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跳起舞
教学理念
新课标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跳起舞》是集唱歌、欣赏、编创于一体的综合课。也许有人认为音乐课就只要把这首歌学会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音乐欣赏也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音乐欣赏及其教学,是满足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接受性环节。音乐教师自身的审美修养对音乐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起着决定性作用。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就是通过音乐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在本课里面,包含了两首歌曲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两首欣赏曲目。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这堂课设计成融歌唱、欣赏、创作、律动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课。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既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要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的感受。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和意义所在。
本课主要是意图通过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音乐特点。并且学习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教学用具:音像资料、钢琴、录音机、有关图片资料、打击乐器
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
感受藏族民歌独具特色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
一、学唱时,对于藏族民歌风格的把握
二、踢口达 基本步的学习
教学目标 :
一、通过学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和听《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莲献北京》,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欢快活泼的不同音乐特点。
二、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三、 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四、 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以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 的 活 动 | 学的活动 | 意图 |
导 入 |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那么今天呢,老师要带着大家到西藏去旅游,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听一听他们藏族歌曲,跳一跳他们的舞蹈,大家说好吗? 出示图片,并播放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的音乐。 图片1 藏族自然风光 图片2 藏族服饰 图片3 藏族歌舞 (边看图片边对藏族进行简介) 师:看了这么多的图片,小朋友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那么小朋友们对大草原感兴趣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唱一首藏族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谈感想 | 让学生对藏族有个初步的了解,并引发学习兴趣 | |
体验感受 | 《多么快乐 多么幸福》 | 一、学唱 1、师:这是一首藏族童谣。首先,我们先把这首歌曲完整地听一遍。听的时候呢,想一想,他们唱这首歌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放歌曲 提问:小朋友们觉得他们唱这首歌曲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再次放歌曲录音 师:在熟悉了旋律之后呢,老师要求同学们用“la”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哼唱这段旋律 3、师:同学们的哼唱非常好。那在同学们演唱歌曲之前呢,老师先把这首歌曲完整地唱一遍给大家听好吗? 教师范唱 4、师:那接下来呢,老师就要求同学们把歌词加进去,和老师一起来演唱这首歌曲 5、师:非常好!同学们学得非常快。那在刚才演唱歌曲的时候呢,老师发现还有些不足的地方需要大家改进的。 提出不足之处。 提出演唱要求:用高兴的心情,连贯的声音演唱。 学生试唱。 6、师:我们一起把这首歌曲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一遍。要注意老师刚才提的那几个要求。 二、学跳基本的藏族舞舞步——踢口达 基本步 三、结合歌曲,边歌边舞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歌曲的音乐,一边唱一边跳,体会一下藏族人民边歌边舞的喜悦心情。 | 听歌曲, 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跟着录音轻声哼唱旋律 用“la”哼唱歌曲旋律 演唱歌曲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学生试唱。 学跳藏舞舞步 | 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 让学生熟悉旋律。 熟悉旋律, 统一声音,并起到发声练习的作用 使学生明白不足之处以及歌曲的演唱要求 使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感受藏族音乐 培养学生接受和反应能力。 |
欣赏 | 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 | 一、初听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唱藏族歌曲跳藏族舞蹈有趣吗? 那么接下来,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听一首非常有名的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 要求学生闭着眼睛边听边轻声地拍手。 放音乐 二、复听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舞蹈动作边听边跳舞 | 听歌曲 感受歌曲节律,并拍手 听音乐并随之动起来 | 让学生再次感受藏族歌曲高亢嘹亮欢快活泼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藏族歌曲的节律 |
小 结 | 本课小结 |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西藏玩了一下,感受了藏族人民的歌舞,大家玩得开心吗? 师:那么课后呢,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再去收集一些有关藏族民族文化方面的小常识,下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分享好吗? 对本节课作一总结 | 回答问题 | 总结本课,布置课后任务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的活动 | 学的活动 | 意图 |
导入 | 师:上节课,老师带着大家去感受了藏族民歌,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呢? 复习歌曲《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师:老师也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关于藏族文化方面的小常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 回答问题 交流 | 回顾复习上节课知识 作业 检查 加深学生对藏族的了解 | |
听 唱 结 合 , 学 习 新 歌 | 《我的家在日喀则》 | 1、师:刚才我们讲到了日喀则,知道这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其实“日喀则”是一句藏语,翻译为汉语的意思是“如意庄园”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则》 听录音,学生谈感受 2、 对歌曲进行简介 3、师: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对这首歌曲应该有了更深的了解吧。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歌曲,能哼的小朋友跟着录音轻轻地哼唱。 3、 3、师:大家一起和老师来轻声地学唱这首歌曲 4、 跟着录音,继续学唱歌曲 5、 要求学生自由地轻声地演唱歌曲 指出不足之处,并纠正 6、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6、 7、师:同学们已经唱得很好了。那大家听听,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呢?如果我们给歌曲加进乐器伴奏一下,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请学生按照书本谱例为歌曲伴奏 师:想一想,这三种乐器怎么敲击声音与唱歌结合起来最好听呢? | 听录音,回味藏族民歌的特点 学生体会歌曲感情 再次听录音 学唱歌曲 用饱满的情绪演唱歌曲 用双响筒、串铃、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小组讨论并分组为歌曲伴奏(小组比赛) | 使学生回顾藏族民歌的特点,并对新歌有初步印象 使学生对歌曲有所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培养审美能力 |
欣 赏 | 聆听《雪莲送北京》 | 师:在比赛中啊,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那接下来,我们在放松一下,来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 放录音 师:听完这段音乐你们能告诉我,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吗? 师:对了,这又是一首藏族民歌,它的名字是《雪莲献北京》。下面,老师要求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去仔细聆听这首歌曲。 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 听音乐 回答问题 复听音乐 边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 使学生通过音乐特点来辨别藏族民歌 使学生体会音乐基本情绪 |
节 奏 游 戏 | 游戏 | 1、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好。那在这里啊,老师要奖励一下大家,给大家来玩一个游戏。你们说好吗? 2、 宣布游戏规则 按图排列游戏队伍 师:待会老师会击鼓,同学们听到老师的鼓声要按照老师鼓声的节奏走或跑或停,知道了吗? 3、小结游戏情况 | 听着鼓声走或停 | 激发学生游戏兴趣 使学生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以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
小结 | 课堂小节 | 1、师:这个星期,我们学习了两首藏族的民歌,还听了两首藏族民歌,而且还学习了藏族舞蹈,你们觉得藏族怎么样? 2、师:其实,在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非常地好听。那课后呢,老师希望同学们平时可以多多留意少数民族的音乐,收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小常识。 3、对本课学习情况加以总结 | 回顾第四课内容 | 回顾第四课内容 提出要求,让学生养成平时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
和(二年级)跳起舞相关的教案:
- 二年级音乐教案《快乐的小动物》2014-08-12
- 二年级《快乐的音乐会》2014-05-30
- (二年级)幸福2013-08-12
- (二年级)《小红帽》2013-08-12
- (二年级)好朋友2013-07-15
- (二年级)秋天的叶子2013-07-15
- (二年级)《狮王进行曲》2013-07-15
- (二年级)会唱歌的乐器2013-07-15
- (二年级)粗心的小画家2013-06-26
- (二年级)过新年2013-06-26
- (二年级)《大鹿》2013-06-24
- (二年级)妈妈的爱2013-06-24
- (二年级)卖报歌2013-06-09
- (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2013-06-09
- (二年级)时间的歌2013-06-09
- (二年级)秋2013-06-09
- (二年级)咚咚呛2013-06-09
- (二年级)在钟表店里2013-06-09
- (二年级)祖国祖国我爱你2013-06-07
- (二年级)走进音乐世界2013-06-07
- (二年级)小红帽2013-06-07
- (二年级)《快乐的小木匠》2013-06-07
- (二年级)《小雨沙沙》2013-06-07
- (二年级)《小黑猪》2013-04-21
- 上一篇:侗家儿童多快乐
- 下一篇:(二年级)《小雨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