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除法》课堂教学反思
“除法”的意义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除法”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的,也就是说:“除法”运算是“平均分”概念的具体表达方式。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伯广辉老师的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10根小棒或几何形状的纸片平均分成两份、5份,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版面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让学生根据实物的价钱和给定的条件如:小明有12元钱去购买小熊、小汽车、小船、小飞机等儿童玩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数学的道理。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较直观的展示了数学原理,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内化,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
四、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如:在熊猫请客分竹笋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互相看一看,讨论分法等。说明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存在的问题:
从这节课的整体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但还存在这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上课开始没有情境创设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伊始,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的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情境过程,对于低年级由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开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挂图、故事、谜语、游戏等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新课时,由“平均分”这个概念引入“除法”概念衔接不够。教师应在学生帮助小熊分完竹笋后,引导学生“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以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的概念,并列出算式。再结合平均分竹笋活动让学生知道“求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的道理,同时向学生交待“除法和加法、减法、乘法一样,都是一种运算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除法算式的读法。这样,学生对于“除法”的含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
三、做习题练习时,应该围绕认识“除法”运算的重点来设计题目,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训练题的第二题,在完成填空后,应设计让学生填除法算式的练习。如:如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思维训练题设计的比较好,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脱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果每次购买后,能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自己的分法,就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了。
四、课时分配不太合理,复习时间过长,新课教学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伯广辉老师的这节《除法》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总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除法”这个概念的含义。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利用“口答”、“动手摆一摆”手中的学具等形式,巩固课前学习过的知识,为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把10根小棒或几何形状的纸片平均分成两份、5份,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动手摆,对“平均分”这个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来指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平均分”这个概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除法”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教师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版面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除法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让学生根据实物的价钱和给定的条件如:小明有12元钱去购买小熊、小汽车、小船、小飞机等儿童玩具,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习生活中数学的道理。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较直观的展示了数学原理,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了内化,达到消化理解的目的。
四、在课堂组织形式上,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如:在熊猫请客分竹笋时,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一分,互相看一看,讨论分法等。说明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存在的问题:
从这节课的整体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但还存在这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上课开始没有情境创设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伊始,为学生学习知识创设的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情境过程,对于低年级由为重要。因此,在教学开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挂图、故事、谜语、游戏等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新课时,由“平均分”这个概念引入“除法”概念衔接不够。教师应在学生帮助小熊分完竹笋后,引导学生“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计算呢?”以激起学生学习新计算方法的欲望,进而引入“除法”的概念,并列出算式。再结合平均分竹笋活动让学生知道“求平均分的问题用除法计算”的道理,同时向学生交待“除法和加法、减法、乘法一样,都是一种运算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除法算式的读法。这样,学生对于“除法”的含义就有了明确的了解。
三、做习题练习时,应该围绕认识“除法”运算的重点来设计题目,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训练题的第二题,在完成填空后,应设计让学生填除法算式的练习。如:如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思维训练题设计的比较好,将数学学习生活化了,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脱离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果每次购买后,能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自己的分法,就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了。
四、课时分配不太合理,复习时间过长,新课教学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从具体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除法》课堂教学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从具体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除法》课堂教学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反2015-04-21
- 问题情境和呈现方式的恰当设计2015-04-17
- 高一数学教学反思2015-04-17
- 一节初一数学课的教学反思2015-04-14
- 数学教学反思2015-04-14
- 《相遇求路程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13
- 让未知数“多样化”——填未知数教学2015-04-13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015-04-13
- 《分一分(一)》一课的教学反思2015-04-13
- 数学教学反思22015-04-12
-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2015-04-12
- 初中几何教学反思2015-04-11
- 《垂直》的教学反思2015-04-09
- 《直线、射线、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015-04-09
- 寻找有效的课堂交流——《认识人民币2015-04-09
- 《分一分(一)》教学反思2015-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