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时间:2014-07-11 16:49来源:好学堂点击:字体:[ ]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上出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而这“特点”,笔者把它称之为“语文味”―--:语文教学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要有语感.

 

【主题词】 语文味 情感 美感 语感

 

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

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那将是给了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语文教学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一  语文教学要有“情感”

 

注重情感的体验是《语文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课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色彩,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如果学生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课文情感的体验、感悟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溶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1 情感的沟通要统一

教学情感反映了教学活动现实,基本上可分为快乐和痛苦,热爱和仇恨,赞叹和鄙视,自豪和卑微,激奋和恐怖等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两大类。文本本身蕴涵着作者的弃恶扬善,颂真恶假,赞美批丑的情感;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判断、分析品评、体验领悟的情感;学生学习时对文本、作者、教师的情感的理解把握、品评领悟的情感需要沟通、交流、对换。只有沟通、交流、对换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产生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情感沟通和谐统一,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必须首先领悟、理解、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与文本、作者同感同情,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这情感表达体现得得体恰当,同学生沟通交流得和谐统一。学生则通过对教师这“表达”“沟通”的情感的理解把握、分析判断、品评领悟,并结合自己对文本所蕴涵着的“情感”的理解把

握、分析判断、品评领悟,从而产生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同感同情。这样,教师之情、文本之情、作者之情、学生之情,才能和谐统一。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有情有感,有滋有味,才会给人一种“立体”的美。

教学《穷人》一文时,教师就要理解把握住文本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同作者一样有同情、同感,并把“母子情,夫妻情,邻里情——三种情表达得既充分又得体,既贴切有感人。这样,学生则通过对教师“表达”的“情”的品评、领悟、分析、判断,并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情”的理解把握,从而产生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同感、同情。这样,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就会达到和谐统一。而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情感的活动,才是学生做主人的活动。

再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的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使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

2 情感的交流要真挚

  情感是以真为前提的,离开了真,情感就不存在了,教学情感亦如此,离开了真,教学情感亦不存在。没有情感或教学情感不真的教学活动必定是苍白无力的。所谓“真”,就是要有感而发,有情而抒;就是要真实真挚真切,绝不是无病呻吟。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作者写作目的的情感,学生读书学习时的情感,教师教学时对文本理解、表达的情感,构成了教学情感的基本的要素。教师首先是读者,要把在文本中“读”到的情感与学生对话,沟通“作者、学生、文本、教师”四种情感,使之共鸣。因此,教师要首先“读懂”“读透”文本中的情感,达到进入之、参与之,并融会贯通,使之成为一体。

教学情感真,首先是教师的情感真。教师的情真,才能以情动情,以情传情,以情

启情,才会唤起、感染、引发、启迪学生之情,使学生随真情入情。只有学生动真情,

才能更好地对文本理解把握,领悟分析。教师的情感越真挚、越强烈,对学生打动就越

深,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就越大。只有从心灵里流出,才会再流入心灵里。教师讲课,学

生听到的不仅仅是教师那富于感染力的的音调,节奏缓慢、欢快的语句,音量适中的声音,

而是透过这音调,这语句,这声音,感受体验理解领悟到教师对文本、作者之情的领悟理

解把握,感受体验到文本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情感才称其为“真”,这样

的情感才是教学的情感,才会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学生听教师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不仅听到的是教师那赋予表达力的音调低

沉、缓慢的节奏的语句,而是通过这音调、这节奏的语句,感受,体验、品位到的是教

师对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敬佩之情。而这情是教师内心真情的流露,心灵的表白。而更重要的是这情感,在感染着、引领着、诱发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和同教师同悲伤、

同悲切、同哀悼、同怀念……

3 情感的色彩要鲜明

情感是具有色彩的。教学情感也具有一定的色彩,而且是那么鲜明,那么显而易见。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对他们各自头脑里的文本中的审美对象的理解、分析、品评、

领悟,总是带有自已的情感倾向,并且必将这情感倾向显现在其行为言语之中,流露出同

情、反感、憎恶、悲哀、歌颂、赞美等情绪。如果没有这种情感的倾向,仅仅是一般的

冷静、沉思、甚至是无动于衷,那么,这样的教学活动就缺乏生气,缺乏感染力。语文教

学弘扬什么,弃恶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必须显而易见直截了当,且必有一定的倾向

性。弘扬赞美的就要高歌,弃恶批判的就要唾骂;该悲壮的则绝不兴奋,该幽默的则绝

不平庸,该激昂的则绝不低沉,该惆怅的则绝不欢快。

品读《再见了,亲人》,就要引领学生品味感悟体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一一惜别之情;

品读《买火柴的小女孩》,就要引领学生对小女孩那悲惨的命运深表同情,从而激起对

旧沙皇制度的无比仇恨之情;品读《小抄写员》,就要引领学生对儿子爱戴父亲,父亲理

解儿子感到欣慰,从而激起尊老爱幼之情;“品读” 《珍贵的教科书》就要读出对指导员的歌颂;“品读” 《囚歌》就要读出对革命者颂扬和对反动派的蔑视与仇恨。“品读” 《桂林山水》就要引领学生读得有音韵、有格律。这“品读”直接表达着学生的情绪,渐渐地,学生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变化;同它一起奔腾、起落,也成了“请”、“静”、“秀”的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要引领学生动情地用音调低沉、节奏缓慢的赋予强烈情感的语音“表达读”,这“表达读”是学生们对敬爱的总理的无比敬佩之情感,它会直接感染着、引领着、诱发着学生,使他们和文本、作者同悲伤、同悲切、同哀悼、同怀念……

4 情感的氛围要适宜

教学情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形式与内容要和谐统一,要适合文本——既教文

本描写的情境、意境相适宜。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意境,有的轻松愉快,有的悲壮严肃,

有的安静淡雅……无论什么意境,教学时,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设计的教学氛围要与这意境和谐同一。

一个教师这边在讲;“我们的胸前都佩着白花,胳膊上都戴着黑纱,在十里长街上送

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灵车”,讲得生动有情,气氛庄严肃穆,师生们都沉浸在一片哀痛

之中。然而,那挂在教师耳朵上的两个金色的耳环,却在随着教师讲解的头势在不停地

摆着、摆着,教师那粉红色的衣服在阳光下不时地透着几分光彩,闪着学生的眼,教师

那脚下的高根鞋的鞋跟儿不时地敲打着地面咯咯地响着……这情景,这气氛,这意境,

这情感与课文内容完全风马牛不相及。

5 情感的感悟要重视独特的体验

每篇文章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而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也是不同的,每个学

生的个性特点、理解角度也不尽相同,这就有一个对文本情感乃至美感、语感的感悟与

品评都有就的独特的感受。作为教师就是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作出独特的理

解与体验,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学习《景阳冈》,有的会从武松打虎中感悟到吴淞的勇

敢;有的会从武松身上感悟到他胆量大是因为“酒壮英雄胆”的缘故,甚至还有的则会

感悟到武松则是增强好胜,才把虎打死的。不是吗?见了榜文,他不是也吓出了一身冷

汗吗?

 

二 语文教学要有“美感”

   

语文教学活动是知识交流的活动,也是审美的活动。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独厚,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深刻挖掘,给学生一种美感,使学生手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1、教学活动是师生审美的活动

教学内容中蕴涵着许许多多的艺术形象:有秀丽无比的自然风光,有献身祖国的英勇战士,有推理严谨的科学说理,有意境幽雅的诗词歌赋,这些都需要师生品评分析、体验领悟。

(1) 品评优美语言,感悟音韵节奏

课文中有许多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节奏匀整的诗文,教学这些诗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文的优美语言和音韵节奏进行领悟,体验,品评,从中获得美感。

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画面优美,诗意盎然。妙在诗人写景不像一般人那样直接写眼中所见之物,而是通过他的所闻,所想去推想描绘,让读者从他的所闻、所想的描绘中去体验。这样,教师就要把学生带到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体会那夜间的春雨,晓来的晴空,温和的气候,歌唱的小鸟,遍地的落花。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触其物,如文其声,似乎看到了图画,嗅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啼,自然地联想到春天的青山滴翠、绿水潺潺、垂柳依依、小草青青;春天的白云悠悠、鲜花艳艳、鸟雀啼啼、炊烟袅袅;春天的田园幽雅、野外郊游、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样的活动是审美的活动,学生才会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2)挖掘艺术形象,体会美好品质

文章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有的助人为乐,品质善良。这些人物形象都值得好好品评、领悟。教师应该使学生在品评、领悟这些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要去体验、领悟人物内心种种具体的情绪和情感,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美好的精神品质,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自己审美的价值观。

《穷人》一文最后写桑那的丈夫抱养邻居的孩子时写到:“渔夫邹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恩,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恩,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一段话是渔夫内心境界的表白,是情感的流露,他像在自言自语,又像在和妻子对话。“恩,是个问题”,这是他自己问自己,向自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本来自己家就穷得已揭不开锅了,如果再抱来两个孩子,能行吗?“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是他经过思索后得出的结论,“熬”字就道出了生活的艰难与他下决心的程度。“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是他得出结论后将采取的行动。这一段话刻画了一个质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这一形象的挖掘,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人物,而切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提高了审美的价值观。

(3)品味幽雅意境,领略美好风光

课本中有许多描写祖国秀丽河山、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意境幽雅,而且把祖国的自然风光描绘的无比秀丽。在教学活动中要引领学生品味领略自然的美。

感悟《草原》一文,就要感受领略到草原的天那么得晴朗,一碧千里,草原的地那么得翠绿,翠色欲流;感悟《可爱的草塘》一文,就要感受领略到草塘的景色优美,风光秀丽;感悟《海上日出》一文,就要感受领略到日出之时那水天相接红霞灿烂的伟大奇观.

2        教学活动是形式与内容完美和谐高度统一的活动

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学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任何一节语文课都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两者之间有着盐与水一样的关系。课堂教学的美感创造需要一定的物质材料,即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手段、结构、节奏、板书、语言、姿态等诸多因素)。只有把“内容”与“形式”,按照一定的规律予以改造、编排、搭配、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使之完美和谐,高度统一,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感染力。教学结构合理分配,疏密相间,教学环节清晰,衔接自然,教学节奏适度,均衡严谨,教学方法适宜教学内容,教学氛围轻松愉快。教师不仅在思想、情感,而且在发型、服饰、风姿等方面都要给学生一种美感。这些“美”,教师不应是单一地呈现,而应是交织在一起地奉献。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是美的,身着的服饰是美的,塑造的形象是美的,与之相搭配的教学形式也是美的,既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观赏美的造型,感悟美的形象。那么,才能给学生一种多维的“立体形象”的美感,才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 中进行审美品评、体验、领悟,受到美的享受、陶冶。

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 才会以巨大的艺术魅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给学生一种美感。

2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活动

教师走上讲台,便是同学生一起“演戏”——课堂是舞台,教材是剧本,学生、教师则是演员(学生是主角)。这场戏是师生编排、教师导演且扮演相应的角色与学生共演的“戏”。教师面对学生讲课、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发表言论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一样,是把教材中所提供的“间接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等,通过“表演”,转化成“直接的艺术形象”——课堂教学境况。这“直接的艺术形象”是师生共同用各种手段(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完美和谐、高度统一才塑造的,并直接诉诸于师生的视觉、听觉,使师生共同感知、品评、领悟。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是师生共同的审美意识、情感、理想与一定的物质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品。

读文本,要在理解文本,品味意境的同时,还要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表达出来,进行“二度创作”。《山雨》一文,文章着重用细腻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山雨的声音,把山雨中的树叶、绿草、岩石写成奇妙无比的琴键,把飘飘洒洒的雨丝比成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在雨中,这些灵巧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这是多么美妙的意境啊!

读到这里,应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在山雨中,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棵绿草,都是琴键,每一丝雨丝都是弹琴的手指,那么能弹奏出多少美妙动听的声音呢?

“雨丝打在岩石上,那是钢琴发出的声音——丁冬、丁冬”;

“雨丝打在树叶上,那是小喇叭发出的声音——哗啦、哗啦”;

“雨丝打在绿草上,那是小提琴发出的声音——沙沙、沙沙”。

“是的,这么多的乐器在一起演奏,一定会奏出悠扬而婉转的交响乐。假如你就是这交响乐队的一员,有浑厚的大提琴,有清脆的小喇叭,有悠扬的铜笛,有婉转的小提琴,这么庞大的乐队,在一起演奏,那声音一定很美妙!我们来试试好吗?”

同学们兴致盎然,动了真情模拟似地读了起来。那声音的确好听,真像一支庞大的乐队在演奏一曲交响乐——山雨的丁冬、丁冬;山雨的哗啦、哗啦;山雨的沙沙、沙沙……

 

三 语文教学要有“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语文教学的“语感”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指对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蕴涵的音韵、节奏、韵律的感悟,其次是指对教师教学语言的感悟。

1        教学活动是对语言文字感悟的活动

文章是一个个文字按照一定的规律搭配组成的,组成的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具有和谐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学习文章就是对这些具有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品评领悟。有的合辙压韵,有的抑扬顿挫,有的节奏鲜明,有的韵味无穷,有的音调和谐,有的情感丰富。

感悟的最好方法是“读”。“读”是感悟,感悟就需要“读”:“读”是手段,感悟是目的。“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进行欣赏、品评。

 “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一种情感来。“读出美感”和“读出情感”是“读”的最高境界。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感悟到"千斤巨石般"的真正内涵及所表达的情感,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受到被火灼伤时的感受,体验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难忍痛苦,感悟出"千斤巨石"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这位严守纪律的伟大战士深深的敬意。

在“读“中反复吟咏、诵读,不仅可以感受语言内涵,还可以领会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古井》中写到:“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丁丁当当,扁担吱悠吱悠,像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品读这个句子,要在反复吟咏中领悟语言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突出强调地写出了取水的人多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妙,且不说“晨光熹微”、“暮色降临”这一对仗的词语说明了时间之长,单说“丁丁当当”、“吱悠吱悠”这组像声叠词也是用得多么得精妙呀!

2教学活动是对教学语言感悟的过程

教学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中,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律、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段的具有一定的音值、音色、音调、音量的师生的语言。教学语言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它以音响为材料,通过有组织有规律的音响运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达审美观念。

对教学语言的感悟,要感悟教学语言的语调该长则决不短,音量该强则决不弱,节奏该快则决不慢,音调该高则决不低。课堂上,师生耳边的应该是富于乐感的一句句有音韵、有格律,音色优美甜润、柔和动听,节奏鲜明轻快、和谐悦耳,音量忽大忽小而适中好听,音调忽高忽低而不失分寸的语音的轻轻的流淌。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让师生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1)教学语言能够生动形象地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境

对教学语言的感悟,还要感悟教学语言不仅通过对人物肖像、性格的描绘,在师生大脑中显现出具体的视觉形象,而且还要通过对审美对象心里凹凸现象的描述,唤起通感联觉,由听觉反应,转化成视觉反应乃至嗅觉、味觉反应等,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语言才会让师生感悟到语言的艺术魅力。

我们听教师讲《桂林山水》,学生耳边响着的是富于音乐感的一句句有音韵、有格律, 音色优美甜润、柔和动听,节奏鲜明轻快、和谐悦耳,音量忽大忽小而适中好听,音调忽高忽低而不失分寸的语句、语音的轻轻的流淌,而不是听病塌上的病人的呻吟。那有机地组合起来的一个个有节奏、有格律、有韵味的音响,直接引导着学生情绪的节奏,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变化;直接引导着学生情感的潮水,并同它一起奔腾,一起起落,渐渐地,渐渐地,学生听到的似乎不是直接诉诸于耳膜的语句、语音,而是有节奏、有音调、有音色、有音量的清静的、幽雅的、秀丽的漓江的水轻轻地流淌的节奏、音调、音色和音量。这时,学生们的思想感情的潮水、情绪的心律,也同这漓江的水汇聚在一起,并同它一起运动,一起起落,一起变化,变成“清”、“静”、“秀”的漓江的水,而那水也变成了有情感的有心律的水了。

(2)教学语言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诗人用意境形象说话,画家用绘画形象说话,教师也应该像诗人、画家一样用教学语言所描绘的“教学形象”来“说话”。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显现形象”,而不是“阐述观点”。然而,文本的“形象”不能像图画、电影那样,直接呈现于学生的视觉,让他们可见可观,得到完整的形象。这时,教师除利用电教手段之外,就要借助教师教学语言的功力了。

作为课堂教学物质材料的教学语言,只是一种表达的符号,还不能直接构成艺术形象,但是它能唤起学生与教师教学语言内容相关的思维记忆、生活场面,而学生又常常凭借这种对生活场面的经验的记忆,在想象中去把握艺术形象。这间接的艺术形象,它不像雕塑和绘画那样直接作用与学生的视觉,而是需要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把握。也就是说,教学语言艺术的形象要经过学生的联想,并连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起去感受体验和补充,才能呈现于学生大脑之中。

学生们听教师讲解《金色的鱼钩》,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老班长等一系列形象和那一幕幕有声有色的生活画面,逐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似乎都能真切地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慢慢地学生们从开始时候带有某种旁观的中立地位,逐渐地走进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矛盾冲突之中,他们不能保持中立了,开始喜欢某种东西,讨厌某种东西,甚至强烈地爱着,痛苦着,悲伤着,进行着反思,将心比心,会在心里说:“如果我们处在……我会怎么办?”也许他们在作比的时候会脸红心跳,也许会心安理得,于是会问心无愧……然而,无论怎样,经过了这一番反思、联想、作比,他们心灵上好象经受了一次严酷的生活洗礼,他们思想感情不知不觉好像增加了什么,减少了什么,他们眼前似乎挺立着那弓腰驼背、瘦骨嶙峋、满脸皱纹的老班长等一系列人物的光辉形象。

(3)教学语言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艺术,

教学语言有一定的情感活动在伴随,它通过表达感情色彩来描绘事物、叙述教学内容从而塑造艺术形象。教学语言之所以能传递情感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主观对事物的赞许、歌颂、厌恶反对的褒贬的感情色彩、态度。教学语言能直接、深刻、鲜明地表达教师内心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语言是教师“心灵的直接抒发”——言为心声,能多方面细仔深刻地展示教师的内心世界,揭示教师的内心宇宙。这教师内心的情感,既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表露出,又可以在教师描绘的图景中透视出;既可以以语言为手段直接剖析教学内容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而在剖析中无一不夹带着教师的思想感情,又可以在间接叙述描绘中潜意识地展示出来。总而言之,带有情感的语言最能直接抒发教师的情怀,最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联想,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教师教学语言的这种情感功力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教学语言而展开情感联想。

我们听教师讲《再见了,亲人》,不仅仅听到的是教师那富于表达力的语言,而是通过这语言感受、体验、品味到教师对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友谊的赞美与歌颂;感受、体验、品味到的是教师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无比崇敬和爱戴。而更重要的是这情感感染着、引导着、诱发着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也有此同感、同情。

对教学语言的感悟,还要感悟教学语言对事物的赞许、歌颂,厌恶反对的褒贬的感情色彩、态度。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 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像天边的朝霞,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也应像一首绮丽的小诗,和谐压韵、抑扬顿挫;还应像一幅斑斓的画卷,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应像一曲动听的乐章,悠扬婉转、活泼欢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崔峦:《增强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1999.11.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