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第三册药/实录

时间:2013-11-14 09:54来源:教学辅导点击:字体:[ ]

 备课人:李陆
  
   教学目标 :弄清小说的三要素。
  
   教学方法:研究,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师:同学们,最近,你们最关心什么?
  
   生:非典。
  
   师:为了预防非典,家里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少出门,多开窗,勤洗手,喝中药。
  
   师:喝中药有效吗?
  
   生:好像没有。
  
   师:为什么还要喝?
  
   生:心理上踏实些。
  
   师:如果有人说喝绿豆汤,放鞭炮可以防非典,你相信吗?
  
   生:不相信,要相信科学。
  
   师:对,要相信科学。
  
   二、解题。
  
   师:小说的标题“药”,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生:人血馒头。
  
   师:用来治什么病?
  
   生:痨病,也就是肺结核。
  
   师:谁得了痨病?
  
   生:华小栓。
  
   师:华小栓得了痨病,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生:咳嗽,流汗,总是感到肚饿,骨瘦如柴。
  
   师:华老栓夫妇为了救唯一的儿子,怎么做?
  
   生:拿出毕生的积蓄,去买人血馒头。
  
   师:华老栓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救儿子的命吗?周围的人相信吗?
  
   生:当然,周围的人也深信不疑。
  
   师:有没有人不相信,至少是怀疑?
  
   生:有一个人,那就是康大叔,他是卖药给华老栓的人,是刽子手。
  
   师:他这次卖的是谁的血?
  
   生:革命者夏瑜的血。
  
   三、分析。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我们看小说,最感兴趣的是情节,小说就是以情节来吸引人的。本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生:按时间顺序,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两条线索并行发展,最后在坟场上交汇融合。
  
   师:是什么东西,什么人把两条线索暗中联系起来的?
  
   生:人血馒头,也就是“药”;刽子手康大叔。
  
   师:小说中还有一些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哪些作用?
  
   生:分别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点明时代背景,烘托人物情感等作用。
  
   师: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本小说重点涉及到哪些人物?
  
   生:有华老栓一家,夏瑜一家,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还有红眼睛阿义。
  
   四、讨论。
  
   本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是华老栓,还是夏瑜?
  
   答案1:是华老栓。
  
   因为,本小说选自《呐喊》。鲁迅曾经讲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是做毫无疑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由此可见,鲁迅小说的创作意图主要是暴露国民的劣根性,“哀其不幸,怒气不争”。本小说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买回来给儿子吃,而且对刽子手康大叔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夏瑜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夏瑜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夏瑜的摇头叹息理解为“疯了”;小说的开头还写到夏瑜被害时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愚昧落后,麻木不仁。小说正是通过塑造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普通群众形象来表现这一主题,因此主人公自然就是华老栓。
  
   答案2:是夏瑜。
  
   因为,本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正是辛亥革命前后,作者通过小说融入了自己对辛亥革命成败得失的深沉思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严重脱离群众,是造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夏瑜作为革命者,他有一定的觉悟及政治理想,他知道“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有革命热情和大无畏精神,“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但是,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都“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小说通过塑造夏瑜这一人物形象,突出的描写了革命者的寂寞的悲哀,批判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脱离人们群众,革命不彻底的错误;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所以,主人公应该是夏瑜。
  
   小说的结局部分,侧重于表现夏瑜死后的悲哀。但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又似乎暗示着还有人在纪念革命烈士,革命的火种连绵不绝;从而在黑暗中又给人以希望。这无疑是对小说主题的升华。
  
   答案3:是华老栓和夏瑜二人。
  
   因为,关于本小说的创作动机,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的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可见,表现群众的愚昧和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主题。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采用了双线结构,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但并非此主彼次,而是并列平行的,最终在坟场上交汇。两家人的姓氏合在一起就是“华夏”二字,暗指整个中华民族;两家人的悲剧也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故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华老栓和夏瑜二人。
  
   五、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三册药/实录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