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中考版》编辑部点评2006年中考试题
随着2005年中考在炎热的六七月纷纷落下帷幕,我们编辑部的同仁们又一次繁忙了起来。热心的作者、读者朋友们已经陆续把全国各地的试卷通过信件或E-mail发给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总是涌起一阵又一阵热乎乎的感动。我们捧着一份份试卷,感觉到了其中的分量。这是多少命题专家心血的结晶啊,这是多少求知学子理想的寄托啊!我们的那一百多万读者,不也从这一张张试卷上走过吗?
我们把这一百多份试卷一张张看过去,一道题一道题地看,看今年的中考题与去年相比有了哪些变化,看中考题对于相同的课标要求有哪些不同的体现方式,看我们中考版在过去的一年里给了我们的读者朋友哪些切实的帮助……
本期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这些问题,一来是对我们上一阶段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和回顾,更主要的原因,就是让刚刚升入初三的新一届考生对课标、中考及中考版都能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
2005年中考亮点之一:综合实践活动题形成燎原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2005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很好地渗透《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出现了许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类的好试题,内容涉及学习交流、推广普通话、采访、写公益广告、设计栏目、提建议等,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覆盖面更广。这些试题的出现,符合课标的要求,也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值得我们新一届考生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早在2003年10月的第40期上,我们就刊发了四川黄志伟老师的文章《这个空白填得好--两道“语文实践活动题”特色评析》,指出了语文实践活动题是中考语文考查的一种必然趋势。2004年12月的第101期,我们在头版做了这样一个特别策划:《综合性学习:整合信息,均衡发展》,我们特别邀请了山西省太原市教研中心的李文忠老师及太原市几位中学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综合性学习在不同方面的体现。同期7版,我们又对综合实践题的常见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解。2004年12月的第104期8版,我们刊登了云南鲍学良老师的一篇文章:《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考查:想说爱你不容易》,对综合实践题的考查方式及评价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但就今年的考查情况来看,我们今后对这一内容的关注还需继续加强。为此,我们计划从2005年9月开始,不定期地在7版推出“综合实践坊”专版,对语文实践类试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训练,以帮助同学们更多更好地关注这一考点,在学习、实践、考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同时,也欢迎各位专家及一线教师与我们一起来关注,给我们提供优秀稿件。
2005年中考亮点之二:新闻时事题以不同的姿态做客试卷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在7-9年级阶段目标的“综合性学习”部分指出: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这就决定了语文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的特点。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2005年中考,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考题。日本申请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台湾问题,海啸,雅典奥运会,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伊拉克战争等等。考查的形式灵活多样,分布在试题的各个部分。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9月,我们推出了《时事:正在进行的历史,正在形成的考题》专版(见本报89期2版)。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结束,我们就预感到这在2005年的中考中应该是一个较为新鲜的题料,命题者会把这一题料运用在各种题型的考查中。于是,我们请辽宁大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的贾荣固老师拟制了一份奥运时事题模拟演练(见本报94期2版)。我们还在头版的“ZKB信息宽带网”里推出了“新闻人物主题频道”,介绍了部分奥运金牌人物和“2004年感动中国”中的几位勇士(见本报97、98、104、120、123、125、130期1版)。2004年年底海啸发生之后,我们在第一版做了特别策划:《中考卷上,“海啸”将会怎样“出场”》,分析到了这一时事热点可能出现的题型,并拟制了部分题目让考生进行演练(见本报122期1版)。
与中考题的“契合”,也许并不一定要在试卷上看到“原汁原味”的考题,但我们可发这样说,生活动态,新闻时事,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内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关注,把2005年7月-2006年6月的新闻热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我们的报纸中,帮助同学们打开视听,与时俱进.
2005年中考亮点之三:文化内涵使中考试题厚重起来
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又说:“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是一门人文课程,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容自然涉及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近两年里,“文化类试题”如雨后春笋般地走进中考语文试卷,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传承了人类优秀的文化。2005年的文化类试题涉及到了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名著文化对联文化、网络文化、建筑文化、店名文化、名人文化等,这些都应引起广大考生足够的重视。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9月,我们推出了《聚焦中考文学名著阅读题》专版;2004年12月,我们推出了《对联:民族传统文化,中考创新题目》的专题专版(见100期2版);2005年3月,我们用三个版面的篇幅推出了《文化:让中考语文试题的底蕴深厚起来》专题(见114期1、2、3版);2005年4月,我们推出了《漫步中考对联大观园》专版(见本报120期8版)。在这些专题专版里,我们不但对2004年的文化类考题进行了展示与答题分析,而且还模拟了一些新题让考生进行演练。
关注文化,倡导人文,这是《语文报·中考版》的一个永恒视点。在今后的报纸中,我们将会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文化之美,和备考的同学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与博大,帮助同学们顺利闯过中考“文化”关。
2005年中考亮点之四:探究能力的考查更注重思维的拓展
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内容解说中具体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中,探究题闪亮登场,给我们中考语文带来新的亮点,更重要的是带来的新的革命性的学习理念。因此,围绕探究能力将成为今后中考的一个主流趋势。2005年,这一考点依然有增无减。考查的形式,有的是在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中单独设题,有的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考查,但大多数还是融合在阅读题中,让考生从阅读材料延伸到现实生活,就文章与另外的相关材料进行探究。探究的问题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倡,对美好感情的体味,对新闻时事的看法等。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12月,我们特别策划了《中考语文如何考查探究能力》专题,并用四个版的篇幅集中探讨了中考语文中探究能力的考查形式和解题思路,有讲,有练,内容完备(见本报第103期1、2、3、7版)。
2005年中考亮点之五:诗词鉴赏点亮了考生文学素养的火把
课标相关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
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有关诗词赏析的考查内容一般有这样几个方面:划分诗句节奏、分析诗歌内容、诗词语言的理解、艺术特色赏析、诗词意境的理解与感悟、比较诗词(文)的异同。命题的文本偏重于古诗词曲,但现代诗歌的考查也呈上升的趋势。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10月,我们用两个半版面探讨了现代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问题。〈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94期6版)里,我们不但讲解了现代诗歌的解读方法,而且还提供了优美的诗歌并命制了相关的赏析训练题;2004年12月,我们策划制作了〈“最爱湖东行不足”,浅吟低唱品诗词〉专版(104期2版),并用一版的篇幅刊登了关于“诗词鉴赏题”的能力检测(104期7版)。在我们2005年3-6月由“全国中考语文研究中心”命制的14份“200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里,诗词鉴赏题也曾多次出现。
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指导思想下,诗歌鉴赏题在今后的中考的中考试卷中还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我们中考版也将会以更大的力度、更灵活的形式加以关注与体现。
2005年中考亮点之六:听说考查突出了语文的交际功能
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指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口语交际”题的出现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弥补了母语教学忽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缺陷。“口语交际”主要考听和说。有的是听录音,有的则是书面上“听”,阅读有关材料后依据语境按要求说话,或如按情境写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写出人物语言的内涵等。2005年中考,大部分省市都考查到了这一内容。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9月,我们制作了专版策划:〈听说:有声的语文考试,无形的能力提升〉(87期2版);2005年4月,我们又制作了〈聚集中考口语交际题〉专版(118期2版);2005年5月,我们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山西陈卉芳老师的文章〈听,不只用耳朵〉,分析了听说能力考查的形式及应对策略(123期1版)。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关注这一内容,帮助考生提高语文听说能力,实现生活与语文的良好对接。
2005年中考亮点之七:图表徽标,把考生的目光引向生活
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从这里我们可以印证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近两年里,读图表述题成为一个热点,倍受中考命题者的青睐。因这类试题命题呈现多元化,立意具有新颖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解法具有探索性,思维具有发散性,答案具有多元性,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其考查方式主要有拟标题、释涵义、写广告等。2005年中考,对这类题的考查依然形式多样、五彩缤纷。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2004年9月,我们策划了《读图时代,与“图”共舞》专题,对中考中的漫画类、徽标类读图题进行了展示与讲解(88期2、7版);2005年4月,我们又策划制作了《点击中考跨学科综合考查题》,对中考中的一些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进行了关注与讲解(120期2版)。
关于这一考点,我们在以后的报纸中还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关注,不断把富有时代气息的图表徽标引入我们的报纸,帮助同学们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2005年中考亮点之八:现代文阅读以能力立意
课标相关要求:
关于阅读能力,课标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005年考查情况:
从已有的各地试卷来看,2005年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阅读材料和试题与2004年相比并无巨大变化。材料仍以课外文章为主,选取角度则侧重“美”与“新”;试题则侧重考查考生能力的运用,简单的字词填空近乎绝迹,题型更加丰富,图表题、材料链接题等无标准答案的开放性试题有所增加,给予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不少地区如湖北宜昌课改实验区、福建福州课改实验区还出现了读书笔记这一新的阅读考查形式,进一步强调了阅读与写作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的“重头戏”,我们一直有专门的版面为这一内容服务。从2004年9月开始,我们对中考阅读材料进行了分类,邀请各地教研室专家针对不同文章的特点进行了分类指导,把现代文阅读部分清晰、条理地呈现给读者。在本报2004年11月98期3版上,我们刊登了由湖北荆州市教研室余映潮老师撰写的文章《注重能力,贴近生活,稳中有变》,对中考现代文阅读作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方向。从2005年4月开始,我们又邀请余老师从课标中提炼出有关现代文阅读的十项能力,邀请各地教研专家、骨干教师对各项能力逐一进行指导与能力训练,包括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部能力。
对于阅读的选文,我们力求贴近课标和中考,不少文章都原文出现在了中考试卷上,比如90期7版的“一颗图钉”(湖北恩施州非课改实验区),117期7版的“读诗与识法”(江苏宿迁),125期6版的《子夜昙花》(山东青岛),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我们在今后将继续紧密联系课标予以关注,为备考师生提供高品位的阅读材料和高效率的阅读指导。
2005年中考亮点之九: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成为新的趋势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直接针对文言文阅读的规定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是提请大家注意,课标关于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文言文,“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围之内。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2005年各地中考试卷来看,除了对具体字词语句的语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译这类基础能力的常规考查之外,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阅读考查有所加强,几乎所有的试卷都设计了诸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中人物有何评价”、“从文中领悟了什么道理(得到哪些启示)”这样的问题,涉及了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也继续升温,有将同一类型文章进行比较的(山东临沂),有将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迹进行比较的(浙江台州),还有将不同人物如何对待同一问题放在一起比较的(四川资阳),等等等等,这样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阅读量,对考生综合理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难度也就相应提高了。上述事实表明,文言文的命题思路有向现代文贴近的迹象,广大备考师生对此应当重视起来。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文言文阅读是阅读的一大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们特意策划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专号,既涵盖了字词、文学文化常识等基础知识,又对理解、鉴赏等高层次能力做了指导,并且配制了相应的中考训练题,其中就包括比较阅读这样的考查方式,对文言文进行了集中细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们也对这一部分内容作了关注,在2005年第118期报纸的头版我们刊登了海南省苏盛葵老师关于文言文阅读所作的述评以及预测,指出了文言文比较阅读这一新的热点。
2005年中考亮点之十:写作在探索中前行
课标相关要求:
课标的理念与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2005年各地考查情况:
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份中考作文试题来看,今年的作文命题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充分体现和落实了课标的相关理念与要求。首先试题的题型丰富多彩: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选题等,呈现出多元化特色。从各个考区的题型所占比例看,选题作文居于首位(34.6%),话题仅随其后(32.7%),半命题次之(14%),而全命题与材料作文所占比例相差无几(分别为10.3%与8.4%)。选题显然已成了命题者的首选,因为这符合课标理念与课改精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而话题作文,虽然单独命题的考区比例有所下降,但加上在选题中的数量,其分量依然是举足轻重。话题受到持久的青睐应该得益于它本身的“三自”要求吧,更有利于考生写出真情实感,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在命题的内容上,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色: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时代,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关注情感与道德,等等。
在开放中有所限制,在创新中不断探索。开放依然是命题者的追求,但试题同时也加大了限制力度,比如在提示或要求中有这样的表述:“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能恰当地运用表达方式”、“扣题作文”、“根据你的感悟”……这样增强了考试的效度,体现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中考版对这一内容的关注:
这里只谈对作文命题内在规律及其走向的关注。①对选题作文这一热点题型的关注。本报2004年10月第92、93期,连续两期刊出“中考作文热点透视”专题访谈:《数走俏写作题目,还看今日选题作文》,详细分析了选题兴起的缘由、内在特点、组合方式,展望了其在2005年的走向。而今年中考,选题作文也正是在大家的期待中闪亮登场,成为命题首选。②对供料式话题作文的关注。中考版刊登的多道作文试题即属此类。而这一题型也确实成为话题作文中的亮点,好评如潮。
同学们在阅读本报的过程中,也应当关注有关作文命题走向分析的文章,以便在今后的练笔中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附:《语文报·中考版》与2005年中考接轨试题举例:
◆湖北恩施州“语言积累与运用”第2题漫画《探视》读图题--原题见本报119期2版。
◆黑龙江“语言积累与运用”第4题任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一个进行简单介绍,提示人物有刘翔、任长霞、田世国、袁隆平、徐本禹--关于刘翔、任长霞、徐本禹的介绍分别见本报97、120、123期1版《《ZKB信息宽带网--新闻人物主题频道》。
◆湖北恩施、江苏宿迁、云南曲靖、贵州铜仁等地都考到了关于“海啸”的文章--见本报122期1版《中考卷上,“海啸”将会如何“出场”》。
◆湖北恩施州非课改实验区“现代文阅读”《一颗图钉》--见本报90期7版。
◆江苏宿迁“现代文阅读”《读诗与识法》--见本报117期7版。
◆广西柳州、北海“现代文阅读”(一)《中国实行绿色GDP》--见本报122期1版《ZKB信息宽带网》。
◆贵州六盘水市课改实验区“现代文阅读”《环境破坏让海啸更可怕》--见本报122期2、7版。
◆贵州六盘水市非课改实验区“现代文阅读”《地震早知道》--见本报123期6版。
◆山东青岛“现代文阅读”《子夜昙花》--见本报125期6版。
◆福建宁德“现代文阅读”《心存感激》--见本报126期7版。
◆云南非课改实验区“现代文阅读”《兰草》--见本报126期3版。
◆福建泉州非课改实验区“现代文阅读”《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见本报129期2版。
◆浙江绍兴“文言文阅读”《荀巨伯探病》--见本报2005年1-2月寒假专号。
◆山东淄博“文言文阅读”《郑成功收复台湾》--见本报126期7版。
◆四川资阳市选题作文之一:以“书”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1-2月寒假专号43页第10题:以“书”为话题。
◆浙江衢州市选题作文之一:以“说话”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1-2月寒假专号42页第2题:以“说”为话题。
◆湖北武汉市选题作文之一:以“感恩”为话题--见本报125期4版《话题作文模拟训练二则》:以“学会感恩”为话题。
◆湖南益阳课改实验区选题作文之二:以“微笑”为话题--见本报122期4版《奥运题材设计二则》:以“微笑”为话题。
◆山东济南课改实验区选题作文之二:以“济南的山水风情”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7-8月暑假专号18页第3题:以“家乡风景”为话题;43页第20题:以“山水”为话题;。
◆河南省课改实验区选题作文之二:以“课外阅读”为话题--见本报99期4版《每周一练》:以“课外阅读”为话题。
◆甘肃兰州市选题作文之二:以“学会 ”为题--见本报2005年7-8月暑假专号10页第2题:以“我学会了 ”为题。
◆四川泸州市作文:以“绿色”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7-8月暑假专号28页第3题:以“绿”为话。
◆浙江丽水市选题作文之二:以“坚持”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1-2月寒假专号43页第17题:以“坚持”为话题。
◆山东泰安市作文:以“责任”为话题--见本报2005年7-8月暑假专号13页第2题:以“责任”为话题。
策划/《语文报中考版》编辑部
《语文报中考版》编辑部点评2005年中考试题
《语文报中考版》编辑部点评2006年中考试题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语文报中考版》编辑部点评2006年中考试题相关的教案:
- 2007年中考语文复习提要2013-06-24
- 明年中考作文趋势--从课改区中考看命2013-01-06
- 翠园初中部2005年中考复习资料·病句2012-09-21
- 翠园初中部2005年中考复习资料·初中2012-09-18
- 读好书吧,和高尚的人对话—2005年中2012-09-09
-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名句大全
- 下一篇:据说是气死了99名老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