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音乐课给我的反思

时间:2012-11-08 11:45来源:中小教案点击:字体:[ ]
音乐欣赏课,我就在疲于奔跑间抱着“老脚本”匆忙上阵。
上课一开始,我先播放了一段录像,请学生观看由卡拉扬指挥的西洋管弦乐曲《新世界》片段。
提问:“这些乐器中你能说出几件名称?”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到今天的新课——西洋管弦乐队。我先简单介绍了管弦乐队的编制,然后再简介弦乐器及其中各个成员的特点,介绍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的曲作者、作品的创作背景,最后打开音响,请学生欣赏这首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这时,只感觉到整个教室的气氛是闷闷地、沉沉地,学生像是提不起一点兴致去听、去感受。到《思乡曲》放完,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坐立不安了,交头接耳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罚他们坐了小半节课,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下课铃声响后再继续后面的欣赏,算是对他们上课态度不端正的惩罚。
……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无疑这是一节极失败的音乐欣赏课。而责任并不在学生,在我自己:首先,那天在已经上了四节课疲惫不堪的情况下,自己思想上有了偷懒、松懈的想法,从情感上来讲,显然对学生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法感染学生,又怎能上好音乐课?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问题也很大。一开始,就把枯燥的音乐知识灌输、说教式地强加给学生,学生当然不能接受。这种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仍然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参与性极差,十分被动。再说他们当天也是在上了六节课的疲惫不堪的情况下来到音乐教室,如果课堂上不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愉悦性,教学效果很难理想。痛定思痛,我决心重新备课,好好研究教材教法,争取能让另外两个班的学生积极参与本课的欣赏,体验感受弦乐特有的艺术魅力。 
案例二:
上课一开始,我在多媒体上出示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情感意境。
然后设问:“假如现在请你配乐诗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音乐?”
“抒情柔美的旋律比较适合”
“略带忧伤的旋律”
“思乡之情嘛,应该选择速度较为缓慢一些的乐曲”
“思乡一般都是游子单独在外,感觉孤单的时候产生的感情,所以我认为音乐应该选择安静些的,最好是独奏曲,而不是合奏。” 
我赞许的说:“恩,很有道理!那么你们认为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更合适呢?”
“钢琴”
“小提琴”
“二胡!”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论着。
于是我让他们欣赏几个预先准备好的音乐片段,一段是较为抒情的钢琴独奏曲,一段是小提琴独奏《思乡曲》。 
“猜一猜你现在听到的是什么乐器?你认为哪一段更适合为这首《乡愁》配乐?”
学生静静地聆听,轻轻地朗读。在自主体验、分析比较后马上争先恐后地举手。
“两首都可以!”
“小提琴更合适!”
“为什么呢?”我马上不失时机地问道。
一位同学说:“小提琴拉奏时弦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缠绵、哀怨,与人心底的思乡之情最为吻合”
“你说的太好了!……”
在欣赏体验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掌握了小提琴的音色特点,及表现性能。
而在猜乐器的时候,也有同学把小提琴说成了二胡。因此我在肯定他能听辨出弦乐器的同时,因势利导把西洋管弦乐器与民族乐器作一比较,自然而然导入了本学期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掌握起来既清楚又轻松。

    音乐课给我的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