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新课程资源

时间:2014-03-21 09:07来源:学霸去哪儿点击:字体:[ ]

大连世纪中学  高朋

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致于人们常误以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事实上,仅以教材而论,教科书也只是教材之一种。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课程资源也可能是渗透在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同样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这其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案例一:两年前的春天,笔者所任教班级的班主任突然生病住院,校领导找谈话临危授命(此时正值初三毕业前三个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班级?班主任看班是乖宝宝,班主任一走成闹人娃。身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和第二班主任,早已深有感触。这不,刚刚走马上任,就遭遇小集体旷课,四个平时很爱学语文但其他科都不好的学生偏偏选择逃离语文课堂。理由是中午去网吧上网一时兴起,忘记时间。据课后了解,这几个学生都来自单亲家庭或自己过(父母离异并都不愿意管孩子),上网是他们唯一的课外活动。

怎么办?谈心家访司空见惯,已不能引起太大触动。我单独叫来这几个同学,给他们出了个作文题:《网络带给我……》。他们没想到旷课的惩罚如此简单,心甘情愿开始动笔。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交上来的习作篇篇精彩,均属超水平发挥。其中一个学生无不骄傲的说,这个话题有可下笔之处,他们感兴趣,更何况这是拿手项目,写起来畅快。更可喜的是他写着写着,竟写到了网络的负面影响上,于是痛下决心,毕业考试前,暂停上网。写作成了德育教育的辅助手段,这也让我这个班主任兴奋不已。最愁作文的学生拿到感兴趣的题目,竟也下笔如有神。看来,学生们不是不会写,而是没啥可写,如何让他们次次都感兴趣,如何及时并利用新的课程资源,这恐怕是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

我给他们出了另一个作文题《父母让我……》。这一次,他们也学会了辨证思考家庭与自己的关系,一改往日谈到家就显露出不屑和痛恨。“母亲给我身体,抚育我成长,虽然现在母亲离开了我和父亲,但我想,她一定有她的苦衷。”一位同学这样写道。学生开始学会宽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结果。可见,只要稍加留心,我们身边可挖掘的课程资源随处可见。再有效的加以利用,它们将使教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新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题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要求学生就“战争与和平”的话题展开语文活动。其中有一个话题是:“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多个春秋,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向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战火和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

问题刚一抛出,马上有人举手。“经济实力!”“强权政治!”……“我认为,战争也有它的巨大作用,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男人可能现在还是大辫子呢!”话没落音,就遭来群起攻击。“你有没有人性?”“战争贩子!”“你是不是想再发动一场战争,中国就进入共产主义了?”大家看着我,等我下评语。我想了想,说:“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难道事实不也如此吗?”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对我的答案普遍不满。学生课前准备的都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例子和数据,丝毫没想过还有其他方面。不过,听了我的话,有人开始思考。学生回忆起历史上的战争,“世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的确有很多是在侵略和战争后开始的。”“外国人入侵,中国人才知道闭关锁国的失败,才开始睁眼看世界。”“有三国之乱,才会出现诸葛亮这类人物。”学生的思路真“快”,几乎所有人都转到另一个极端上。终于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我们得从两方面思考才行。战争有双重性,既推动历史发展,又在某种程度上阻碍文明进步。”这时,我笑了,说:“应该说既使人民饱受苦难,又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历史发展。”学生终于一致表示赞同。这不是很好,学生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辨证的思考问题,我的启发成功了。

案例三:语文实际上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各门课都有联系。课文内容、学生阅读的材料五花八门,做语文教师,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具备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真得有“全才”的本领。人的精力有限,总有涉猎不到的地方。讲《向沙漠进军》时,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个是我国的陕西榆林地区。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详?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对此,光靠教材本身是解决不了的,但我知道学生们正在学《世界地理》,我让大家找出书,找到这样的一段话:地中海沿岸处在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空空气密集,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蒸发量大,却难以形成降雨。可见,它的沙化主要是自然原因,不必强调,因而略写;后者则主要是人为造成,应当强调,所以详写。

以往处理课堂上突发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为了节省时间,以完成规定课时内所有内容,教师通常会要求课后再解决。而最终结果呢?很可能不了了之。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也大大削减。这一次,我选择了当堂问题当堂研究、解决。由此看来,对此类文章,还真得多请教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才行。

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改变过去只强调课堂教学,而忽视其他潜在因素的思想,代之以对各种教育因素的广泛关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可能引发学生对亲情、文化背景、经济和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开发社会学习资源,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引导功能。对课堂上一切可能出现的,或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教育价值,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董大方老师点评:

教材中的知识是这一学科专家头脑中的知识与教材编写者头脑中知识的融合。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高朋老师恰注意了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力求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看教材内容,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才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

 

    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新课程资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