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6
短文两篇(B)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 课文,品析语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 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明确: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三、教学小结: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布置作业 :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这篇文章的休裁是“说”,在这之前我们学过《马说》,请同学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归纳:“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小黑板: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取下小黑板,请四名学生上黑板听写。
蕃 牡丹 淤泥 染 濯 涟 亵
四、分析第一段。
1.范读第一段。
2、同学们把第一段自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3、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4.教师讲解。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6、背诵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范读第二段。
2. 同学们把第二段齐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归纳: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5.集体默诵、背诵第二段。
四、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准备课上讨论。
3.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显清芬;笔挺洁净地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钟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教材分析
两篇短文是古今传颂的名篇,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陋室铭>轻松活泼,清新别致,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爱莲说>描绘莲花形神兼备,作者借莲花自况,表现了高洁的节操。
教学设想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于认识今天的社会,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最好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从而突出特点,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的,而语言又是思维的外壳,因此指导学生感悟、理解和积累语言,是学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善于和同学们切磋探究,质疑解惑,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②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
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 课文,品析语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 ,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 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明确: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句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三、教学小结: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五、布置作业 :
1、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爱莲说>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解题。
这篇文章的休裁是“说”,在这之前我们学过《马说》,请同学介绍一下“说”这种文体。
归纳:“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二、明确教学目标 。
三、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
小黑板: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取下小黑板,请四名学生上黑板听写。
蕃 牡丹 淤泥 染 濯 涟 亵
四、分析第一段。
1.范读第一段。
2、同学们把第一段自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3、质疑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4.教师讲解。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提问: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归纳: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提问: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归纳: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6、背诵第一段。
三、分析第二段。
1.范读第二段。
2. 同学们把第二段齐读两遍,然后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3、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4.教师讲解。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提问: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归纳: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5.集体默诵、背诵第二段。
四、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准备课上讨论。
3.将本课字、词记入积累本。
译文:
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惟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越显清芬;笔挺洁净地立着,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钟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钟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6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短文两篇:爱莲说、陋室铭 》教学设计6相关的教案:
-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015-03-25
-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2015-03-25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52015-03-25
-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112015-03-25
- 《再塑生命》教学设计42015-03-25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2015-03-24
- 《组歌》教学设计2015-03-24
-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教学简案2015-03-24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72015-03-23
- 《雷电颂》《短文两篇》《海燕》同步2015-03-22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42015-03-22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2015-03-21
-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2015-03-21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12015-03-21
-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52015-03-21
- 《蜡烛》教学设计2015-03-21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设计2015-03-21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2015-03-21
- 北师大版《狱中书简(节选)》教学设2015-03-21
-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设计142015-03-20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2015-03-19
-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02015-03-19
-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015-03-19
- 《观刈麦》教学设计4201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