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萝卜”和月亮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中学 王炯
引言:
新课程在“阅读目标上”强化了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阅读差异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它,切不可唯“本”是从。
背景:
这是一堂公开课,执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对《白兔和月亮》这样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可能是执教者生怕在知识的传授上有误,而过分的依赖《教学用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开课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过程描述:
上课伊始,老师在学生的“默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b.在拥有月亮之后,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学生纷纷发言,答得也很准确。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旷神怡’,得月后是‘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教师听罢,不由得喜形于色。后来教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萝卜”,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学生在经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后,踊跃地举起了手。有位同学说:“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萝卜,它不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这些东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丢了,还会再一次拥有的。”另一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饥饿的时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很担心失去这些充饥的食物,说明它同样会产生得失之患。”
教师听罢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摆摆手示意那位同学坐下,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刚才第二位同学的发言讲的仅仅是特殊的情况,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月亮对于白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配拥有,所以得月后才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我们,拥有了不配拥有的东西,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学生们听了老师的小结,有的表情木然,忙着低头记笔记,有的则面露困惑不解之色。这时,听课的教师之中有几位不太守“秩序”,窃窃私语起来,好像是在议论执教者的这一“结论”有些失之偏颇,也可能是议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的发言未免有些武断。这些情况全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执教者尽收眼底,她的表情马上起了变化,露出些许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零乱无序,语言表达也有些语无伦次。我在听课席上暗自思忖:该教师虽没有拥有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担心讲错内容,担心课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许多得失之患,从而乱了方寸,使课堂的调控出现了失灵的情况。
反思与讨论:
1、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漠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教学用书》在帮助教师备课方面的确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绝不是“靠山”。本课的执教者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而被教参束缚了思想,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律”。不少教师把教材和教参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隶。他们面对教材和教参,不敢甚至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生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创造潜能也随之被压抑、摧残。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材观。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也只会“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和教参应该成为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我们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是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课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声音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最真切的。教师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才能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因此新的课程观把教学过程 看成一个“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对话的过程,提倡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自由、随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大师名家对话,倾听先哲的教诲,然后发问、诘难,与各种声音交谈、争辩;一旦会意,便欣然有得。“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以增进学习效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轻松驾驭“新课堂”,才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新教材在选文上加强了思想性和文学性,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引领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观的有益启示,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虽然短小,但含义深刻。执教者本可以利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看法,让同学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但执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错失了一个育人的良机。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试了,他们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荣誉,他们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几句唠叨,老师的几句批评,他们都难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们并不一定是因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为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产生了这些心理痼疾,教师只有熟谙学生的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短文长教,浅文深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中学 王炯
引言:
新课程在“阅读目标上”强化了感受性、体验性,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以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独立判断,求异创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课文理解也是“一家之言”,也是有阅读差异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它,切不可唯“本”是从。
背景:
这是一堂公开课,执教者不敢怠慢,即使是对《白兔和月亮》这样的短文,都作了深入的钻研。可能是执教者生怕在知识的传授上有误,而过分的依赖《教学用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堂原本可以“出彩”的公开课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过程描述:
上课伊始,老师在学生的“默读”课文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在拥有月亮之前,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b.在拥有月亮之后,白兔赏月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合理的,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能够在这两个问题的引领下“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学生纷纷发言,答得也很准确。如“白兔在得月前是‘心旷神怡’,得月后是‘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教师听罢,不由得喜形于色。后来教师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白兔得到的如果不是“月亮”,而是“青菜”、“萝卜”,会有这样的得失之患吗?学生在经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后,踊跃地举起了手。有位同学说:“白兔得到的若是青菜萝卜,它不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这些东西太平常了,即使是丢了,还会再一次拥有的。”另一位同学马上站了起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假若白兔是在饥饿的时候,得到了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很担心失去这些充饥的食物,说明它同样会产生得失之患。”
教师听罢后一位同学的发言,摆摆手示意那位同学坐下,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刚才第二位同学的发言讲的仅仅是特殊的情况,而第一位同学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月亮对于白兔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不配拥有,所以得月后才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一把青菜或一株萝卜,它肯定是不在乎的。这则寓言就是要告诉我们,拥有了不配拥有的东西,就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学生们听了老师的小结,有的表情木然,忙着低头记笔记,有的则面露困惑不解之色。这时,听课的教师之中有几位不太守“秩序”,窃窃私语起来,好像是在议论执教者的这一“结论”有些失之偏颇,也可能是议论教师这样对待学生的发言未免有些武断。这些情况全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执教者尽收眼底,她的表情马上起了变化,露出些许惶恐和不安。以致于下面的教学环节显得有些零乱无序,语言表达也有些语无伦次。我在听课席上暗自思忖:该教师虽没有拥有巨大的财富,但由于担心讲错内容,担心课上得不成功,而生出了许多得失之患,从而乱了方寸,使课堂的调控出现了失灵的情况。
反思与讨论:
1、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合作探究”的问题设计上还是很成功的。但教师不假思索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漠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从而导致了教学的失败。《教学用书》在帮助教师备课方面的确起了“拐杖”的作用,但它绝不是“靠山”。本课的执教者就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而被教参束缚了思想,从而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单一的学科教材,使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教学的“法律”。不少教师把教材和教参奉为圣经,惟其规定的教法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甚至成了教材的奴隶。他们面对教材和教参,不敢甚至不会有自己的理解。因此,原本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成了“一言堂”,原本就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生成了只会考试的机器。学生的个性被同化,心理教育功能缺失,创造潜能也随之被压抑、摧残。新的课程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材观。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也只会“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当认识到: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和教参应该成为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我们必须由教材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向教材开发和创造的过程转变。教师不能只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更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是 “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 “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更要体现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杜威就说过,认识是做,而不是看。课堂上那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的声音虽然是微弱的,但却是最真切的。教师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差异。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代替学生自身对教材的感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才能释放他们的创造潜能,以实现人的创造价值。因此新的课程观把教学过程 看成一个“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对话的过程,提倡在平等、真诚、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自由、随意、不拘一格的交流。学生与教材中的文本对话,与权威真理、大师名家对话,倾听先哲的教诲,然后发问、诘难,与各种声音交谈、争辩;一旦会意,便欣然有得。“教”不过是一种助力,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情境,以增进学习效率。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才能轻松驾驭“新课堂”,才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新教材在选文上加强了思想性和文学性,充满了人性、人情、人道。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它,在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同时引领学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观的有益启示,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虽然短小,但含义深刻。执教者本可以利用学生发言中的不同看法,让同学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深入的讨论,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但执教者拘泥于教材,不敢放手发动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错失了一个育人的良机。想想看,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是何等的脆弱!要考试了,他们便惶惶不安;取得了一些荣誉,他们就心理失衡;父母的几句唠叨,老师的几句批评,他们都难以承受,甚至痛不欲生。他们并不一定是因为拥有巨大的财富才患得患失的,而是因为没有形成健康的心理,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产生了这些心理痼疾,教师只有熟谙学生的这些心理,才有可能更好地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短文长教,浅文深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青菜”、“萝卜”和月亮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青菜”、“萝卜”和月亮相关的教案:
- 评王莲芬老师《月亮上的足迹》课堂教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