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芦花荡》
[教学目标 ]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提(tī·fang)防 疟子(yào) 寒噤(jìn) 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sà) 吆喝(yāo·he)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__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①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②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复述课文
1、 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和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六、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七、布置作业
1、 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①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②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③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④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 (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法·莫泊桑)。
《蜡烛》
[教学目标 ]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 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 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 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名副其实 鞠(jū)躬 颤巍巍 (学生交流、巩固)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① 炮火:11次;
② 蜡烛:6次
③ 黑围巾:4次
④ 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②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③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④“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
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
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
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①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2、体会这封信精彩的语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划出文中精彩语言;
难点: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课前准备]
预习字词,查找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材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观看电影片断《火烧圆明园》)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在汉奸(龚自珍之子)的指引下,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
面人》《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珐琅(fà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瞥(piē)见
丰功伟绩 箱箧(qiè) 荡然无存 (学生交流、巩固)
2、朗读课文。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四、精读体味
1、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学生采用圈点法阅读课文)
2、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 具体讲加元中之物;
③ 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
4、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五、拓展训练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教师启发
A、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感情?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
B、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C、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D、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E、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2、学生漫谈、打初稿
六、课堂小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是
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决不能让历史历史剧重演。记住,落后
就要挨打。让雄狮怒吼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写一封给雨果的信,谈谈自己读罢课文的感受;
3、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杀戮(lù) 荒谬(miù) 健忘
2、听课文录音;齐读。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 ),对死亡的( ),对亲人的( ),父母失子的( )和( ), 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业
1、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2、课外选读
未还的孽债
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却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在日本国内,只有很少的民众对此有正确的判断……
然而,日本外务省的发言人却搪塞说,日中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日本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日本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
(余杰)
① 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题目“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
② 简述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中的“政府”指谁?他们“厚颜无耻”的行为有哪些?
[教学目标 ]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 、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芦花荡》
[教学目标 ]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上网查找有关作家孙犁的人物介绍和代表作品。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你知道多少抗日英雄的名字,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学生发言,相互补充)
确实,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畔,抗日战争的洪流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见识一位普通的老英雄吧。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抗战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进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形成“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芦花荡》是一短篇小说。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提(tī·fang)防 疟子(yào) 寒噤(jìn) 蹿(cuān) 仄(è)歪
飒飒(sàsà) 吆喝(yāo·he) 张皇失措 央告
2、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
用“这是一片_____________的芦花荡”陈述。
3、再读课文,划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四、品读研讨
1、美丽的芦花荡里有着哪些人?
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
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
一群愚蠢的日本鬼子兵
2、课文记叙了哪些事情?
① 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夜送两个小女孩进芦花荡);
② 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老头子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
3、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份深沉的爱国热情。
五、复述课文
1、 小组合作,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 和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复述故事情节。
预设: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的脑袋上。
2、学生评价
3、拓展延伸
请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六、课堂小结
燕赵多慷慨之士。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芦花荡》故事,让我们在冀中人民身上,看到了属于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质。小说写的是残酷战争里的人和事,但决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其高昂浓重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七、布置作业
1、 通读课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课外阅读短篇小说《荷花淀》。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朗读课文
三、品读研讨
1、小说的主角是谁? 老头子。
2、请用“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说话,探究人物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补充完善)
预设:
① 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外貌:“撑船的是一个……除非在白洋淀上。”
语言:“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心情:“悠闲”“编算”
② 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对女孩:喜爱;
对鬼子:满怀仇恨。
③ 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勇:不带一枝枪;
智:设下计谋。
④ 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核心性格)
3、课堂练习
如果你是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二菱的身份,设身处地,把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四、品味语言
1、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请找出来,细心加以体会。 (详见课文)
2、请你任选一句,谈谈你的审美感受。
预设: ①“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五、课堂小结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翅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特别是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分明感知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课外阅读《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肖洛霍夫)、《米隆老爹》(法·莫泊桑)。
《蜡烛》
[教学目标 ]
1、着重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深度,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细细揣摩探究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句子。
[教学重点]
重点:通过默读、朗读,深入探究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
难点:抓住关键词语,揣摩文中意味。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夫妻二人都是工人,儿子上初三。家里只有一间房子,约十五六平方米,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张学生桌,家里就塞满了。爸爸身体不好,经常咳嗽,一咳嗽,小屋跟着震动,儿子写作业 思路就会被打乱。为了儿子的学习,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出去。每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 了,爸爸就躲出去,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北方的冬天很早就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有一天,儿子临近期末考试,在温暖宁静的小屋里不知不觉学习到夜深。作业 刚做完,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从窗户往外望去,大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儿子像一下子被电击着了,泪流满面的跑出去……无声的雪花盖住了这对拥抱的父子。
这个普通的亲情故事令我们感动。还有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更给我们震撼。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一课,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课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2、检查预习
瓦砾(lì) 地窖(jiào) 舀(yǎo) 名副其实 鞠(jū)躬 颤巍巍 (学生交流、巩固)
3、课文配乐朗读。
4、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这篇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品读课文
1、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① 炮火:11次;
② 蜡烛:6次
③ 黑围巾:4次
④ 老妇人的“跪”、“爬”:各3次;
2、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多写炮火连天,说明环境危险,让人一直为老妇人揪着心,而老妇人在炮火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②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③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哀悼之情。
④“爬”:说明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跪”:说明老妇人庄严肃穆,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3、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
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
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
难忘的印象。精读文章倒数第四、第五段,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1、 教师启发:
①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 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2、学生齐读,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引导;
五、教师小结
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 1、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2、体会这封信精彩的语言;
3、了解反语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划出文中精彩语言;
难点: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课前准备]
预习字词,查找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材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观看电影片断《火烧圆明园》)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炮台,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八里桥打败清军,直攻北京。10月,英法联军在汉奸(龚自珍之子)的指引下,焚掠圆明园。后与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使中国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二、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
《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
面人》《九三年》等。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珐琅(fà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瞥(piē)见
丰功伟绩 箱箧(qiè) 荡然无存 (学生交流、巩固)
2、朗读课文。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四、精读体味
1、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学生采用圈点法阅读课文)
2、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 具体讲加元中之物;
③ 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3、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美”。
4、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五、拓展训练
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教师启发
A、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感情?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
B、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C、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D、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有了什么觉悟和进步?
E、雨果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今天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复兴时期,雨果的评价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
2、学生漫谈、打初稿
六、课堂小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
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是
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决不能让历史历史剧重演。记住,落后
就要挨打。让雄狮怒吼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2、写一封给雨果的信,谈谈自己读罢课文的感受;
3、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难点: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杀戮(lù) 荒谬(miù) 健忘
2、听课文录音;齐读。
3、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
①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不仅写天气,而且一词一顿,极力渲染无限悲哀的气氛。
②“他们杀孩子、老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③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四、探究反思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五、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 ),对死亡的( ),对亲人的( ),父母失子的( )和( ), 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 )和对自由的( )——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六、课堂小结
对照德国,我们的邻国日本忤逆民心,一意孤行,肆意推卸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责任、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掩盖南京大屠杀历史事实、攻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拒绝修改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教科书。种种卑劣行径,告诉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要时刻提高警惕呀!
七、布置作业
1、请以“历史告诉我们”为题作文,说说你学完本文后的感想。
2、课外选读
未还的孽债
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
死者已矣。但是,迄今为止,日本官方依然百般抵赖,不承认当年滔天的罪行,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不承认曾经在中国使用生化武器,不承认有过随军慰安妇。他们恬不知耻地说,他们是“进入”而不是侵略。然而,铁的事实摆在他们面前:抗日战争胜利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东北陆续发现大批昔日遗留的化学武器。在抚顺,建筑工人在修路的时候挖出118枚化学炮弹;在牡丹江市,213枚化学炮弹却是从钢铁厂买来的废铁中发现的。中国居民被泄露的化学武器伤害的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村子里的百姓整天提心吊胆,生怕在耕地犁田、修建房屋的时候会触发当年日军埋下的弹头。半个世纪前留下的化学武器至今依然后患无穷。据初步估计,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遗留下来的化学武器有70万发,种类包括白榴石、芥子气等,仅仅档案上有记载的就达3000吨。这是一笔未还的孽债,这是一笔日本政府至今没有任何诚意弥补的孽债。在日本国内,只有很少的民众对此有正确的判断……
然而,日本外务省的发言人却搪塞说,日中两国政府对此事尚无具体的协议。国际化学武器组织要求日本政府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处理,而日本政府却表示需要十年,而且涉及的财政预算十分庞大。这名发言人的说法有些像是慈善组织,好像是在向中国人施舍。究竟是谁制造的生化武器?对自己当年的罪孽不仅没有任何忏悔,而且他们还摆出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处不处理,全看我们高不高兴!日本政府面对的,好像是他人制造的罪孽,他们心安理得地置身事外。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
(余杰)
① 结合选文的内容,理解题目“未还的孽债”的深刻含义。
② 简述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厚颜无耻的政府了”中的“政府”指谁?他们“厚颜无耻”的行为有哪些?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相关的教案:
- 《错过》教案52015-03-25
- 《夜雨寄北》教案12015-03-25
- 人教版八年级上《杜甫诗三首》说课稿2015-03-25
-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基础训练2015-03-24
-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2015-03-24
- 名著推荐与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015-03-24
- 《信客》教案42015-03-24
-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42015-03-24
- 《春望》教案2015-03-23
- 八年级语文教学评估课《保修》教案2015-03-23
- 《梵高传》教案22015-03-23
- 《孙权劝学》教案82015-03-23
-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42015-03-23
- 人教版八年级上《诗四首》评估测试练2015-03-23
- 语文版《苏珊·安东尼》教案22015-03-23
- 《游山西村》教案2015-03-22
- 《木兰诗》教案62015-03-22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案22015-03-22
-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案42015-03-22
- 人教版新课程八年级语文(上册)检测五2015-03-22
- 《专题“汉字”》教案2015-03-22
- 《三峡》教案22015-03-21
- 《荔枝图序》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2015-03-21
- 《三峡》教案2015-03-21
- 上一篇:《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
- 下一篇:八年级(上)全册备课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