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片断赏析
(学完全课文之后)
师:学完了课文,孩子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纷纷表示没问题,只有一个小女孩慢慢举起了颤抖的小手,但忽然又放了下去。)
师:不要害怕,大胆一些。(在教师的鼓励下,那位胆怯的女孩站起来了)
生(怯生生地):我认为周总理把伞包让给小扬眉这个办法不好。
(老师和孩子们都大吃一惊,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她。)
师(和蔼的):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声音大了一点):有。我觉得周总理和小扬眉应该共用一个伞包。跳伞时,周总理可以把小扬眉抱在怀里,因为她才11岁,最多30公斤,也可用绳子把他俩拴在一起。这样两个人都有生存的希望。(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一阵掌声)
师:真是个好办法!你怎么想出来的?
生(大声地):周总理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小扬眉,我不想总理遇到危险,所以想出了这个办法。(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是啊!总理爱孩子,孩子们也爱总理。你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真是太棒了!(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学完了课文,孩子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纷纷表示没问题,只有一个小女孩慢慢举起了颤抖的小手,但忽然又放了下去。)
师:不要害怕,大胆一些。(在教师的鼓励下,那位胆怯的女孩站起来了)
生(怯生生地):我认为周总理把伞包让给小扬眉这个办法不好。
(老师和孩子们都大吃一惊,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她。)
师(和蔼的):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声音大了一点):有。我觉得周总理和小扬眉应该共用一个伞包。跳伞时,周总理可以把小扬眉抱在怀里,因为她才11岁,最多30公斤,也可用绳子把他俩拴在一起。这样两个人都有生存的希望。(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一阵掌声)
师:真是个好办法!你怎么想出来的?
生(大声地):周总理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小扬眉,我不想总理遇到危险,所以想出了这个办法。(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是啊!总理爱孩子,孩子们也爱总理。你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真是太棒了!(教室里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评析】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解放孩子的脑,让他去想;解放孩子的口,让他去说……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叶老的这一思想。教学过程 中,教者十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认真思考、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当学生想说又不敢说时,教师的鼓励犹如春风春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不管一个降落伞是否可以同时载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但勇于思考、敢于说出不同意见的精神非常可贵。所以,教者对这位同学的不同意见作了充分的肯定,同学们也用掌声表达了自己的称赞。正是总理对小扬眉的爱深深打动了这位女生,使她发出对总理的无限热爱之情,从而想出了这两全其美的办法。教者相机把同学们引入课文,使其更深入地领悟周总理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从而更加热爱和敬仰人民的好总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
可见,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真正做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创新思维的火花便能随时迸发。◆
27《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片断赏析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27《当飞机遇险的时候》片断赏析相关的教案: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6-09
- 《咏柳》赏析2015-06-01
- 《一面五星红旗》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5-31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片断设计2015-05-27
- 《南辕北辙》教学片断及反思2015-05-18
- 《习作3》 学生练说片断集2015-05-11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片断赏析2015-05-05
- 《小露珠》学习语言片断2015-05-04
- 丁丽老师《北大荒的秋天》实录片断赏2015-05-04
-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断与分析2015-04-30
- 《田忌赛马》的教学片断与评析2015-04-29
- 《装满昆虫的口袋》片断赏析2015-04-29
- 《李广射虎》教学片断2015-04-23
- 《理想的翅膀》片断赏析之一2015-04-12
- 苏教语三下《10.大作家的小老师》精2015-04-11
- 做一片美的叶子 教学片断2015-04-09
-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东方之2015-04-09
- 《嫦娥奔月》课堂实录片断2015-04-08
- 每逢佳节倍思亲片断赏析2015-04-06
- 《学会查“无字词典”》片断及反思2015-03-30
- 哪吒闹海 教学片断2015-03-29
- 感性回归:让学生拥抱语言——《威尼2015-03-26
- 《古诗二首》课堂教学赏析(吸收精华2015-03-22
- “冒”出个性——精彩“动词”赏析例2015-03-21
- 上一篇:27《当飞机遇险的时候》教学设计之一
- 下一篇:28《千里跃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