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和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公元纪年方法,什么是年代、世纪,怎样计算。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学习中国历史对思想品德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责任感;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学习中国历史对认识国情有重要作用。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初步运用公元纪年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历史课的重要性和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学习历史的意义
1.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2.了解和正确认识国情;3.提高文化修养;4.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了解历史的途径
1.文物古迹——实物资料;2.书籍碑刻——文字资料。
三、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
公元纪年、世纪、处代。
四、学习历史的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是你们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这第一个话题,是不是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板书课标题)请你把我黑板上写的字,简称“板书”,抄在笔记本上,这就叫做课堂笔记。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一页,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标题下方框里的一段话。(学生读,内容从略)。这一连串的问题恐怕你们都曾想过,也都想向历史提出询问的吧!让我们先从第一页右下方的画谈起。好像画的就是你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地学习,而我们饮水思源,怀念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而牺牲的先烈,旁边这幅烈士遗像,看得出他是谁吗?(学生:方志敏)1935年,那是在黑暗的旧中国,方志敏烈士英勇就义前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们是共产党员,为革命而死,毫无所怨,更无所惧。……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亲爱的同志们!请你们经常记起你们多年在一起奋斗的战友们之惨死,提起奋勇的精神,将死敌日本帝国主义赶快赶走吧!将万恶的国民党统治赶快推翻吧!”同学们,我们应当告慰烈士的英灵,我们不会忘记你们,不会忘记过去,因为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说到这些事,心里总觉得沉甸甸的。好了,我们再看上边的两幅图,它把我们的思路从现代牵到远古,看那远古的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的人相比可差多了,显得那么笨拙,可是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能制造工具,终归是人了,是你、是我、是人类的老祖先。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人们常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称作历史的长河,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就尤其源远流长。历史将会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在课本第二页上有7幅与中国有关的画(将此图悬挂黑板上),右上角第一幅是一个明朝的青花瓷壶,产地极著名,猜猜看?(学生答:景德镇。)对。(指图中的字)世界上为什么会称我国为瓷器大国?(学生答:因为瓷器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说得对,我国制造瓷器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不过,说我们是瓷器大国,还有点什么意思呢?中国瓷器穿过千山万壑,越过万里波涛,远销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不知有多少地方发现过中国的古代瓷器,也不知多少国家收藏着中国古代的瓷器。当我们说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自然而然会想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间架设友好桥梁的使者。(指右3图)他是谁?(学生答:唐僧玄奘。)他是不是上西天取经呢?(学生答:是到印度。)唐太宗时,玄奘孤身万里行,跋山涉水,九死一生,他不平凡的经历越传越神,终于被小说家写成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指右5图)这三位大诗人,恰好与玄奘是同一朝代——唐朝人,你一定能猜出他们是谁。(学生答:李白、杜甫、白居易。)我读一首李白的诗,你要是学过,就跟我一起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学生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祖国江山如此多娇,引得多少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为之献身。在我国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不仅有汉族,还有各少数民族。(指左3图)成吉思汗是哪一族的英雄?(学生答:蒙古族。)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共同缔造了我们中华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而到了近代,从1840年英国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开始,我们的祖国屡遭外国侵略者的欺侮,多少不平等的条约,条条款款都浸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血和泪。山河破碎,人民多难,激发着先进的中国人,从林则徐、康有为、孙中山到毛泽东,历尽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的革命史上,英雄、烈士万万千,我今天只给你们介绍一位女英雄、小英雄刘胡兰。请看课本第三页右上图,她才15岁,面对反动派的铡刀,她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壮烈牺牲,表现了她为国捐躯、为民献身的铮铮铁骨、耿耿丹心。还有那些科学家,像詹天佑,他从小到美国留学,学成回国,立志为民族争气、为人民造福,克服了重重困难(指中间下图),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哪一条呢?(学生答:京张铁路。)(指右2图)这是你们最最熟悉的了,(学生答: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经于本日成立!哪一日?(学生答:1949年10月1日。)这个日子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的,因为从这个历史时刻起,好像换了天、换了地、换了人间,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轻视、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之后不久,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又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主席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指左1图),中朝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侵略者,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几十万中华儿女,人们称他们为——(学生答:最可爱的人。)他们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共和国已经走过41年的历程,它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破烂摊子上起步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我们的共和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具有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你看我一说就说的没完没了,不过我说的再多,也仅仅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好了,请你们再来思考,换句话来说,学习历史的意义是什么?请大家发表评论。学习历史要勤于思考,勇于发言。(学生讨论:生1:学习历史,让人学识渊博。生2:学了历史就能了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3:我特别爱看历史故事,也爱和同学讨论历史故事,所以同学们都说我懂得多,有知识。生4:我认为知道我们老祖先的发明创造越多,就越自豪、越长志气。生5:了解历史,才能学习古人的先进学说、技术,吸取古人犯的错误教训,来激励自己。生6:我知道唐太宗说过,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决心不做隋炀帝那样的暴君。生7:从历史人物身上能学到许多好品德,爱憎分明。)
总的说来,历史告诉我们的,首先是知识,但绝不只是知识,是知识的升华,或是认识,或是情感……,我把你们的发言总结为四句话(即教学要点“学习历史的意义”的四点,板书)。这第一点,就是要学习我们敬佩的老祖先、老前辈,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做人,学做一个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人。对于其中的第二、第四点我想做些补充说明。国情就是国家的情况,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有什么特点。为了正确了解和认识国情,就要学习历史,很明显,国家的特点与历史是分不开的,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可能你还不理解我的意思,我说的具体点,比如,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讲一个我很难忘的续范亭将军的故事:他生于清朝末年,是一个农民家的孩子,十六七岁时考入陆军学校,辛亥革命时,立下过赫赫战功。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他看到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一些党国要员们丢下民族、国家大事不管,花天酒地,蒋介石还专门打内战围剿红军、向日本侵略者退让妥协。续范亭劝说蒋介石毫无效果,悲愤之中在中山陵(孙中山先生陵墓)前剖腹自杀,遇救未死。之后,他断然与蒋介石决裂,在周恩来同志启发帮助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驰骋在抗日战场上,后来因病逝世,病逝前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信中写道:“范亭自辛亥以来即摸索为民族和人民解放的真理,奋勇前进,在几经波折之后,终于认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道路,七七抗战之后,即欣然接受领导,想以此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续范亭将军的经历是否能告诉你:续范亭的精神正是中国代代相传的爱国志士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的精神,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人经历了长期曲折磨难而做出的伟大选择,这就是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这个故事是否也能使你想到:懂得国情,才能懂得怎样报效祖国,不然的话,就是盲人骑瞎马了。
关于第四点,用一位外国大科学家的话来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赋予人力量,这可要你慢慢去体会,简单地说,历史本身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的头脑也会思路开阔,丰富起来,看问题不那么简单化。像看人,小时候总问家长、问老师、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有些人就不好说了吧。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功劳很大,永载史册,可他对人民非常残酷,是个暴君;唐玄宗,又称唐明皇,他统治的前期是空前的盛世,后期却酿成一场罕见的大乱,说唐玄宗明也好,不明也好,都不确切。对历史上一个人或一件事,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请看第三页下图,历代人民颂扬的李自成,进步史学家称他为农民领袖,认为在他身上体现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地主阶级污蔑他为“盗贼”,其实《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说得好:“不义之财,取之无碍。”我要告诉同学们,使人们能够正确、恰当地看待历史,那只有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因为马克思主义使历史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按照马克思主义,应当阶级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全面公正地分析评价历史。
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必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现在。可以说,历史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本领,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向导。我们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创、奠基者李大钊说得好:“向历史中寻找人生、寻找世界、寻找自己”,希望同学们记住它。以上我的这番话,留给同学们今后逐渐去体会吧!
为了达到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编写课本的教师经过精心选择,编成了我们的课本,也许你要问,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的?我知道你们可能会刨根问底,好了,我来交待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了解历史的途径”)从哪里去了解历史?历史虽已经过去,但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你看,第四页上的青铜器、瓷器、长城,右下图是一片空旷的土地,怎能想象这里曾是十分壮观的商朝宫殿!这些文物、古迹、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实物资料。因此,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争取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等。另外一个方面,一个了解历史的主要来源,就是大量的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大量,量有多大,不大容易讲清楚,特别是中国的史书,中国人喜欢用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浩如烟海,欧洲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说过:“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比不上的。”书籍碑刻是了解历史的文字资料。我们要真正学好历史,首先要充分运用课本,也有必要阅读一些课外书,比如《上下五千年》、《龙的传人》等。
仅仅由我们刚才一起回顾的历史知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历史知识的几个基本因素,(学生答:有人,有地点,有时间,有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今天,我只特别说说怎样计算历史年代,也就是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板书)。今年是公元多少年?(学生答:1990年。)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知道它的来历?(学生答:是根据公元纪年。)以公元1年——称作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在这以后发生的事,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年,这以前的事,由元年向前推算,简称为前××年,比如公元元年的前1年就是前1年,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请你们想个办法,用一种图表来表示这种公元纪年的方法,试试看先不要看课本。(学生做图表。)好啦,我们看看课本第五页上,和许多同学做的一样或者相似,它像数轴,可又与数轴不同——(学生答:没有0。)咱们给它取个名称吧!(学生答:公元纪年的标尺。纪年尺表。纪年尺。纪年轴。年代尺。)暂且叫它年代尺吧!请你们看一看它下方的两张图,算出司马迁开始著《史记》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两者之间相距多少年?(学生答:209年;208年。)两个答案,哪个正确?是第二个,因为——(学生答:因为年代尺没有0,因此计算公元前后之间的年代时要减1。)很好,再做个练习: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到今年——1990年,诞辰多少年?(学生答:2540年。)非常正确。再考你们一考:20世纪70年代是公元多少年到多少年?(学生答:1970年到1979年。)对。请你们把1990年按世纪年代来表述,(学生答:20世纪90年代。)差一点点——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年。
至于怎样学好历史课(板书),即学习历史的方法,其实这已经贯穿在前边我讲过的内容之中了。
我给今天这节课加一个副标题——导言(板书),它是否能为你今后的历史学习起到向导的作用,请你课后再作回想吧!
愿历史这门课给你,也给我带来快乐,带来收获,这就看我们师生之间的合作啦,我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同学们指出来。
[本课所用教材系1989年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试用本)]
后记: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是把通常所说的导言课纳入教科书课文总体内容的系列之中,同时,又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出现,这是一个创举。这一课的要义、精髓——“为什么学习历史”,即课题下方框里的一段话,是画龙点睛的睛,以纲带目的纲,是要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
这一课有着先于新的学习过程之前的引路、开路的意义,即具有先导性,尽最大的可能把学生引入中学历史课的学习中来,引入以教科书的编写主旨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相结合而设置的学习情境中来。真可以概括为引人入胜。这是学生中学时代的第一节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带着先入为主的影响力。如果承认这个事实,那我们对这一课就是要格外珍视。学生对一门课的印象主要包括对教师、对教科书、对课堂教学过程 的分别的印象,又是对这三方面印象的总和。尽管教科书有着不可低估的对学生的吸引的力量、感召的力量、教育的力量,而教师对这种力量的深入的理解、充分的表现、巧妙的运用,仍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锁钥,其中,教师的情感尤为不可忽视,其重要的地位是无以替代的。
这一课也应充当沟通中小学教学联系的桥梁,它表现为唤起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回忆,进而运用这种回忆,使之对同化新的知识和观念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教科书提供的便利,可以带学生沿着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路线,即运用七幅组画及其他几组画,勾勒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揭示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以史实为思维材料,论从史出,避免空论。
我试图从这第一课起,就为建立亲切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而努力,我深信爱屋及乌的道理,如能使学生喜欢教师,也常常会使他们推其爱而爱上这门课。第一课也要开始为学生早日真正能以探求的态度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创造条件。例如: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学习历史的方法等,都是让学生自得其论,对公元纪年方法的理解也是通过学生的形象表示及独立地运用,等等。教科书编排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形式活泼,只要加上教师对教科书的再创造,就可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在我多年从事初一历史教学的体会中,序言课上的有些作法是可选用的。举例而言,第一课就应当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历史就在身边,历史与自己相连”,为得到这种切近感、亲切感,我常用和新同学聊聊天的办法,问一问:“你能到三中来学习,是高兴呢,还是不高兴?”针对部分学生为能上三中的满足心理和另一部分同学为不能上重点中学的失落心理(三中是在重点中学之下的最好的学校之一),继续请学生谈谈这次升学的过程中,自己的经验教训。在这当中,作为一个老师、但首先是朋友的发言,我回忆了我小学毕业没有能升入自己理想的中学,但在中学老师的指导下,改掉了在小学贪玩、学习不扎实的坏毛病,初中毕业获得北京市并不为多的很珍贵的金质奖章,由自己挑选高中。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意时保持清醒,不顺时不要气馁。一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当从历史中赢得未来。古人说鉴往知来,就是审察以往、可推知未来。我希望同学们每个人都学会做自己的历史学家,长大以后,在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也要当一个参与国家发展的历史参谋,所以我在同学们中学时代第一节历史课上,就要告诉大家,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从中学历史课学到的知识、本领都将呈现出不可缺少的意义。在八中超常儿童的少年班第一节历史课上,为收到同样的效果,我先表示,没见到同学们时,在我的心目中,少年班的孩子们就是非常非常可爱的,今天终于见面了,首先要祝贺同学们在少年班学生百里挑一的选拔中获胜,我听人说少年班的学生是小神童,是小天才,总之,超常儿童——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超群出众。大家承认少年班学生聪明,那么,同学们自己能不能说出自己为什么聪明,为什么能被选入少年班?在学生踊跃地(少年班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发言后,我说,再送你们一个成语,请你们记下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样的人在历史记载中大有人在,你们有知道的吗?学生真能说出孔融的故事,说出《伤(方)仲永》和“江郎才尽”的大致意思(阅读量大,是少年班学生又一特点),我总结了几句,的确不能以人小时候聪明懂事,就肯定他成年后必有成就。聪明的孩子,要会保持、增长自己的优点、才智和吸取、避免别人的教训、缺点。过去,序言课从“什么是历史”(客观历史——历史的记述——历史学——历史科学)这个本身就不易说明白的问题入物,然后加上“为什么学历史”、“怎么样学历史”等内容,形成了一个固定而呆板的模式,新教材的第一课,为我们打破这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但如果教师不具有相应的教学观,也是枉然。
在序言课的总结时,可以谈几点有关学习历史课的方法。其一,首先要学会做课堂的主人,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善于问,勇于答,等等;其二,要学会运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会读课文文字和图表,会做笔记,不仅仅是抄老师写的板书,要逐步锻炼写随记;其三,要尽可能开辟自己的学科课外学习途径,恰当适时地选读课外读物,积累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如剪报,记载目录等),
和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相关的教案: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2012-10-25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2012-10-25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三2012-10-25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四2012-10-25
- 《历史与社会》7年级上 第四单元 第2012-10-25
-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2012-09-04
- 历史教案-《秦帝国的兴亡》说课稿2012-09-04
- 历史教案-鸦片战争2012-09-04
- 历史教案-16、昌盛的秦汉文化(一)2012-09-04
- 历史教案-班会课教案2012-09-04
- 历史教案-百家争鸣2012-08-29
- 历史教案-第1课 人类的形成2012-08-29
- 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2012-08-29
- 历史教案-《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2012-08-29
- 历史教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2012-08-29
- 历史教案-雅典的民主2012-08-29
- 历史教案-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2012-08-29
- 历史教案-和平颌2012-08-14
- 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2012-08-14
- 七年级下历史 单元三复习 教学设计2012-07-27
- 历史教案-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2012-07-15
- 历史教案-两汉的经济2012-07-15
- 历史教案-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2012-07-15
- 历史教案-昌盛的秦汉文化(二)2012-07-15
- 上一篇:人类的形成
- 下一篇: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