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
数学教学中,课堂讨论多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讨论似乎成了敷衍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应讨论的内容把握不准,设置的讨论问题不够明确,或大或空,学生找不到讨论的切入点;③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缺乏指导,导致讨论变成学生自言自语,汇报讨论结果时要么无人发言要么局限于几个优生。出现这些不良现象并非偶然,要想从根本上将其消除,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积极作用使其不至流于形式,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弄清课堂讨论的目的、讨论问题的设计以及讨论时机的把握、如何组织讨论这几个要素。
一、课堂讨论的目的
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全体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恰当地运用讨论,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换言之,讨论实际上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较量,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关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分析、概括,以调整失衡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讨论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讨论问题的设计
把一个设计不成熟的问题交给学生,轻则影响讨论的质量,重则会打乱整个教学计划,所以教师给学生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讨论的问题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解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讨论的问题不要偏难也不能过易,问题偏难学生学生抓不住要点讨论不出所以然,变相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则讨论就成了形式主义,收不到讨论应有的效果;再次,讨论的问题应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具有可探索性,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能起到启发和铺垫的作用,使学生既能从中掌握和巩固所学,又能拓宽知识面;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问题应具有阶梯性,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讨论时机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条理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1、在基础知识的易错处展开讨论
基础知识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丝毫不敢马虎,但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无数次地强调过某一解题过程的正确操作步骤,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却仍免不了出错。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有关系,关键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例如在“小数除法”一节中,学生经常会犯类似于2.8÷1.4=0.2式的错误,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把这道题作为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针对其出错的原因展开讨论,或讨论怎样可以快速判定它的正误,学生就能在讨论中加深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从而把出错率降到最低。
2、在探索解题的方法处展开讨论
一、课堂讨论的目的
讨论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全体学生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恰当地运用讨论,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换言之,讨论实际上是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的较量,学生要想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关注教师提供的感性材料和所提出的问题,并对之进行分析、概括,以调整失衡的认知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讨论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二、讨论问题的设计
把一个设计不成熟的问题交给学生,轻则影响讨论的质量,重则会打乱整个教学计划,所以教师给学生设计讨论的问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讨论的问题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冲突得以解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其次,讨论的问题不要偏难也不能过易,问题偏难学生学生抓不住要点讨论不出所以然,变相浪费时间不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过易则讨论就成了形式主义,收不到讨论应有的效果;再次,讨论的问题应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具有可探索性,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能起到启发和铺垫的作用,使学生既能从中掌握和巩固所学,又能拓宽知识面;最后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问题应具有阶梯性,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三、讨论时机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条理化,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1、在基础知识的易错处展开讨论
基础知识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丝毫不敢马虎,但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无数次地强调过某一解题过程的正确操作步骤,学生在实际运用时却仍免不了出错。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有关系,关键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未能被充分调动。例如在“小数除法”一节中,学生经常会犯类似于2.8÷1.4=0.2式的错误,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把这道题作为讨论的问题,组织学生针对其出错的原因展开讨论,或讨论怎样可以快速判定它的正误,学生就能在讨论中加深对这类问题的认识,从而把出错率降到最低。
2、在探索解题的方法处展开讨论
不能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不能让课堂讨论流于形式相关的教案:
- 充满阳光的数学课堂2015-04-27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数学广角》课堂实录与反思2015-04-17
- 《角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与反思2015-04-17
- 寻找有效的课堂交流——《认识人民币2015-04-09
- 反思课堂提问2015-04-06
- 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学”(小学2015-04-04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2015-04-02
-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课堂教学2015-04-02
- 对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若干问题2015-03-24
- 数学课堂教学追“新”现象冷思考2015-03-24
- 优化师生课堂行为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2015-03-21
-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2015-02-27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2015-02-03
- 让课堂活而不乱2015-01-26
-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误区”2015-01-26
- “课堂教学”教学反思2015-01-22
- 用心感受数学课堂的文化气息2015-01-19
-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十反思”2015-01-04
- 减负增效——谈课堂作业的当堂完成与2014-12-24
- 反思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当之处2014-12-23
- 学习课改精神,改变课堂模式2014-12-22
- 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2014-12-19
- 课堂板书的反思2014-12-15
- 上一篇:把舞台让给学生表演
- 下一篇: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