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技巧和实例解析(一)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 ( 他戴着黑布小帽 , 穿着黑布大马褂 ), 生深青布棉袍,确册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 。我赶紧拭 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 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 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予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 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l )选文中刻画父亲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
A. 肖像描写 B. 动作描写 C. 心理描写
( 2 )选文中先后两次写到“我”的流泪,这泪水是()
A. 伤感愧疚的泪 B. 伤心悲痛的泪 C. 离别忧伤的泪 D. 感激动情的泪
( 3 )选文中写“父亲”外貌时,先后写了“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对其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才替祖母办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 家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反映了家境困顿。
C. 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 风。
D. 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 4 )选文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 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 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 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 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解题参考 第( l )题,选文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的,当然不可能有对父亲的心理描写, C 项应该排除。文中虽然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但相当简略,所以 A 项也应排除。文中大量的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如爬月台过铁道等等。所以答案应该选 B 。第( 2 )题,“我”两次流泪都出于对父亲送行时所作所为的感激,不是一般的伤心悲痛,也不是出于离别或愧疚之情,所以这泪应该是感激动情之泪。答案应该选 D 。第( 3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有道理,只有 C 项认为写“父亲”戴黑布小帽,穿黑布大马褂是着力刻画他的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显然是错误的。答案应该选 C 。第( 4 )题的四个选项分析文中着重写“背影”的原因, A 项当然是错误的,“我”与“父亲”告别,不可能看不到父亲的正面。 D 项也很牵强,文章没有必要表现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B 、 C 两项相比, B 项对作者着意写父亲“背影”的原因分析更为透彻,所以答案应该选 B 。
10. 阅读下边几段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抗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 ~~~~ ;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1 )以上文字主要写了玩耍和 ____ 两种情景,其中都写到气氛,最能体现各自气氛特点的词语是 ______ 和 ________
( 2 )下面四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 ()
A. 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B. 他有一条戒尺,可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C. 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D.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3 )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而先生读的有标点?下面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学生读的文字是间接引用,而先生读的文字是直接引用。B. 学生读得快,先生读得慢。
C. 学生是放开喉咙读,先生是大声朗读。 D. 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
( 4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上文对先生进行了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B. 文中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C.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句话表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心领神会。
D. 段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先生读书时无限陶醉的神态。
解题参考 第( 1 )题第一处空白应填“读书”;第二处和第三处空白分别应填“静悄悄”和“人声鼎沸”。第( 2 )题中的四个选项中,最能表现先生“严而不厉”性格的,应是 B 项。 D 项是写先生读书时的神情的,与“严而不厉”无关,可排除。 A 、 B 、 C 三项之中, A 、 C 两项看不出先生的“严”,只有 B 项最能表现先生的“严而不厉”。第( 3 )题分析为何学生读的文字无标点,先生读的有标点。
A 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学生读的文字和先生读的文字都是直接引用。
B 、 C 两项说的也不成其为理由。只有 D 项,说学生没读懂,先生读得懂,所以前者未加标点,后者却加了标点,比较有道理。第( 4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正确的,只有 C 项是不对的,因为“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这个看法只是“我”从先生读书的神态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说明少年鲁迅天资聪颖,对先生所读文章的妙处已能心领神会。所以答案应该选 C 。
1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交流经验,共同提高,纺线也开展竞赛。② ( 三五十辆或者百几十辆纺车摆在一起 , 在同一段时间里比纺线的数量和质量 ). 成绩好的有奖励,譬如奖一辆纺车,奖手巾、肥 皂、笔记本之类。那是很光荣的。更光荣的是被称为纺毛突击手、纺纱突击手。举行竞赛,③ ( 有的时候在礼堂 , 有的时候 ) 在窑洞前边,有的时候在山根河边的坪坝上。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队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有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④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
( 1 )文中①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 ___ ;②句点明纺线竞赛的 _____ ;③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 ____ ;④句点明纺线竞赛后大家的心情是 ________
( 2 )下列对纺线竞赛场面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沙场秋点兵”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阵容。
B. 用节日赛会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热闹。
C. 用纺织厂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范围。
D. 用机群起飞、万马奔腾作比,形容纺线竞赛的气势。
( 3 )最能概括竞赛场面特点的词语是()
A. 壮阔 B. 热闹 C. 盛大 D. 欢腾
( 4 )下列对本段文字中心意思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
B. 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
C. 写纺线竞赛,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
D ,写纺线竞赛,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
( 5 )本段文字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议论 C. 描写 D. 抒情
解题参考 第( 1 )题比较好填。①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目的,②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形式,③句点明了纺线竞赛的地点,④句点明了纺线竞赛后大家的心情是快乐的。第( 2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 B 、 D 三项都是对的,只有 C 项不对,文中把组线竞赛的场面同纺织厂作对比,是为了说明竞赛的规模,而不是形容纺线竞赛的范围。第( 3 )题的四个选项用于形容竞赛场面都是可以的。
但是最能概括竞赛场面特点的还是“壮阔”一词。“热闹”、“盛大”、“欢腾”都只能说明一个方面的特点。第( 4 )题中的四个选项中, A 、 B 两项中都说本段文字是“写纺线竞赛的场面”,这就不如 C 、 D 两项的概括“写纺线竞赛”完整。所以 A 、 B 两项可以先行排除。在 C 、 D 两项中“表现参赛者对纺线劳动的兴趣”当然不如“表现延安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概括得准确 . 所以答案应该选 D 。第( 5 )题问本段文字的表达方式。 B 、 D 两项比较容易排除。关键是在 A 、 C 两项中作选择。应当说记叙和描写在文中都是有的,不过,记叙部分大都在开头或结尾,而描写却是在文段的主体部分。所以,相比之下,还是以描写为主。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花一片、一片,洒落得变成赤裸的了。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树的顶端,高高的一枝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红的,在风中摇着,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啊,我的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你开的是灼灼的吗?香香的吗?你那花是会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儿来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
(1 )文中写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暗示的是
A. 暗示小桃树生活艰难。 B. 暗示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
C. 暗示作者自己生活中经受了许多磨难,但是自己还是从磨难中挺过来了。
D. 暗示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表达对自己经受的遭遇的慨叹。
( 2 )作者充满激情地赞美“一个欲绽的花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A. 赞美这个花苞与众不同,有顽强的生命力。
B. 赞美这个花苞经过风雨之后,显得更加鲜艳、美丽。
C. 赞美小书匕树的顽强生命力。
D. 赞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赞美小胡匕树虽经摧残,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 3 )“我”为什么要赞美小桃树?
答: _______________
解题参考 第( 1 )题,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于百次地挣扎起来”所暗示的是什么?四个选项中, A 项显然可以排除, B 项实际上也没有回答“暗示”什么的问题,也可以排除。 C 项离开小桃树谈作者自己,不合乎作品实际,只有 D 项,把作者对小桃树的同情和对自己遭遇的慨叹结合起来谈,才真正理解了作品。第( 2 )题,作者对“一个欲绽的花苞”的赞美,当然不只是对这个花苞的赞美,而是对这棵小桃树的赞美,所以, A 、 B 两项可先行排除。相比之下, C 项的概括稍嫌简略, D 项就比较完整了。因此,答案应该选 D 。第 (3 )题是个简答题。可根据情况自由发挥,但也要把握住要点。主要是“我”从小桃树的顽强生命力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坚定了信心,知道尽管生活的道路曲折坎坷,但是只要坚持不屈不挠的奋斗,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一定能像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二十多年的怀乡梦,终于在 1975 年的夏天变成事实,无奈当时 “四人帮”指鹿为马,焚书坑儒,九亿神州惨遭浩劫。但在那风雨如晦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依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没有新中国,便没有长江大桥,黄埔江中便没有自造的军舰;没有新中国,乡村里便没有电灯,农民便没有独立自尊的人格;没有新中国,便没有核子弹,更没有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1 )作者引用古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为了 ()
A.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 B. 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惯
C. 比喻对故乡的思念 D. 表现高深的文学素养
( 2 )“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这句话深沉含蓄地写出了作者 __________ 的苦闷心情和____的强烈愿望。
( 3 )这段文字以。为线索,热情赞颂了 _________
( 4 )这段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有( )
A 记叙、议论、抒情 B. 记叙、描写、议论
C. 抒情、说明、议论 D. 抒情、记叙、描写
解题参考 第( l )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技”这两句古诗本来表达的就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引用这两句诗也正是为了抒发同样的情感。 A 项说抒发爱国主义情感,拔得太高了,脱离了原作的实际。 B 项“说明动物的生活习惯”只是从表面 L 理解字句,没读懂诗的内涵。 D 项“表现高深的文学素养”更是没有涉及到作者的深层情感。只有 C 项是对的。第( 2 )题,这句话含蓄、深沉地写出了作者在异域他乡、远离祖国的苦闷心情和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第( 3 )题,这段文字以“我”的怀念之情为线索,热情赞颂了解放以来新中国所发生的变化。第( 4 )题,这段文字所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评论、抒情,答案应选 A 。
1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相距两年之后,今年春节,我又回到了故乡海南岛。
步出海口机场,我差声、辨不出东西南北。几年前,这附近还是一片冷冷清清,马路两旁杂草丛生,污水漫溢,随处可见临时搭建的矮小棚屋,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印象。这一次,却是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眼前:道路宽阔平坦,气势不凡;四处高楼林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走近市中心,则更是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夜晚时分漫步街头,满眼是椰树夹道、霓虹闪烁,满耳是粤曲高扬,正可谓歌舞升平,伊然一派充满浪漫情调的南国风光。
①故乡的人真是富了,却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钱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壬。今放起鞭炮来动辄成千上万元;原先一年到头饭桌上见不到荤腥的人家,士。今为了生个男孩便可摆上几十桌上百桌的宴席。③“大款’们, C 血来潮时,也舍得花上数千元请城里的戏班来演上一场,与乡邻们同乐;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校舍却东倒西歪,烧香拜神之风又死灰复燃,趁势而起。④他们似乎并不认为发财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⑤他们透过“钱眼”看我,我价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们亲近,却又隔着一层“钱”的无形障碍。 (6) 这确实令我尴尬而又悲哀,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7) 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
故乡今我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是这些。无论在海口市或任何一个墟镇上,“发廊”、“按摩保健”则早已不是秘密。诸如此类的现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独有。它们的出现,使我记忆中的故乡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也少了一份令我难忘的朴实和真诚。
在故乡住了近一个月之后,我又怀着一种交织着喜悦和忧虑的心情离开了她。有时候,陌生倒恰恰寓示着某种变化,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我当然希望故乡愈变愈好。
( 1 )下面的四个判断,正确的一个是()
A. 文中的“南国风光”是就“道路”、“高楼”、“霓虹”、“粤曲”而言的。
B. “那种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来”一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已完全失望。
C. “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是一个比喻句。
D. 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 2 )下面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过去贫穷、脏乱的厌恶和对今日故乡繁荣的喜悦。
B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陌生感:因为故乡已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洁和清纯。
C .本文表达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故乡日渐富裕的喜悦,也有对故乡种种畸形、病态现象的忧虑。
D.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的陌生感和对故乡的将来寄予厚望。
( 3 )将本文第 3 自然段分成三层,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 (6)(7)B. ①②/③④/⑤ (6)(7)
C. ①/②③④/⑤ (6)(7) D. ①②/③④⑤/ (6)(7)
( 4 )在下面为本文拟的题目中,最贴切的一个是()
A. 陌生的故乡 B. 可爱的故乡
C. 故乡礼赞 D. 故乡的忧思
解题参考 第( l )题的四个选项中, A 项是错的,因为文中的“南国风光”并非是指道路、高楼等,而是指“椰树夹道、霓虹闪烁”、“粤曲高扬’等。 B 项也是错的,陌生感并不意味着作者对故乡已完全失望。“好像世间真有那么一个‘财神菩萨’一样’讲不是比喻句,所以 C 项也是错的。 D 颂说大中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这倒是符合文章实际的。所以答案应该选 D 。第( 2 )题要求全面把握正确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个选项中, A 、 B 两项都只强调了一个方面, A 项强调了喜悦感, B 项强调了陌生感,但都不完整,应该排除。 D 项强调对故乡现实的陌生感和对未来的期望,也没能完整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只有 C 项全面把握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情,所以答案应该选 C 。第( 3 )题要求在第 3 段中划分层次。这一段写的是故乡的富给“我”带来的陌生感。其中第①句是总说,第②③④具体写故乡人富了以后的种种令人感到陌生的表现,第⑤ (6)(7) 句写“我”因此而产生的陌生感。所以正确答案应该选 C 。第( 4 )题中为本文拟的题目中, B 、 C 两题都只能覆盖对故乡的感受的好的一面, D 题又只能概括出对故乡感受的坏的一面,只有 A 题才能完整地概括出对故乡的全部感受,而且从词语的选择上也和文中紧密呼应。所以答案应该选 A 。
1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路也会死的,说死就死了。
那条路,人称官马大道。据说,李闯王的队伍曾走过。几百年后,仍是人来车往。可气的是,路偏偏从他田里通过,把方方正正的一块地割成两个三角形;尔后伸到渡口,折一道陡弯能到镇上。于是,路边的庄稼常常被践踏。他懊恼,骂那条路:怎不老死!
[甲],公家出钱,在渡口的上游修了座新桥,钢筋水泥的, 宽而长。桥两端还没路,只用白石灰撒两道线表示路的位置,上面仍长着庄稼茬子,狗尾草,酸枣棵。但人们便都从那里走,为的是少绕一个弯,省几船钱。官马大道上,行人稀少了,渐渐长出了纤纤的草芽儿。他一看,好欢喜,心想,[乙];又想, [ 丙 ] ,不禁笑了。
那土路,好硬,如石,如铁。他有的是力气,十八斤重的钢镢,举起,带着风;落下,击火。每次,只刨掉薄薄一层土。他细端详,一层一层都重迭着人的足迹,车的辙痕,牲口的蹄印。再 往下刨,一镢下去刨出了生锈的一块铁,他一看就认出,那是断了的犁铧,自语道:“唔,早年是田地。”又一镢下去一声脆 响,刨破一个瓦罐。往里面一摸,全是铜钱,有外圆内方的,也有像裤衩的。钱上有字,却不认识。他寻思:“莫非八百年前这里不是路不是田,是村庄,[丁〕,就藏起来,想不到是给我准备的。”他又笑了,笑得舒心。
远远地,有人来,斜斜地上了官马大道,或许是外地的旅人,或许是走惯①的乡邻 . 他忙脱下布衫盖了陶罐,挥手高叫:“嗨,这是②,不能走;那边有③!”那人看他一眼,笑笑,折回,朝桥走去。他继续开垦那路,心 C 想:“这地明年种西瓜。离路远,不会丢,要发笔财呢!”
原野上,响着钢镢刨地的声音,沉重而有力。那条④,变成田了。
( l )从行文的相互照应看,甲处的语句应是()
A. 为了便利群众 B. 为了改善投资环境 C. 几乎是突然间 D. 出乎他意料的是
( 2 )根据上下文意,乙、丙处的语句应是()
A. 乙:往后,再不糟蹋庄稼了丙:垦起来能多半亩地呢
B. 乙:垦起来能多半亩地呢丙:往后,再不糟蹋庄稼了
C. 乙:这路到底老死丙:往后,赶个集也近便了
D. 乙:往后,赶个集也近便了丙:这路到底老死了
( 3 )根据全文主旨,丁处的语句应是()
A. 住有人家,得了一罐不是正道来的钱,怕露馅
B. 住有人家,省吃俭用积一罐钱,怕贼偷
C. 住着个大财主,积攒了一罐钱,怕穷人抢
D. 住着个大财主,是个守财奴,积攒了一罐钱
( 4 )根据提供的选项,为文中“ ”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只写序号)。
选项: A 古路 B. 死路 C. 旧路 D. 新路 ①_②_③_④_
( 5 )本文题为《古路》是有象征意义的。通观全文,它象征 着我国农民千百年来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解题参考 第( l )题,从行文的相互照应来看,甲处的语句应该是 C 。因为 B 项“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在上下文中找不到有关内容; D 项“出乎他意料的是”也不妥,因为新桥新路的出现应该是他盼望中的事; A 项虽然也讲得通,但比较一般化,相比之下, C 项紧扣“他”的感觉和心理,与上文衔接得更紧。
第()题,根据上下文意,乙、丙处的语句应该是 A 。因为与 A 、 B 两项相比, C 、 D 两项说赶集近便了不合“他”的心理:“他”懊恼的是别人赶集按近路,从他的田里经过,又怎么会为赶集近了而高兴呢?所以 C 、 D 应排除。 A 、 B 两项在乙丙处插入的句子相反, B 项的顺序不合逻辑:应该是先为不糟蹋庄稼高兴,然后才想到垦起来能多半亩地呢。所以,正确答案应选 A 。第( 3 )题,根据全文主旨,丁处的语句应是 B 。因为“他”就是一个省吃俭用的人,这样想,合乎“他”的心理。第( 4 )题,①处应选“旧路”(乡邻应是走惯了旧路),②处应选“死路”(“他”怕人家从这里走,说是死路,好让人家拐回去),③处应选“新路”,④处应选“古路”(这里是客观叙述,应与题目照应)。第( 5 )题,本文题为《古路》,它象征着我国农民千百年来走的是一条英勇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之路(注意“李闯王的队伍曾走过”这句话),是一条勤劳节俭但仍未摆脱贫困落后的路(注意挖出钱罐这个细节)。
16. 阅读贾平凹的《丑石》,回答问题。
①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 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 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 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
②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 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指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 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 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 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
③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 青石那样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它静静地卧在那里,院边 的槐荫没有庇覆它,花儿也不再在它身边生长。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锈上了绿苔、黑斑。我们这些做孩子的,也讨厌起它来,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不足;虽时时咒骂它,嫌弃它,也无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④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喝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那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掉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⑤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③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没有走去,就住了下来;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⑤这使我们都很惊奇!这又怪又丑的石头,原来是天上的呢!它补过天,在天上发过热,闪过光,我们的先祖或许仰望过它,它给了他们光明,向往,幢憬;而它落下来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几百年了?!
③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却怎么连墙也垒不成,台阶也垒不成呢?”
⑤“它是太丑了。”天文学家说。
@“真的,是太丑了。”
②“可这正是它的美!”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⑤“以丑为美?”
③“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也不是做这些小玩意儿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四奶奶脸红了,我也脸红了。
⑤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 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 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 1 )第 1 段“它只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中的加点词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____ ,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丑石的 ____________
(2 )第 2 、 3 段各写了丑石“无用”的哪些方面?(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
①第 2 段中写它不能 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 15 个字)
②第 3 段中写它不能 ___________ (不超过 10 个字)
( 3 )第 5 段“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了的丑石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 _________ 的作用。
( 4 )第 6 段天文学家发现了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 ______________.
( 5 )最后一段中画线的“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中的“伟大”在文中指的是 ___________ (可摘引文中语句回答,不超过 15 个字)
解题参考 第( l )题,“牛似的模样”是比喻。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丑石的丑陋。第( 2 )题,第 2 段写丑石不能垒山墙,压铺台阶,洗石磨。第 3 段写丑石不能刻字雕花,浣纱捶布。第( 3 )题,第 5 段“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了的丑石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总结上文的作用。第( 4 )题,第 6 段天文学家发现了丑石“眼光立即就拉直了”,表明天文学家认识了丑石的真实价值。第( 5 )题,最后一段中画线的“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中的“伟大”在文中指的是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1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有这样一个故事。
②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给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③结果,这一切答案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主现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④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⑤[甲 ]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 [2] ,生物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③[乙 ] 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的一棵小草的生长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①[丙 ]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量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 " 长期抗战”的力 ,[3] ,能屈能伸的力, [4] ,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③「丁 ]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叹气,它想念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对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 l )本文是一篇()
A. 科学小品 B. 叙事散文 C. 托物言志的散文 D. 写景抒情的散文
( 2 )文中 [2]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A. 紧密坚硬 B. 紧凑坚实 C. 致密坚固 D. 严密坚韧
( 3 )文中 [3] 、 [4] 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是()
A. 有弹性有韧性 B. 有柔性有韧性 C. 有柔性有刚性 D. 有弹性有刚性
( 4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一句应还原到文中的()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 5 )第 5 段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说明机械力不如种子力量大。
B 介绍将头盖骨分开的巧妙方法。
C. 说明植物种子具有可怕的力量。
D. 赞扬植物种子力量的巨大。
(5 )作者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A. 赞扬种于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
B. 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C. 赞扬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D. 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和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
解题参考 第( l )题让我们对本文的文体作出判断。它的中心不在于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所以不是科学小品。同时它又不是以叙事为主,不是叙事散文;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不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它集中写的是野草的生命力,同时通过野草的生命力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所以它应该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答案应该选 C 。第( 2 )题选词填空, A 项中的“坚硬”用在文中显然不合适,所以 A 项可以排除。 B 项中的“紧凑”用于头盖骨的结合,也不恰当, B 项也可排除。 D 项中的“坚韧”也有明显的毛病。只有 C 项中的“致密”、“坚固”合乎上下文的需要,所以答案应该选动第( 3 )题也是选词填空, B 项中的“有柔性”与下文的“能屈能伸”不能搭配,可以排除。 C 项不仅有同样的问题,而且“有刚性”与下文的“不达目的不止”之间的搭配也不太合适。 D 项中的“有刚性”与 C 项的毛病相同。只有 A 项,“有弹性”、“有韧性”各自与下文搭配得比较完美。所以答案应该选 A 。第( 4 )题,这句话应还原到乙处,因为“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这句话只能是对第⑤段中故事的评说,而不可能是对③段、①段的评说,也不可能插在这个故事之前(甲处)。第( 5 )题的四个选项对第 5 段内容的概括, A 、 B 两项没有考虑到这一段文字最后一句的总结,所以显然应该排除。 C 、 D 两项的区别在于 C 项强调了“说明”,而 D 项强调了“赞扬”,本文不是一篇说明文,而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不是要客观地说明野草的生命力,而是要热情地赞颂野草的生命力。所以答案应该选 D 。第( 6 )题的选项对本文主旨的概括,包含四个要点,一是赞扬种子萌芽的巨大力量,二是赞扬野草生长的坚忍不拔,三是表达作者对生命力的歌颂,四是鼓励广大读者以此为榜样,振奋精神,坚持“长期抗战”。前两个要点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缺一不可。由此来看, B 、 C 两项都可以排除。后两个要点中,第四点比第三点更深刻地说出了作者的立意、所以在 A 、 D 两项中,应该选 D 。
1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打猎回来,沿着花园的林阴路行走,我的狗跑在我的前面。忽然,它缩短步伐,开始潜行,似乎在寻觅猎物。
我沿着林阴路望去,见有一只嘴部嫩黄、头生柔毛的小麻雀。它是从巢中掉下来的(因为风势很猛,正狂摇着路旁的桦树),立着不能动弹,失望地拍拍尚不丰满的羽翼。
我的狗慢慢走近它,当时,突然从身旁的树木上落下一只头毛灰黑的老麻雀,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惊惶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
它为 ___ 而来,用它自己的身体庇护自己的小雀儿……但它整个的小身躯为着恐怖而战栗了!它的音调哽咽而怪异。它虽恐怖失神,却还是愿意牺牲自己。
在它看来,这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啊!但它不能因为危险,就高高地躲在树枝上……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
[ 甲 ]
我的铁莱莎(狗名)呆呆地立住了,倒退了……显然也认识这一种力。
[ 乙 ]
我急忙唤回了这惊愕的狗,而且怀着敬意走开了。
[ 丙 ]
是啊 ! 请勿见笑。我怀着敬意,对于那悲壮的小鸟,对于它那爱子的冲动。
[ 丁 ]
(1 )下面的句子是原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其恰当的位置应在甲、乙、丙、丁的哪一处?
爱,我想比死或者比死的恐怖还要强烈,全靠这个,全靠爱,物类的生命才能团结和进步。
( 2 )通读全文,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 反抗 B. 战斗 C. 救护 D. 牺牲
(3) “有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使它扑下身来。”这种力是指()
A. 必胜的信念 B. 爱的力量 C. 见义勇为的勇气 D. 不怕牺牲的精神
( 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 错的打“×”。
①第 2 自然段括号中的内容起补注作用,交代了小麻雀掉下来的原因。()
②“我怀着敬意”的原因,是小麻雀临危不惧的悲壮和老麻雀舍身救子的崇高。()
③老麻雀对铁莱莎发出“哀求的叫声”,她是在哀求铁莱莎:你要吃就吃掉我吧,别伤了我的孩子。()
④第( 1 )题列出的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就是指老麻雀对小麻雀那种类型的爱。()
⑤文中在记叙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奋力拼搏的同时,进行了议论和抒情。()
(6) 文中写老麻雀的献身行动,表达了作者的敬佩和赞颂之情。()
解题参考 第( l )题是段落的复位,需要插入的段落是一段议论。而甲、乙两处都在叙事过程之中,上下文衔接得很紧,无法插入议论,所以这两处可以排除。而丙处的前后两段文字也不可分割,前面写我“怀着敬意”,后面写“敬意”的内容,中间也不可能插入关于爱的议论。只有丁处,叙事过程已经完成,用关于“爱”的议论结束全文,恰到好处。第( 2 )题是选词填空,“反抗”、“战斗”对于一只弱小的麻雀来说,都显得太大。“牺牲”一词,也不能表达老麻雀的本意,只有“救护”这个词才适合这里的语言环境。第( 3 )题中对“一种比它的自卫本能更强的力”的解释,四个选项中 A 、 C 、 D 三项都把老麻雀的“思想”拔得太高, B 项说是“爱的力量”,才符合老麻雀的实际。第( 4 )题中第 2 句是错的,因为文中并没有写到小麻雀临危不惧的悲壮。第 4 句也是错的,因为作者所说的爱,并不只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其内涵更为广泛。其余几句都是对的
初中散文阅读技巧和实例解析(一)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初中散文阅读技巧和实例解析(一)相关的教案: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散文26-372012-11-03
- 小说的阅读技巧与实例解析(一)2012-07-26
- 上一篇:语文之友二课外阅读(二篇)
- 下一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