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教材 走进新课堂 思考新问题
语文怎么教?语文怎么学?换句话问:语文教学如何搞?对于这个问题,近百年来,无数先辈同仁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探讨,经历了多少次演变。但不论哪次变革都不免有所偏颇,甚至有走极端的倾向。
近来,教育界又提倡“注重人文关怀,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教育教学理念。几番风云变幻,几次潮涨潮落,语文教学一直处在探索发展的源头活水之上。
由过去的知识型、能力型发展到今天的素养型,教育者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育在于培养健全人格,张扬鲜活个性,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可以说,新课改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更深一步的认识。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实践,我们对新教材有了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总体而言,新教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语文的含义丰富了,外延扩大了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从真正意义上阐释了这句至理名言。
从教材中可看出,不论是课文的选编,还是课前预习,课后练习以及课外阅读卡片,都展开了无限广阔的生活画面。语文新教材要求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紧密结合,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二、突出人文性,强调张扬个性
新教材强调人文关怀,所以不论是课文选编,还是练习的设计都体现了强烈的人文色彩,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其中一、二单元的主题是珍爱生命,三单元热爱大自然,四单元科学世界,五单元浓浓亲情,六单元想像世界,所有文章无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生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短小精美的课文,无一不是一道美味的精神大餐。课改把人放在首位,这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当为新教材的第二大特点。
三、增加了综合性学习的新内容。
综合性学习,把听说读写融于一体,把口语交际、社交采访、上网查录,融于一体,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和研究问题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借助语言语实践活动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学科内外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它比已往的研究性学习更强调活动的内容的丰富性及探究的深入程度,综合性学习的拟定实现了一次语文学习方式的大变革。这当为新教材的三大特点;
边学边教,边教边改,我们对语文新课改的具体做法有以下五点:
一、根据教材特点,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语文,其它学科上用语文,生活中用语文,培养学生语文无处不在的理论。
二、开设阅读课,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课外名著及报刊杂志。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要求学生带足课外书,集体阅读做好笔记,必读书目有《爱的教育》、《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另外,大多数学生还积极阅读大量其他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传》等。
三、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人言语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互相切磋学问,不断砥励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了善于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改进教法,力争堂堂有新意,节节求发展。给学生教一些先进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如余映潮先生的“三步读书法”,魏书生老师的“四环节”读书法等等,同时,面对考试,不敢放弃传统的东西,新旧并进,扎实教辅。
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师上网查录,扩大知识面,了解同学们的新的教改动局: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语文课堂上死板的问答模式,被破除了,代之而起的是形式灵活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索的活动;机械反复地死记硬背之风衰减了,代之而存的是充满灵性的理解运用;简单粗暴地教育方式不见,代之而行的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浓浓情味……但在我们大胆尝试,锐意于新教改的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困惑和思索,下面是我们对新课改中几个教学关系的辩证思考:
一、“收”与“放”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呼唤开放的课堂,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关系,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越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有时连老师也无法回答;学生的讨论发言有时会不自觉地偏离讨论的中心;课堂辩论容易钻入牛角尖……课堂开放是正确的、先进的,但这种开放到何种程度合适,应该有一个“度”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在打渔,撒下的是一张无形的网,收获的是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思想,关键是既要“放”得开,还要“收”得拢。该干涉的要干涉,该纠正的要纠正,该限制的要限制,该主宰要主宰,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但教师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自己甘居人后也是一种极端。因为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要计划者和安排者,而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计划又有目的的活动过程 ,如果课堂任由学生决定就是一盘散沙,只能放任自流。
二、“创新求异”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即创新精神,新课程、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许多文章的后面都附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练习:或多角度探究问题,或重拟标题,或续编课文,或换位思考,或评议人物,或品味优美的语句……且“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指出“答案不强求统一,言之成理即可”,怎样才算“言之成理”?当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能全部肯定、认同吗?也许学生的想法很有新意,很有创见,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东西。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学生对骗子的看法就有分歧,有人说这两个骗子贪婪狡诈,罪不可恕,当杀;也有学生认为这两个骗子很聪明,他们善于揣摩世人的心理而将其玩弄于手掌之上,确实了不起。“聪明”还是“狡诈”;这里显然有一个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得问题,不能一味地鼓励,对那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看法必须否定,把学生的见解引导到正确的价值方向上来。
三、知识本位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新课标把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一切教学活动必须“立足人的发展”。新课标呼唤人文主义的回归,但当把人文提到一个高度来认识的时候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无论是课前的“预习提示”还是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均将知识性内容作了弱化处理。“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明确提出,不要过多地涉及文体知识,语法知识、文学常识,修辞知识,对这些内容只作简单的了解即可,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如过眼烟云,浮光掠影,那么围绕课文所作的拓展与延伸也只是装点了课堂的热闹而己。所以,我们认为,新课标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应该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该讲的还是要讲,该练的还是要练,要工具 人文并重,不能由“头轻脚重”走向“头重脚轻”,如果不这样,那必然是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悲哀。
四、合作探究与自我感悟的关系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给了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热烈讨论的场面。但我们应该知道,学生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合作讨论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也有一部分懒于思考,懒于实践,充作另一部分学生忠实的听众,这是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宜过多地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形式,应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作独立的思考。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去作交流这才是平等的。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的火候,即要注意合作中的平等交流,也要注意独立思考后的个性张扬;既不能因为合作使学生产生依赖他人的心理,也不能因为一味让学生自我感悟而忽视了相互交流的作用,应做到有“放”有“收”,有“散”有“聚”,把使用探究与自主感悟辩证地结合起来。
五、改革创新与功利思想的关系
教学革新需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但改革途中定会有挫折,有失败、有困惑,但相对滞后的考试制度,尤其是步履缓慢的命题方式,造成了评价机制,升学、就业等因素,给教育教学工作印上了鲜明的功利色彩,面对改革,面对个人利益。许多人教师显得进退维谷,无可适从,因此,如果我们不具备无私无畏的先锋姿态,有人将会走到教学复辟的老路上去。我们只有放远目前,勇于奉献,才能使这次教学改革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顺利地发展下去。解读新教材 走进新课堂 思考新问题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解读新教材 走进新课堂 思考新问题相关的教案:
- 当前中国教育八大尴尬解读与思考2015-04-30
- 当前教师遭遇的十大束缚解读2015-04-28
- 初中生精神家园的建构势在必行——读2015-04-27
- 牵挂萋萋芳草 解读心灵围城2015-04-24
- 解读新课标 做语文课改的先行者2015-04-08
- 多元解读与道德底线2015-03-04
- 语文课堂教学中解读文本时需要关注的2015-03-02
- 把课堂还给学生--厦门一中初中语文2015-02-03
- 解读新课标发言稿2015-01-25
- 美育探索——初中语文新教材初探2015-01-07
- 运用语法知识解读中考文言句子诵读节2014-12-17
-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沟通心理的解读2014-11-11
- 解读中考语文“自拟自答”题2014-10-14
- 解读考试焦虑2014-09-22
- 意象:中学古典诗词解读的焦点2013-10-15
- 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2012-10-25
- 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2012-10-06
- 解读语文“标准”2012-09-25
- 新教材中的体验课程观2012-09-21
- 新教材有什么特点?2012-08-14
- 立足新教材 品读“语文味”2012-07-26
- 上一篇:中考诗文默写复习题精选
- 下一篇:中学语文聆听训练的几种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