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性质活泼的氧气

时间:2013-07-15 08:02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二节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 ),其次是( ),还有( ),( )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实验,可以放给学生看)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  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1)碳 + 氧气 二氧化碳

          (C)  (O2)         (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铁缓慢氧化生成的红色的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2)铁 + 氧气 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  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  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3)硫 + 氧气 二氧化硫

         (S)  (O2)         (SO2)

【演示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  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  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

3.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4)石蜡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

               (混合物) (O2)     (H2O)       (CO2)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教师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我门来看一下氧气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1.  供给呼吸

2.  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随堂检测】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 (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      磷在氧气中燃烧 (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 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 (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 )

(A)      镁带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 )

(A)      氧化铁 (B)三氧化二铁 (C)四氧化三铁 (D)氧化亚铁

      5.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 )

(A)      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 (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 (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 )

(A)      用火柴去点燃 (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 倒入澄清的石灰水 (D)闻氧气的气味

      7.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 )

(A)      碳 (B)硫 (C)蜡烛 (D)磷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 )

         (A)硫粉 (B)铁丝 (C)木炭 (D)镁带

      9.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燃烧( )。

(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火星四射  

(C)发出淡蓝色火焰       (D)发白光

10.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性质活泼的氧气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