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
“探究”一词,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探究性学习”则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自己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在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深切的体会到:科学探究不是*几节课讲出来的,它不是走过场,摆架子,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始有终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用心体会、领悟的过程。
一、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经常听到某些教师说着同样的话:“这节课不是探究课,没有探究活动,也不用进行探究性学习了。”将教材中有明确标示的探究作为探究课,而其他教学内容则视为非探究课,这是许多课改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对科学探究含义的不正确理解造成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完全探究是探究课,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只是要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探究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是贯穿于每一节生物课中的。
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留痕迹、水到渠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它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讲授时,是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这一过程的呢?我曾听过两节同样内容的探究课,都是引导学生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作出探究计划。一位教师在出示了教材中的背景资料后,告诉学生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进而提问学生,对于这段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又说:探究的第二步是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什么呢?……以此类推。整节课学生们像被关在一个大院子里,从这个门进去,再从那个门出来,呈现出一种机械的运动和思维状态;再来看另一位教师的授课,同样的内容,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而是出示了菜青虫的图片和一连串的问题:你见过菜青虫吗?在哪里见过?在哪种植物的叶子上见过?这些植物的花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才让学生阅读探究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问题:菜青虫取食菜叶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再往后探究计划的制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整个教学过程配合教师诙谐幽默地讲解,课堂上笑声不断。一节看似枯燥无味的课就这样被教师巧妙完成了。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哪个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位教师的探究课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种公式化的程序。而后者则是一个不留痕迹、充满了探索与创新的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探究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
三、精心设计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节好的探究课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充分利用探究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一节的教学目标抽象、概念难懂。上课伊始,我不仅领着学生做起了手指操,还让学生品尝了味道独特的秀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神经系统的作用,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随着课堂气氛的融洽,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思考:为什么在受到刺激后人体会产生这些动作?谁控制的?怎样控制的?此刻,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欲望,随着学习的深入,当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时,课堂教学就以学生得到智慧而结束。
四、注意对探究内容的挖掘与整合
l.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探究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如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饲养动植物的经历,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学信息等,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视这些垂手可得的资源,会使学生对你,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也会使你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跨学科间教学内容上的整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的范围,我想到了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在相应地区或标出城市名称,或注明人类破坏环境的实例,上课时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其他形式继续完成此项探究活动。课后又发给学生一张印有大连地区地图的纸,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对大连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这种跨学科教学内容间的整合与探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五、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口头评价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目前已有许多较为成熟书面评价,内容涵盖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可操作性较强。但我们仍不应忽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口头评价。口头评价简单易行,操作灵活;口头评价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保持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探究的自信心的重要保障;许多教师往往对探究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做出及时地客观评价,忽视了一个适时地微笑,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励对学生的作用。口头评价也提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正确理解科学探究的含义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经常听到某些教师说着同样的话:“这节课不是探究课,没有探究活动,也不用进行探究性学习了。”将教材中有明确标示的探究作为探究课,而其他教学内容则视为非探究课,这是许多课改教师的共同特点,是对科学探究含义的不正确理解造成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科学探究可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有基于实验进行的探究,有通过调查进行的探究,有资料分析的探究,也有技能训练的探究。完全探究是探究课,部分探究也是探究学习,只是要训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罢了。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认识到,生物教学中,探究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是贯穿于每一节生物课中的。
二、科学探究是一个不留痕迹、水到渠成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它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六个基本环节。教师在讲授时,是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这一过程的呢?我曾听过两节同样内容的探究课,都是引导学生对《菜青虫的取食行为》作出探究计划。一位教师在出示了教材中的背景资料后,告诉学生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进而提问学生,对于这段资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又说:探究的第二步是作出假设,你的假设是什么呢?……以此类推。整节课学生们像被关在一个大院子里,从这个门进去,再从那个门出来,呈现出一种机械的运动和思维状态;再来看另一位教师的授课,同样的内容,他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第一步是提出问题,而是出示了菜青虫的图片和一连串的问题:你见过菜青虫吗?在哪里见过?在哪种植物的叶子上见过?这些植物的花有什么特点?在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后,教师才让学生阅读探究的背景资料,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同时,在阅读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产生问题:菜青虫取食菜叶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再往后探究计划的制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整个教学过程配合教师诙谐幽默地讲解,课堂上笑声不断。一节看似枯燥无味的课就这样被教师巧妙完成了。对比两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不难看出哪个教学效果较好。第一位教师的探究课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种公式化的程序。而后者则是一个不留痕迹、充满了探索与创新的教学过程。我们知道,探究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同时科学探究也是一门充满艺术与个性化的探索过程。
三、精心设计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一节好的探究课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始于欢乐,终于智慧。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言,充分利用探究学习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一节的教学目标抽象、概念难懂。上课伊始,我不仅领着学生做起了手指操,还让学生品尝了味道独特的秀豆,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神经系统的作用,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随着课堂气氛的融洽,学生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思考:为什么在受到刺激后人体会产生这些动作?谁控制的?怎样控制的?此刻,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欲望,随着学习的深入,当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时,课堂教学就以学生得到智慧而结束。
四、注意对探究内容的挖掘与整合
l.挖掘学生生活经验中的探究场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如对身边动植物的观察,饲养动植物的经历,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的生物科学信息等,都是重要的探究资源,而且这笔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视这些垂手可得的资源,会使学生对你,对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探究欲望,也会使你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跨学科间教学内容上的整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一节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查的范围,我想到了与地理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在一张白纸上绘出中国地图的轮廓,在相应地区或标出城市名称,或注明人类破坏环境的实例,上课时发给各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其他形式继续完成此项探究活动。课后又发给学生一张印有大连地区地图的纸,布置学生课后完成对大连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调查。这种跨学科教学内容间的整合与探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
五、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口头评价
关于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目前已有许多较为成熟书面评价,内容涵盖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可操作性较强。但我们仍不应忽视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口头评价。口头评价简单易行,操作灵活;口头评价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保持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对探究的自信心的重要保障;许多教师往往对探究教学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却忽略了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做出及时地客观评价,忽视了一个适时地微笑,一句恰如其分的鼓励对学生的作用。口头评价也提醒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对“探究”的思考与认识相关的教案:
-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叶绿素形成与2013-01-24
- 《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2013-01-24
- 面对2007年高考试题的思考2012-12-14
- 《扦插材料的处理》探究实验教学的反2012-12-08
- 对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教学的反思2012-11-30
- 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2012-11-21
-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教学反2012-11-16
- 生物课的“引导--探究”2012-11-13
-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反思2012-10-19
- 对一堂音乐课的思考 ——《节日之歌2012-10-03
- 引入探究式教学2012-09-23
- 关于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的反思2012-08-01
- 上一篇:初三生物教学反思总结
- 下一篇:生物学科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