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

时间:2013-10-12 09:34来源:网友收集点击:字体:[ ]

课程研究所 谭桂声

 本单元在七年级亡、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本单元选人五首抒情诗,其中有一首旧体词,两首中国当代诗,两首外国诗。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借景抒怀.它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挠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这首词,在艺术特点上,要注意全问是怎样写景与抒怀的.把握北国雪景与诗人所抒之情的联系;要注意词中是怎样以“诗化”的艺术形象进行议论、评价历代英雄人物的,了解“涛要用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要揣摩语句,体会词中语言的凝练、贴切和丰富的表现。在内容理解上,要恰当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以及诗人抒发的豪壮情怀,特别是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这结尾三句是全词主旨所在,因此至关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在建国以来的相当一段时间,人们都遵从此说。但从文本出发,即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和语境加以体会和分析,就会自然得出结论,这首词是以作者本人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日抒发丁作者本人作为革命家、政冶家的抱负和自信。对此,无须回避。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真情倾诉,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    这首诗还采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读完全诗之后再看看“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一标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象征性:诗人借“雨”这一爱的使者的形象,不仅为“儿童”而歌,而且在深层的蕴意上为“中国大地”而歌.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饰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再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而欢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蕴藉而深厚的。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t口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春曲”。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这首涛的深刻主题和“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时代状况分不开的。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一首重要涛作。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朦胧涛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醇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涛的‘些典型特征。

《蛔蛔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蛔蛔与蚰蚰》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蛔蛔的乐音”和冬日·蚰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蛔蛔与蚰蚰》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曹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蕴含深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蛔蛔.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种赞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颂歌式的田园诗,具有极为丰厚的人文内涵.它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多写小景和避世归隐的田园诗,而反映了另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而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像面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进入诗中的情境,自行体验情感,感悟诗意。因此.教学诗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给以适当的点拨。

要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一种凝练、形象的艺术语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情味.要反复推敲诗句,细致深人地体会其内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已往欣赏诗歌的经验,加以联想和想象.体味诗中的形象和意境,从而深切地感受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这些诗的抒情性都很强,适于朗诵,在教学过程 中不应忽视。

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诗歌的常用艺术表现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结合诗中的语境和语句,从互为表里的形式和内容的关联中,让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艺术效果。

要适当地进行诗歌的比较阅读,认识诗歌之间的具t)内容、语言特点、表现手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比较阅读可以灵活多样。例如,本单元安排了同为毛泽东所作的《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两首词的比较,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两首诗的比较。此外对本单元的各首诗也可以进行比较.例如:

《雨说》与《星星变奏曲》的写作有着相近的时代背景,都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内容,风格颇为不同而又不无相通之处,可以适当地进行比较.(蛔蛔与蛐蛐》与《夜)都是田园诗。田园诗都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课本中所选的诗歌,数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导学诗的作用,面学生在课外读一些诗歌,在扩展阅读面、培养读诗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上,都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本单元设计了一些写作的小练习,如《雨说》一课,让学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星星变奏曲》一课,要求“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这些练习,让学生尝试写作诗歌或抒情短文,使读许与写作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抒情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学诗兴趣。

本单元的主题是“思想风采”.与其他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各篇课文堪称文化与语盲的富矿,连同综合性学习,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知识和能力方面:1.积累、掌握约50个字词;2.了解一些文化、文学常识生平、成就概况);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揣摩含义深刻的语句;练习写演讲词、书信,学习用举例子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雨的诉说”。是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活动,试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习焉不察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简而言之,通过本诗歌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欣赏一些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诗歌教学也要着眼于素质教教育,要通过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丰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具有初步的“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诗,什么是好诗,好诗何以是好诗,又能更细心地体验学生,更好地发现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分要点等方法说清一个看法或道理(能力);

7.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外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强批判、反思能力。

过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阅读课文,不依赖老师的讲解;

2.进一步增强朗读的兴趣,养成朗读习惯(《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家书》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适合朗读),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文章和语句义的方法,养成这种思考习惯,不去孤立地记硬背“中心思想”和“练习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进入中外伟人宽广博大的精神世界,带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业、正义、自由、艺术,爱情等问题,从而拓晨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个性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这里分项罗列,是便于教师具体把握;教学中,不宜为学生拆解过细.

(2)各项目标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和本班学生的情况,有重点地选择和处理。

(3)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具有高度的连续性,应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的教学目标 有机结合起来。

二,把握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的课文均以“思想风采”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有著名学者傅雷和音乐家儿子傅聪的艺术交流,还有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女儿进行的爱情启蒙。这些课文在洋溢着充沛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各篇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敬业与乐业》中提倡的从业观,你能否在其他课文中发现相应的表现(如《博雷家书》中对艺术事业的执著与痴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与《致女儿的信》中,反映了怎样一种共同的人本主义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四篇文章合起来,启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学习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课文,而是打开丁一片精神的空间、思想的领域。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只有十四五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非常有限,社会经验也谈不上,所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既要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以免学生对久远时代与异域国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过度抽象.同时,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植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2.从语言上看,本单元的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演讲的口语性较强,要注意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时还要有强烈的鼓励性和感染力:书信的书面色彩较浓,可以更多一些细腻的抒情和描写,再加上书信在写作时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斟酌.所以表达时的逻辑性较强,语官也更加精练、准确、到位.关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体会即可,不必专门做知识讲解和理性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注童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童即可:有的则要会用).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口语和书面语特色的比较,各篇课文语育风格的比较:怎样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怎样在语境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都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进行点拨。

三、各篇课文的简要说明及教学建议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建议把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1)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品味与领悟、反思与批判;(2)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步学习:(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行小沦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体验来理解,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业中感受到的乐趣。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本课的学习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练习--),二是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本文的教学难点 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因面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教师可通过与历史课程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不应视之为语文课的·跑题”和“僭越”).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傅雷家书>两则)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舔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加以提升。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我们既不应随便带过,“进宝山而空回”;也须把握好阐发的深度与分寸.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与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审美能力的提高.《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论著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篇章.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初步领悟“爱情”的真谛。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意义。教学中,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收集、讲述爱情故事;组织大家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就文章本身而言,关键是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让学生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上帝”等语句的丰富含义。(《试教通讯》2003年26-28合刊)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说明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