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二、 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
三、 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 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 作者介绍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从文章的角度看也一样,《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 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讨论明确:
a、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前两点学生不难从文中找出,第三点学生往往会在作者所列举的例子中徘徊,可以提示他们从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找共通点,作者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什么,从而概括出答案。)
2、这三个观点是不是孤立的?如果不是,那有何联系?
明确:不是。这三个观点其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3、把握课文主旨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A、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
a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
b海棠本是无情物,作者移情寄哀伤。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B、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
a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
c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
C、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 所以我们应该睁大明亮的眼睛,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4、文章第一句话大家留意了吗?一起来读一读。
齐读:“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小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花未眠》教学设计4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花未眠》教学设计4相关的教案:
- 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14-02-03
-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2014-01-20
-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2014-01-20
- 高二新教材《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网2013-12-30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2013-11-14
- 《记念刘和珍君》研究性教学设计(附2013-10-15
-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网友来2013-08-22
-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2013-08-22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2013-08-22
-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13-07-15
- 语言运用之句子的衔接连贯教学设计(2013-07-15
- 雨霖铃——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2013-07-15
-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13-06-24
- 《登泰山记》创新教学设计2013-06-24
- 《雨霖铃》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13-04-21
- 开学第一课(高二)——我的教学设计2013-04-21
- 《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2013-04-21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013-04-21
- 《五人墓碑记》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2013-04-03
-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2013-03-04
- 《六国论》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13-03-04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网友来稿)2013-01-13
- 《浪涛沙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教师2013-01-09
-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013-01-09
- 上一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2
- 下一篇:《花未眠》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