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五册25课诗词五首

时间:2014-03-21 09:08来源:学霸去哪儿点击:字体:[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体会教学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

    二学法引导

    诵读法(读—思一议—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创作背景的介绍。

    3.疑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

    4.解决办法   

    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3)<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    ·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三)教学过穗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

  怒号(hao2)    三重(chong2)茅  挂罥(juan2)    布衾(qin1)    大庇(bi4)    突兀(wu4)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著有《杜工部集》。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

    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找出例句分析诗中’所用的表达方式。

    (3)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    洒(散落)    罥(挂)    忍能(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灰蒙蒙的)    向昏黑(渐近,将近)    衾(被子)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彻晓,到天亮)    寒士(贫寒)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

    (2)诗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明确]诗中采用的表达方式有:①描写,如第一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狂风肆虐的景象。“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态,再如第3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风漠漠向昏黑。”写出了接近傍晚时的凄凉。

    ②叙事,如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归来倚杖自叹息。”一个“自”字,总收一二两段。写出了诗人在茅草被抢之后的孤独、悲苦。再如第三段“布衾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诗人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了国家的安危。

    ③抒情,如第四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3)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明确]诗歌篇末点题,“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乃是画龙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生再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推荐一名成员参加感情朗诵诗歌竞赛。

    7.集体背诵诗歌。

    (四)总结、扩晨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作者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写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

  叙事

         抒情——忧国忧民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作者爱国的忧思。

    (=)整体感知

    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    戍(shu4)  阑(lan2)

  (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李贺(790一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家境早已衰落。他才华出众,十几岁时已有诗名,受到韩愈等人的赏识和延誉。但因避父讳不能举进

士,只做过一任职位卑微的奉礼郎。他不满于这个掌祭祀仪式的无聊官职,便以病辞官,在穷愁郁愤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时仅二十七岁。李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顿,使他一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同时也使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荒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多首瑰奇的诗歌。在李贺的诗集中,抒写个人怀才不遇和愤懑不平的作品很多,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还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构思新巧精当,语言瑰丽奇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李贺诗歌的缺点在于反映生活的面比较狭窄,有些诗格调比较低沉,在艺术上有过于追求奇险而流于幽僻晦涩的毛病。他的诗歌对后世颇有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o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乡居时的即兴之作。今天要学的这一首反映作者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的抱负。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李贺词风的又一方面。南园,李贺福昌故居的田园.

    陆游(1125一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他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爱国思想的熏陶,立志报国。他一生在政治上坚决主张抗金,充实军备,增强国防力量,以期恢复中原,所以屡次受投降派秦桧等的嫉恨和压制,但诗人爱国的斗志始终不改,孝宗乾道八年(1172)在四川投身军旅,在王炎、范成大处理军务。66岁后被罢斥回故乡山阴,闲居至死。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剑南诗稿》收集了九千三百余首诗,加上遗稿,共有一万余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但爱国主义是其最突出的主题。他的诗大部分风格雄浑豪放,其中有些诗篇或驰骋想像,或寄意梦境,显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被罢斥家居时所作;“十一月四日”是指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这时诗人已经68岁了。作起。本题共二首,课文选的是其二。

    2.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1)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够比较两首诗。.4.检查自读情况

    (1)解释下列字词:

    ①吴钩(刀名,刃稍弯。)    ②关山五十州(泛指当时藩镇割据地区。)    ③凌烟阁(楼阁名,在唐朝首都长安,这是唐太宗为表彰功臣所建的殿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阁上画了24位开国功臣的像。)    ④若个(哪个)    ⑤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指很高的爵位。)  ⑥不自哀(即不为自己悲哀。)    ⑦戍(守卫。戍轮台。戍守边疆。轮台,轮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汉武帝时曾派兵在这里屯田驻守。这里借指我国北方边疆。)

  ⑧夜阑(深夜。阑,尽,指夜深。)    ⑨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⑩冰河(泛指北方冰冻的河流。这里指寒冷的北国战场。)  ⑩入梦(指进入梦境,梦见。)

    (2)指名赏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明确]①②句: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千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

    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③④句: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风吹雨打的声音,我不由得梦见自己骑着身披铁甲的战

马,奔向冰天雪地的战场。

    这两句诗记梦,写因关心国事而形成的戎马征战的梦幻,从而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由杀敌,一腔御侮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3)比较:《南园》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①相同点:都饱含着爱国忧思。李贺愿意弃文就武,为国效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通过僵卧孤村,夜听风雨及梦思为国征战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②不同点:两诗在格调上有所不同:李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而陆诗则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巧妙地融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更完满的表现。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诗歌。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晨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的爱国忧思,课后阅读《南园》的另十二首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另一首更好地体会,学习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    .    南园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愿弃文就武,为国效力一爱国忧思一梦思为国征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学习《己亥杂诗》和《忆江南》

    1.写作背景介绍。

    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己亥杂诗》是抒情言志作,龚自珍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乡,仍思为国效力。温庭筠的小词,绮丽清新,描摹出江南女儿的相思之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吟鞭(yin2)  脉脉(mo4)

  2.学习《己亥杂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龚自珍(1792一1841)字尔玉,又字瑶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认识深刻,提出不少政治改革建议,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出身于有深厚文化造诣的官僚家庭。祖父龚提身,父亲龚丽正皆长于史学,母亲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

好的文化教养。道光九年(1829)进士,先后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1839)因触犯时忌而愤然辞官南归。道光二十一年(1841)暴卒于江苏丹阳书院。龚自珍才华横溢,他的性格和思想在那个时代颇有独特性。他对封建正统的经籍既熟读而又不满,交游重气息相投而不趋炎附势。这种不受传统束缚的精神使他仕途不得志,却使他的诗文具有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龚自珍的诗着眼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独创的艺术性开创了近代诗的新风貌。今存诗词近800首,文300余篇,见于《龚定庵全集》。

    《己亥杂诗》是作者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48岁)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家眷的往返途中作的大型组诗共三百五十首,均为七言绝句(其中有些是古绝)。这组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是作者对前半生生活经验的形象总结,又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多咏怀和讽喻之作,选的这首诗原为组诗的第五首。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古代诗人咏叹落花的作品很多,其中也不乏俊爽昂扬者。但像龚自珍这样歌颂和肯定落花的名作尚不多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二句的构思,境界如何请谈谈你的理解。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落红(落花)

  ②指名赏析:

  [明确]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作者自幼居住北京,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北京做官,他从二十九岁起在北京任官职,和许多有革新思想的朋友交往。对他来说,北京可称第二故乡。如今壮志未酬,行将远离,不能不勾起无限的愁思。

    ②句:这句化用唐刘禹锡“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长安东门)外即天涯”诗意,说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东指:作者当日从北京外城东面的广渠门出城。    .

    这首诗的前两句,用楚辞庄忌《哀时命》“处卓卓而日远兮,志浩荡而伤怀”的诗意,表现作者关心国事而又志不得伸的愁苦感情。

    落红二句说,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的背诵。

    3.学习《忆江南》

    (1)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州)人。唐宣宗大中初(850年左右)应进士考,屡试不第。他才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考试律赋一首,人称“温八叉”。但不为人看重,终身潦倒。温庭筠兼工诗词,诗今存三百余首,与李商隐齐名,称“温李”.词今

存七十余首,与韦庄齐名,称“温韦”。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作词的人,又被<花间集》置于首位。对词的发展影响极大,被称为“花间鼻祖”。温词多写妇女生活,但所写妇女类型很广泛,不仅有贵族少妇,闺阁千金,还有思妇、商妇、宫女、歌妓、采莲女子以至女道士,真可称得上写妇女的圣手。温词裱丽绵密,精艳绝人,然不出绮怨。温庭筠极善于通过环境和物态的描写来烘托人的动态和心理活动,极其细腻传神;亦能自如地运用白描手法写词。

    梦江南,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

    ①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词句的意思。    。

    ②你是怎样理解《忆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的?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

    (4)检查自读情况:

    ①解释下列字词:

    斜晖(夕阳的斜光。)    脉脉(静默的样子。指含情之状。)    悠悠(娴静的样子)肠断(形容极为伤心。)白蘋洲(开满白色蘋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常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

    ②指名赏析

    [明确]斜晖句的意思说:对着夕阳欲下,以含情而视,但终不见来船,只见一片江水悠悠。

    肠断句:因过尽千帆皆非所欲观者,所以遥看白蘋洲而为之极度伤心。    .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使读者字视野陡然开阔,感受到寄情于景之时,有一种情思荡漾、空中传恨之感,形成绵远悠扬的风致。而结旬的“肠断白蘋洲”,则又令人从“惟见分手处,白蘋满芳洲”的联想中,使感情落在实处,有一种“加重?“倍增”的效果。二句相连,可谓虚实并列。

    (5)学生自由朗读直至能背诵。

    (6)指名背诵后集体背诵。

    (四)总结、扩晨

    《己亥杂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在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忆江南》主要描摹了——江南好的相思之梦。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其余的《己亥杂诗》《忆江南》,比较它们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

    (五)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已亥杂诗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现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梦江南

    “斜晖脉脉冰悠悠”(虚)    表明思妇

    “肠断白蘋洲”     (实)    的相思之苦   

 

    五册25课诗词五首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