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教学的情感美
七十五中学 余海莲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这很大原因是因为教师只重视认知活动,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情感活动,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愿望,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走向美学,审美化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整体化的步骤。要使语文教学走向美学,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增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引导语 文教学走向美学的境界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语文是否达到语文审美话程度的标准之一。语文是人文类的基础课程,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丰富的情感传播载体,在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必然要进行情感的传递和情感的教育,因此要进行语文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既有一种客观的表现,有是一种主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里斯特认为:认知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纯情感,他把这叫做“认知——情感互动”。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自始至终,只有包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情感具有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的作用,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它是以情动人,对人的意志,判断有具大的调节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回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这说明教学活动决不是单纯的认知活动,而应该是认知结构与情感结合的联合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也看到,在学生心境良好,情感亢奋的状态下,往往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情感沮丧时,则思路狭窄,思维闭塞。实践证明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增强情感的因素。情感在营造氛围,创造教学形式美,教学内容美的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从情感入手,设计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一、 创设情感,以情动情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创设的情境联系的情感,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乐学。创设情境可以贯穿课的起始,展开、收尾整个过程。
新课导入 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入 顺利,可为课堂教学成功奠定成功基础。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她就很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愉悦与情趣盎然的境界里获得知识。
我在教《金黄的大斗笠》时,就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感人往事,体会手足情的珍贵,由此引出课文的主题深切的姐第情。
在教《敬畏生命》这篇散文时,针对学生对“生命”这一主题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在讲课时,我先给他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讲述了一只用以实验的小白鼠妈妈怎样用残余的生命去保护自己的孩子。故事比较感人,学生都能体会到生命是伟大的,传递生命是不惜代价,不求回报的。这与课文的主题切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奠定了敬重的情感,从而能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也更有兴趣学习。
在课的收尾创设情境,对学生课文的理解并由此拓展开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最后一课》的结尾时,就由小弗郎士的后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去体会,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学生从人物行为的比照中得到感悟。
情感基调的奠定,教学氛围的设置必然造成教学双方的共鸣。
二、 表情朗读,感染学生
选入中学教材的课文,都是倾注着作者浓烈感情的名篇,通过表情朗读(可以放录音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从朗读的语调、音色、作品的形象,语言,领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引起学生情感强大流动的一种手段,通过表情朗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特别是一些抒情的文章如抒情散文,抒情诗等更需要通过读来感染学生,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个方面。
在教某些难懂的古文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其重要,在读准节奏的同时,还要蕴涵感情,如《木兰诗》经我范读后,学生都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较容易掌握,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如《春》便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都饱含作者的深情,我在教学时,播了一遍录音带,然后让分组,分批让学生模仿朗读。评一评看谁读地最好,在反复的诵读中,让学生自己领会课文优美的词句与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师神情并茂的朗读,会让学生在听中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而学生自己的朗读,会使学生被文中表露的情感所感染。
三、 抓住情感线,分析情感
很多文章是以情感作为线索,特别是散文,作者的感情贯穿全文,他们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托物、叙事抒情在阅读时,就要抓住文章的感情线索,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如冰心的散文《小橘灯》,这篇文章中的小姑娘是作者倾注了全部感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形象。文章中小姑娘的言行是通过“我”的观察表现出来的,而“我”的感受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可爱、心灵的美好。所以体会作者对小姑娘的感情成为了全文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找出表现作者对小姑娘情感的词句,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感受小姑娘的美好的品质——懂事、热忱、镇定、勇敢、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由情及人,领会全文主旨。
四、 选好动情点,体味情感
抓住情感,只是一个整体把握,初步感觉的过程,要学生仔细的玩味作者的感情,还要选好动情点,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去深切体味情感。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动情点,就应该选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缩”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的走”等语句,突出爬的困难。从这些语言体味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
又如,《紫藤萝瀑布》中,应重点体会作者在看花后的驻足凝思,紫色的花将作者笼罩在宁静与喜悦中,通过对作者感情的理解领会全文的主题“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领会作者婉曲有致的情感流露,精美的景物描写,简洁精练的文字表达。
五、 再现情境,体验情感
再现情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它的关键在于,诱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觉表象,帮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真切的感受与体验。
如我在教《挖荠菜》一文时,课文的背景是解放以前的一段黑暗的日子,吃都吃不饱的年代,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不理解,为什么饥饿会这么可怕。所以在讲到作者因为饿去偷玉米棒时,我让他们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当成作者体验作者的心情。不少学生都非常投入,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
六、 师生间心相印,情相通
文章中作者的情感,首先是教师在备课是受到感染,然后教师在课堂上以上面的各种方法把教师所产生的情感转移到学生的情感系统,从而使学生爱老师之所爱,恨老师之所恨,教师的愉悦引起学生的愉悦,所以只有师生的感情互通才能产生共鸣。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在蕴涵的激情,知识的奥秘也在共鸣中得到玩味和领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教学的依据是具有丰富情感因素的教材。因此语文阅读课,必须加强情感因素的教学,才能把教材中情感因素传递给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不架起感情的桥梁,学生就不可能与课文产生共鸣,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影响。课堂气氛与文章基调取得和谐的统一,既要有理智的增益,又要有道德的熏陶,还要有艺术的感染,形成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的灵与感都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中怎样认识和搞好情感教育尚需我们不断的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加以努力。但是,可以预期在继续研究和探索认知教育规律的同时,深入展开情感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必将使人们更接近于理解教育的真谛: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
创设语文教学的情感美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创设语文教学的情感美相关的教案: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2015-05-18
-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2015-04-21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2015-04-21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2015-04-21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015-04-20
-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2015-04-20
- 打开思维 放飞情感2015-04-20
-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2015-04-17
- 教师搭台 学生唱戏——浅谈新课标下2015-04-13
- 将审美教育贯穿在语文教学中2015-04-12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的几2015-04-12
- 创设愉快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2015-04-11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交换”合作学习和2015-04-11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2015-04-09
- “五自”语文教学,凸显学生自我2015-04-09
- 语文教学应塑造学生的思维品质2015-04-06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管窥多媒2015-04-04
- 语文教学的几个要素2015-04-04
-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2015-04-03
- 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2015-04-02
- 培养语文能力 渗透思想教育——对文2015-04-02
- 论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2015-03-29
-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2015-03-28
- 语文教学格式塔2015-03-25
- 上一篇:初三语文复习练习之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 下一篇:语文中考复习思想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