学过程 回放:     

由于课文篇幅长,思想内涵较深,对初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安排了预习,让学生不仅读课文,还上网搜集作者和有关“南极探险”的资料。

第一课时,便由学生展示、朗读并讲解以下内容:作者茨威格的介绍;南极艰险环境的介绍;斯科特和阿蒙森的南极极点考察实况;胜利者阿蒙森的简介;斯科特的“绝命书”;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科考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情况。老师只从旁引导,由学生把持课堂。这样可以使学生慢慢进入主动和兴奋状态,而这些资料的互通有无,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把握。

第二课时,我把它上成公开课。

第一步,请学生起来复述文章大意,训练学生概括叙述的能力。

上节课,同学们虽然还没有进入课文,但也了解了不少东西:比如课文的作者,比如南极考察,还有我们的主人公斯科特南极探险的背景,还有他的对手阿蒙森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正好,今天来到我们的教室里听课的老师也想听听这个故事,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东西。

第二步,通过题目解读课文,理解其深刻内涵之“悲剧”。

1、            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大家看课文的题目“伟大的悲剧”,你认为,“悲剧”是什么意思?(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又用“伟大”来形容呢?这样的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

问而不答,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的目标。其实此处应该再问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悲剧?”学生的回答会有利于下一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学生所列举的例子肯定离不开“死亡”。

2、            跳读课文,看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自己能答出的是“死亡”和“失败”,老师在此基础上要加以启发和引导——“死亡是很悲惨很可怜的,但你认为还有比死亡更悲惨的吗?” “失败最是冷酷无情,尤其对于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再找找看,还有比失败更令人难过不已的事吗?”启发学生找到“为对手带信作证”之悲。

3、            这里的“悲”,你认为是“悲壮”还是“悲哀”?为什么?

学生自然能感觉到是“悲壮”,他们说:因为这里面充满了感动人、鼓舞人的力量,让世人觉得他们的精神是可贵的、伟大的。

第三步,引导学生体会题目中的“伟大”。

导入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等人的肉体、生命,而他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现在就请大家读一读、议一议,找出斯科特一行感动你的地方朗读一下,并归纳出他们的“伟大”之处。(学生4-6人为一组讨论)

学生发现如下:

1、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归纳:从此段看出,他们即使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放弃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此点让人感动,堪称“伟大”。

2、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归纳:从这里可以看出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情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3、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归纳: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临死前的所想,他热爱生命、热爱亲人,更热爱祖国,这种无私的爱特别能够打动读者,让我们感受到他的伟大精神。

4、            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归纳:他们无法以斗争的方式取得生的希望,便坦然面对死亡,他们这种从容就死的精神叫人敬佩。

第四步,老师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为你们的聪明才智而高兴。在课文题目的提示下,大家就感受到这么多,并领会了文章所颂扬的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了怎样分辨和对待成功与失败。

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看看我们所知道的还有哪些人、哪些事可以算作“伟大的悲剧”。

三、自我点评:

1、这堂课的设计,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学科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充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查找资料、引用资料,拓展了课文内容,加深了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也是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进行的,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思想认识也得到提升。

2、第二课时的教学片段抓住了本文“文眼”——“悲”和“伟大”,通过学生不断挖掘、相互交流,在读与说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不足之处与改进方法。

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一个细节学生还没有朗读和归纳,显得很不足,因为那是“伟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诚实、守信的精神。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这个文段写出了斯科特一行巨大的失败和痛苦的心理,展现了他们那种勇于承认失败的诚实,毅然为对手作证的磊落胸襟。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他们的“伟大”!

那么有没有自救的方法呢?借鉴别的老师的经验,我发现完全可以在这一环节上“以写带读”。老师将文章的感人之处、将“伟大”的组成部分设计成几个写作的题目——“假如你是斯科特……”“假如你是奥茨……”“假如你面临死亡……”等等,用抽签的方式分给四个小组,任由学生去揣摩去想象,再形成文字,最后归结出斯科特一行人身上的伟大精神。这样就不至于完全被学生操纵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颇有兴趣地挖掘茨威格作品中的宝藏。

    寻找支点,长课短教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