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弄清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根据条件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条件提问题.
难点:理解应用题的两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回答问题.
师:我们学习了用加、减法解答的应用题,谁能告诉大家一道最简单的应用题要具备几个已知条件和几个问题?(至少要具备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
板书:两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
2.投影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口述算式和答题,教师在投影片上书写算式.
(1)绿化校园.二年级种10棵树,五年级种20棵树,一共种了多少棵树?
10+20=30(棵)
口答:一共种了30棵树.
(2)草地上原来有15只鹿,跑了6只,还剩几只?
15-6=9(只)
口答:还剩9只.
(二)学习新课
1.准备题.
(1)投影出示
师:这里有一条金鱼,请一位同学读出鱼身上写的文字.(有5条花金鱼,3条黑金鱼)
师:这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吗?(这道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
师:小金鱼应该有自己的尾巴,一道应用题应该有合适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给小金鱼找尾巴,也就是为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2)投影出示
师:想一想: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教师演示把鱼尾接在鱼身上,让学生看后回答.因为这是鲸鱼的尾巴,接在金鱼身上不合适,示意提出这个问题不合适)
(3)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同上)
(4)投影出示
师:提出这个问题合适吗?为什么?(教师演示把金鱼尾巴接在鱼身上,全部吻合,示意这两个已知条件找到了合适的问题)
师:谁会解答这道题?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5+3=8(条)
答:一共有8条金鱼.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道应用题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缺少问题,不能计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怎样才能为已知条件提出合适的问题.
2.教学例2.
出示例2:有50只 ,12只
(1)指名读题.
(3)师问:这道题能做吗?为什么?(这道题只给了两个条件,没有给出问题,所以不能做)
(3)指名找条件.
(4)师:这道题给出两个条件,但是没有问题,我们必须先补上缺少的问题才能解答.想一想,这两个条件有什么关系?(打手势表示告诉了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
(5)出示3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选哪个问题合适?
①还剩多少只?
②有几只鸭?
③一共有多少只鸡?
(6)师:把你们选的问题读出来.(教师在③的下面画上线)
(7)指名把应用题完整地读一遍.
(8)解答:(学生口述,老师板书)
50+12=62(只)
答:一共有62只鸡.
(9)师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改编例2.
出示改编题:有50只公鸡,卖了20只.
(1)指名读题,找出两个已知条件.
(2)师:在下面3个问题中,选一个合适的问题,画上线,再算出来.
①一共多少只?
②还剩多少只?
③有多少只鹅?
(3)指名完整读题并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0-20=30(只)
答:还剩30只.
(4)师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观察对比: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道题,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选择了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提问题与两个已知条件有关系.例2告诉两个数,可以把它们合并起来,所以选“一共有多少只鸡?”而改编的题告诉我们公鸡的总只数,去掉卖了的部分,应该选“还剩下多少只?”)
(三)巩固反馈
1.让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解答“做一做”的题.
2.做练习十七第1题.
集体做第(1)小题.
(1)指名读左边方框中的条件和右边的2个问题.
(2)师问:选择右边哪一个问题合适?为什么?
(3)指导学生用线把所选问题与左边的条件连起来,然后列出算式并计算、口答.
第(2),(3)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做完之后,集体订正.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条件提问题是以后学习两步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必须切实学好.本节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一步加减应用题的结构基础上,研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之后再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突出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学习新课的过程层次清楚,坡度平缓,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准备题的设计不但具体形象的说明应根据两个已知条件,选出合适的问题,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简单应用题结构的认识,渗透应用题中问题受已知条件的制约,同时注意到相关知识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学习例2,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以例题的改编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突出了本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
- 上一篇:给应用题填条件
- 下一篇: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