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下)
二十八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秦牧
①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②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③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④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⑤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6)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7)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8)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2分)
21 .文章第(7)段中加点的“前者”是指______ 。(2分)
22.对文章第(7)段画线句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2分)
A.心灵美比外表更重要。B.外表的美丑与心
灵的美丑可以互补。C.内心的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缺陷。D.外表的美不能抵消心灵的卑污丑恶。
23.对文章第④ 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B.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明了人的心灵美是最重要的。C.本段以晏婴、包拯、贝多芬、托尔斯泰为例,论证了外表并不美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业。D.本段论述了心灵美与其他各种美的关系。
24.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25.依据文章内容,指出真正的美是什么。(2分)
26.说说人怎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3分)
答案:二十八20.人应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对..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22.B 23.C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5.指心灵的美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切美26.首先应正确理解美的内涵,再勇敢地去追求心灵美、智慧美、行为美,在此基础上追求其他的美
二十九
寂静除夕夜
① 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 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 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论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 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一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计—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 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27.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8.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2分)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亥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29.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30.结合文章内容填空。(2分)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___ 和____
31.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32.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2分)
33.(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34.归纳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__
答案:二十九27.D 28.C 29.A 30.① 使我特富同情心② 怀念、祝福31.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32.① 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 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33.D 34.本文通过回忆20年前的往事,痛斥了“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赞美了中国老百姓善良的美德,抒写了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和影响
三十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 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
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仪‘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
2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
① 心脏在值“夜班”:
②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
③ 肺泡采用轮休制:
④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
25.标出下面句中用得准确的限制性词语。
① 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② 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③ 据试验,玉米在冒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
④ 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1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
26.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这句话是:
27.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28.写出全文的总说句:
29.指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30.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
答案:三十24.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25.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27.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28.文中第一句话29.全文呈总分式结构30.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三十一 富且益坚
与穷相比较,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前两年,西安有家个体餐馆,老板余某,号称百万富翁。物质上他富起来了,精神上却腐下去了。他和儿子吸毒成疣,家业很快地败落。这种现象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1923年,在美国的芝加哥,聚集着一批超级大亨。那里有最大的钢铁公司\公用公司以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经理,有最大的小麦投机商和其他生意投机商,以及大银行家。这些大亨们所拥有的财产,比当时美国国库的财富还多。
可是事隔 23年,穷困潦倒者有之,流落他乡者有之,破产而客死异国者有之,犯罪入狱者有之。这些人的结局在于他们在学会赚钱的同时,没有学会怎么生活。
对待财富,孟老夫子有个主张,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建”。淫者,乱也。意在提醒人们,劫团富贵而乱其心志,搅乱人生。比孟子晚两千多年的萧伯纳说得更加彻底。他声言:“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信念的阔佬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名有”,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富”且益“坚”的节操。爱国华侨陈嘉庚,拥有黄金百万两,可他热爱祖国的信念,比他巨额的黄金更加闪光。他一生中给祖国做了重大贡献;而自身却清廉以守,连一件背心、一顶蚊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号称台湾“塑胶大王”的王永庆先生,不仅以高超的本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而且以高洁的信念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他家财亿元,却不骄纵子女,
总是要求子女在艰苦的磨练中,奋发向上。在子女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意让他们脱离家庭的庇护,到国外学习,并在经济上严加控制,责令他们对每一项花销都要详细记账,让孩了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由此观之,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决不能单凭他拥有财富的多少,主要还得看他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能否在精神上坚定地保持同步的富裕。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31.本文的论题是:____
3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
33.文中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
34.第二段中"扣题"的句子是___
35.文中第一段与第二段相比,在举例上的区别是___
36.本文的结论是____
答案:三十一31.富且益坚32.事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33.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34.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沾有”,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有“富”且益“坚”的节操35.第一段是从反面举例,第二段是从正面举例36.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三十二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5种本领,但会飞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把读书面限制得很窄,结果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对其他知识孤陋寡闻。这是一种片面的“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指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发现多是以“博学通才”取胜的。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专攻一门不及其余,往往到了一定的层次,就再也上不去了。牛顿、瓦特等人的成功证明:世界上卓有贡献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博收兼蓄,才会有重大突破的。______,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8.文章从_________ 的现象引出议论,它从反面证明了______ 。(后一句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19.为了论证“‘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文中引用的道理论据是:________;事实论据是:________。(2分)
20.文中提出“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的现象,这与文中引发议论的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与文中论点有什么关系?(2分)
21.第一段中“治学的真谛”与第二段中“治学的必由之路”的区别在于_____,因此文末横线上应填的一句话是_______。(4分)
22.文章第一段与第二段论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三十二18.鼯鼠有5种本领,但没有一种高超的、出众‘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19.鲁迅关于“浏览”与“擅长”的论述;列宁的学习与革命实践20.它与鼯鼠的现象恰恰相反,都属于学习中应注意纠正的倾向;他从反面论证了论点21.前者是指治学某一方面的要领,后者指治学全面、始终的历程知识广博,基础扎实22.第一段重在论述由博返约,第二段重在论述“约”应有“博”的基础,它们都是对治学方法、要领的探索
三十三
①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街成膜。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寸至 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 8到 14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X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款断了多次。
② 现在的书,不光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编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l/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③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
23.选文第一段第一句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2分)
A.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B.
写有文字的“简”或“牍" C.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册”。D.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策”。
24.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引出的一个成语是___ ;这里引用孔子勤奋读书的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__(2分)
25.第二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特征是__(2分)
26 .第二段中“而且有的越来越小”一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2分)
A.承上启下B.提起下文 C.总括说明D.提示中心
27.选文② ③ 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28.第二段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9.根据文中的说明,用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简介什么是“缩微图书”。(2分)
答案:三十三23.D 24.韦编三绝说明当时确已出现“策”25.缩微图书越来越小26.B 27.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28.通过举事例,对“缩微图书”的说明更全面、具体29.缩微图书是使用照相机把书或资料拍摄到胶卷上的书
三十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⑤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30.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_,后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2分)
31.第② ③ 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2分)
“这”指_____ “这样”指_____
32.作者在第② 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2分)。
33.在第③ 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34.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2分
35.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4分
36.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4分
答案:三十五
30.做事事情31.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3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 35.“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36.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三十六、古诗
10.(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是:___。。
(4)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
(5)《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源于鲁迅的诗句:___。
11.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其后的问题。(4分)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
根据情境,选出你认为最适合厨师作答的一句话,并简述理由。
A. A. 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未作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
答案:三十五1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1.D符合当时说话的气氛和厨师的身份特点,语言既生动又幽默,比喻贴切,反诘有力
三十六、古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清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资物之情,得无异乎?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2分)
① 横无际[涯]② 朝[晖]夕阴
③ 岳阳楼之大[观]④ 前人之述[备]矣
13.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__朝人;第二段中的“骚人”指的是____,其含义源于______ 。(3分)
14.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描写得很简略,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1分)
15.第二段中画线的①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②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2分)
16.选文的写作顺序是()。(2分)
A. A. 先叙事,后议论,再抒情。B.先议论,后写景,再抒情。
C.先叙事,后写景,再议论。 D.先叙事,后抒情,再议论。
17.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三十六12.① 边,边际 ② 阳光,日光③ 景象④ 详尽13.北宋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14.前人之述备矣15.空间、时间16.C 17.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答“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两样吧”也算对)
三十七
①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②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③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④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⑤ 你们完了,快完了!⑤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7)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8)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9)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1.这段文字中的“我们”指的是()。
A. A. 讲演者和大家B.所有到会的人民群众
C.广大的市民D.讲演者、到会的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2.这段文字中多次使用“我们”“你们”,从表达效果看,是为了()。
A. A. 使语言干净利落B.使语言铿锵有力
C.表示立场坚定、敌我分明和对敌人的愤怒D.表现作者愤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3.第② 句的句式从不同角度分类,分别是()和()。
A.反问句B.设问句C.双重否定句D.被动句
4.将第③ 句改为陈述句:
5.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 @@@@| @@| @@
B.(1)@| @@@|@@|@@
C.(1)@@|@@@|@@@
D.(1)|@@|@@@@|@@
6这段文字中有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分别指出它们包含在哪几个句子中。
① 论点② 论据③ 结论
7.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上述题以一篇比较典型而又比较通俗的议论文作阅读材料,从字、词、句、论点、论据、篇章结构等方面设计试题,对议论文知识及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就题型而言,以选择为主,兼有填空和简答。解题时,应先通读选段,对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对照试题,逐个解答。涉及全段的5.6.7题,可回过头再读一遍,仔细考虑,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答案:三十七、1.D 2.C 3.C和D 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5.A6.论点①句 论据②③④⑤句结论(8)(9)句7.表达了作者坚信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坚信人民一定胜利的豪迈的思想感情
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 秦牧
①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对于爱美天性的任何禁钢是全没道理的。劳动人民最有权利追求美。因此,我们有理由这样说:朋友们,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吧!
② 一个人堂堂正正地生活,他注意修饰仪容有何不可?他注意衣着的材料、款式,有何不可?或者,他爱染掉白发,他希望除去雀斑,她爱在鬓上插一朵花,在胸前别一个小饰物,有何不可?这些人完全可以不顾多嘴多舌的人的无聊议论,勇敢地追求这种正当的美。
③ 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心灵。面貌、衣裳。”正当地追求这一切美都是合理的。
④ 自然,我们也应该告诉人们,心灵美,以及由它产生的一切行为美是最高尚的美;其他的一切美,离开了这个基础,就会黯然失色。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灵魂美,即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之美。托尔斯泰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不知道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经验没有?一个外表很美的人,当你发现他的灵魂十分龌龊的时候,那人给人的美感就渐渐消失了。相反的,一个外表丑陋的人,如果我们一旦发现他具有崇高的心灵,并且行为又很高尚可敬的话,我们就会渐渐忘记他的丑陋,甚至觉得他变得好看起来。在中国,晏婴、包拯这些人,在外国,贝多芬、托尔斯泰这些人,他们的长相谈不上漂亮,但是由于他们的心灵美,却连带使人感到他们整个人漂亮起来。
⑤ 古代的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最美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美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的外表。”这些话是说得很有道理的。
(6)有些钻研学术到了忘我境界的科学家、思想家,不修边幅,头发胡须都很蓬乱,甚至对随身衣物也常常忘记了这一件,丢掉了那一件。爱美的天性在这些人身上仿佛体现不出来。其实不然,他们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为了更高度地发挥心灵美、行为美,而把仪态美、装饰美在某段时间里暂时搁在一边罢了。这些不修边幅的人,他们能够给人以不寻常的美感,正是他们的心灵美在灼灼闪光的缘故。
(7)饱满的智慧和丰富的学识,也能使一个人的仪表美好起来。你从一个思想家的脸孔和一个类人猿的脸孔或者从一个学者和一个流氓脸孔的比较中就可以很快发现这一点。我以为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而心灵的美、智慧的美。行为的美所激发起的人们的美感,总是会比前者强烈得多。(外表美的缺陷可以用内心美来弥补,而心灵的卑污丑恶却不是外表美可以抵消的)。
(8)我以为:人应该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既追求内心美,也追求仪表美。朋友,当一个人正当地生活,追求高尚的美的时候,我想,他必定有勇气来击退一切无理的干预和非难。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2分)
21 .文章第(7)段中加点的“前者”是指______ 。(2分)
22.对文章第(7)段画线句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2分)
A.心灵美比外表更重要。B.外表的美丑与心
灵的美丑可以互补。C.内心的美可以弥补外表美的缺陷。D.外表的美不能抵消心灵的卑污丑恶。
23.对文章第④ 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B.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说明了人的心灵美是最重要的。C.本段以晏婴、包拯、贝多芬、托尔斯泰为例,论证了外表并不美的人往往能成就大事业。D.本段论述了心灵美与其他各种美的关系。
24.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3分)
25.依据文章内容,指出真正的美是什么。(2分)
26.说说人怎样才能追求到真正的美?(3分)
答案:二十八20.人应勇敢地追求真正的美对..仪表、衣着、装饰的美好固然可以给人以美感22.B 23.C 2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5.指心灵的美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切美26.首先应正确理解美的内涵,再勇敢地去追求心灵美、智慧美、行为美,在此基础上追求其他的美
二十九
寂静除夕夜
① 每当___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___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② 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③ 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论次。这____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④ 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⑤ 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一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计—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 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热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庄热在一般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 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____。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27.依次加到文中__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A.清脆响亮情不自禁意想不到平反昭雪B.震耳欲聋不由自主突如其来报仇伸冤C.清脆响亮不由自主意想不到报仇伸冤D.震耳欲聋情不自禁突如其来平反昭雪
28.对本文记叙要素和记叙顺序表述有误的是()。(2分)
A.文章所叙主要事件发生在20年前的那个寂静除夕夜,地点是在我们家当时居住的那个村庄。B.本文叙写的人物是“我”的一家及众乡亲。C.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亥革”给我们一家带来的灾难。D.全文记叙的顺序是倒叙。
29.下面对文意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段中姥姥吩咐我们的话,意思是求求乡亲们除夕之夜别放鞭炮,以免触发了母亲的伤痛。B.(11)段中“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这句话表现乡亲们对我们一家的遭遇深表同情。C.(13)段写我们一家人“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这个灾难是指母亲疯病发作,给自己给家庭以毁灭性的摧残。D.(16)段写“好心的人们……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夜也没放鞭炮”。这一义举表现了乡亲们善良、无私的美德。
30.结合文章内容填空。(2分)
① “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的影响是_
② 文章最后两段的祝愿,表达了“我”对乡亲们____ 和____
31.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32.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2分)
33.(18)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请选出不恰当的一项( )2分
A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B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C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D善良的义举都是出自对精神病人的关爱
34.归纳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3分__
答案:二十九27.D 28.C 29.A 30.① 使我特富同情心② 怀念、祝福31.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32.① 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 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33.D 34.本文通过回忆20年前的往事,痛斥了“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赞美了中国老百姓善良的美德,抒写了这件事给我的教育和影响
三十
人体内的“夜班”工作
你是否想过,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心脏在值‘夜班’。”你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确实如此。据记载,心脏停跳又复活的世界记录为3小时24分,但在睡眼环境下,心脏恐怕一分钟也不能停止跳动。不过心脏并不是一刻不停地工作,它也在抽空休息。它收缩时在工作,它舒张时是在休息。每分钟心跳75次时,每一次心跳,心房和 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l秒和0.3秒、而舒张时间分别为0.7秒和0.5秒,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
“肺脏也在值‘夜班’。”此话不假。人在夜间睡眠时,生命之火还在燃烧,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科学家们认为这台鼓风机停止工作5分钟,人就会“断气”。当然肺脏也要休息,它的7.5亿个基层单位——肺泡采用轮休制,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说到值“夜班”,也别忘记了消化系统。据试验,玉米在胃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在结肠内停留16.24小时,经过21.2小时开始由“环卫部门”直肠排出, 38. 4小时后才排完。照此算来人在夜间睡眠时,消化系统的“夜班工人 ”还在对昨天早餐到今天晚餐的食物作一系列处理。
人们大概不太清楚,许多调节人体功能的内分泌腺体也坚守在“夜班”岗位上。实践证明,有大约1/3到一半的激素在夜间达到最高值。例如腺垂体分泌一种生长激素,它能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软骨与骨头生长,使人长高,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五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至于神经系统这个人体活动的“总司令部”,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例如仪‘夜班”的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指挥内脏的活动,丘脑在调节着人的体温、水平衡、内分泌,脑子中的睡眠中枢产生的去甲肾上腺素在清晨把人唤醒,否则人就要无休止地睡下去。甚至主管思维的大脑也安排有“夜班”——做梦。感谢这些“夜班工人”,它们使我们的生命能平稳地延续。
2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句的含义。
① 心脏在值“夜班”:
② 生命之火还在燃烧:
③ 肺泡采用轮休制:
④ 在夜间当然是“灯火通明”:
25.标出下面句中用得准确的限制性词语。
① 当你夜间进入梦乡时,在你自己的机体内还有大量的器官在“值夜班”呢。
② 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
③ 据试验,玉米在冒内消化停留3.48小时,在小肠内吸收停留5小时……
④ 这种对发育极端重要的激素在人熟睡后1小时达到最大分泌峰。
26.第二段中有一句话点明了心脏能坚持工作的原因,这句话是:
27.第三段中点明人的生命之火所以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28.写出全文的总说句:
29.指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30.指出全文说明内容是如何排列的:
答案:三十24.①心脏在夜间还在工作②生命在继续着③每次呼吸只有部分肺泡在工作④神经系统在人睡觉时仍在紧张地工作 25.①大量②部分③据试验④极端重要最大历.心脏休息时间倒比工作时间长27.肺脏就像一台鼓风机,不停地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吸入体内“助燃”,把富含二氧化碳的废气排出28.文中第一句话29.全文呈总分式结构30.循环系统十呼吸系统十消化系统一调节系统十神经系统
三十一 富且益坚
与穷相比较,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前两年,西安有家个体餐馆,老板余某,号称百万富翁。物质上他富起来了,精神上却腐下去了。他和儿子吸毒成疣,家业很快地败落。这种现象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屡见不鲜。1923年,在美国的芝加哥,聚集着一批超级大亨。那里有最大的钢铁公司\公用公司以及纽约股票交易所的经理,有最大的小麦投机商和其他生意投机商,以及大银行家。这些大亨们所拥有的财产,比当时美国国库的财富还多。
可是事隔 23年,穷困潦倒者有之,流落他乡者有之,破产而客死异国者有之,犯罪入狱者有之。这些人的结局在于他们在学会赚钱的同时,没有学会怎么生活。
对待财富,孟老夫子有个主张,就是要做到“富贵不能建”。淫者,乱也。意在提醒人们,劫团富贵而乱其心志,搅乱人生。比孟子晚两千多年的萧伯纳说得更加彻底。他声言:“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信念的阔佬比没有节操的贫妇更加危险。”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名有”,就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必须要有“富”且益“坚”的节操。爱国华侨陈嘉庚,拥有黄金百万两,可他热爱祖国的信念,比他巨额的黄金更加闪光。他一生中给祖国做了重大贡献;而自身却清廉以守,连一件背心、一顶蚊帐,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号称台湾“塑胶大王”的王永庆先生,不仅以高超的本领经营好自己的企业,而且以高洁的信念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他家财亿元,却不骄纵子女,
总是要求子女在艰苦的磨练中,奋发向上。在子女年纪很小的时候,他就有意让他们脱离家庭的庇护,到国外学习,并在经济上严加控制,责令他们对每一项花销都要详细记账,让孩了们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由此观之,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富有,决不能单凭他拥有财富的多少,主要还得看他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能否在精神上坚定地保持同步的富裕。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31.本文的论题是:____
3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
33.文中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
34.第二段中"扣题"的句子是___
35.文中第一段与第二段相比,在举例上的区别是___
36.本文的结论是____
答案:三十一31.富且益坚32.事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33.富起来的人们,要坚定人生的正道,似乎并不容易34.财富的占有者,要修炼到不为财富所‘沾有”,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必须有“富”且益“坚”的节操35.第一段是从反面举例,第二段是从正面举例36.惟有两者和谐统一的人,才算得又富又强的人
三十二
相传有一种鼯鼠,具有5种本领,但会飞过不了屋,会缘而不能攀顶,会游而不能渡河,会穴而不能掩身,会走而不能先人。这种本领有什么了不起?"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一切学科都应该知道一些,但有些学科应该知道其中的一切。正如鲁迅所指出:“读书‘浏览’是重要的,但光‘浏览’不行,那会成为‘杂耍’,是不会有成就的。应该在浏览’的基础上,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增长的一门或几门。”在这方面,列宁是个极好的范例。列宁从小就有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研究。但当他投身革命以后,便在博学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社会科学。由于列宁的刻苦学习和钻研,积极参加革命实践,终于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把读书面限制得很窄,结果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对其他知识孤陋寡闻。这是一种片面的“专”。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出现“通才取胜”的局面。所谓“通才”,是指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而又是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的人才。美国曾对131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方面作了5年调查,发现多是以“博学通才”取胜的。古人云:“水深则所载者重,土厚则所植者藩。”专攻一门不及其余,往往到了一定的层次,就再也上不去了。牛顿、瓦特等人的成功证明:世界上卓有贡献的巨人,大多是遵循一定的专业目标,博收兼蓄,才会有重大突破的。______,是治学的必由之路。
18.文章从_________ 的现象引出议论,它从反面证明了______ 。(后一句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19.为了论证“‘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文中引用的道理论据是:________;事实论据是:________。(2分)
20.文中提出“有些青年朋友,以为‘专精’就是只读一门”的现象,这与文中引发议论的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与文中论点有什么关系?(2分)
21.第一段中“治学的真谛”与第二段中“治学的必由之路”的区别在于_____,因此文末横线上应填的一句话是_______。(4分)
22.文章第一段与第二段论述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答案:三十二18.鼯鼠有5种本领,但没有一种高超的、出众‘由博返约”,精修一门,是治学的真谛19.鲁迅关于“浏览”与“擅长”的论述;列宁的学习与革命实践20.它与鼯鼠的现象恰恰相反,都属于学习中应注意纠正的倾向;他从反面论证了论点21.前者是指治学某一方面的要领,后者指治学全面、始终的历程知识广博,基础扎实22.第一段重在论述由博返约,第二段重在论述“约”应有“博”的基础,它们都是对治学方法、要领的探索
三十三
①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街成膜。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寸至 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 8到 14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X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款断了多次。
② 现在的书,不光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
“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编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l/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期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③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
23.选文第一段第一句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2分)
A.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B.
写有文字的“简”或“牍" C.把竹片或木片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册”。D.把“简”或“牍”用绳子或皮条串编起来的“策”。
24.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引出的一个成语是___ ;这里引用孔子勤奋读书的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__(2分)
25.第二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特征是__(2分)
26 .第二段中“而且有的越来越小”一句在文中起的作用是()。(2分)
A.承上启下B.提起下文 C.总括说明D.提示中心
27.选文② ③ 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3分)
28.第二段画线的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9.根据文中的说明,用一句话(不超过25个字)简介什么是“缩微图书”。(2分)
答案:三十三23.D 24.韦编三绝说明当时确已出现“策”25.缩微图书越来越小26.B 27.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28.通过举事例,对“缩微图书”的说明更全面、具体29.缩微图书是使用照相机把书或资料拍摄到胶卷上的书
三十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凯勒
①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 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⑤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d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6)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7)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8)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30.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_,后一个“事”的意思是____。(2分)
31.第② ③ 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2分)
“这”指_____ “这样”指_____
32.作者在第② 段中说“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应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请用奥斯特洛夫的一句名言回答)(2分)。
33.在第③ 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34.第(5)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2分
35.第(6)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____;"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____4分
36.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4分
答案:三十五
30.做事事情31.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32.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33.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换成“盲”或“瞎”不好。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身感受的34.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他对眼前所见熟视无睹) 35.“方便”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更多的意义”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36.作者的写作用意在于,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光阴,不要虚度年华;启迪人们注意“是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三十六、古诗
10.(1)《论语六则》中论述学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
(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
(3)王昌龄《出塞》诗的前两句是:___。。
(4)白居易《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矛盾心理的一句诗是:_______
(5)《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一句,源于鲁迅的诗句:___。
11.读下面一则小幽默,回答其后的问题。(4分)
在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之后,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
根据情境,选出你认为最适合厨师作答的一句话,并简述理由。
A. A. 对某一作品提出批评,是每一个读者的权利。B.我没有从事过写作,就不能对你的作品提意见吗?C.即使你从未作过厨师,我也允许你对我做的饭菜说三道四。D.我从未下过一个蛋,可我能品尝出炒鸡蛋的滋味,母鸡行吗?
答案:三十五10.(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黄发垂髦并怡然自乐(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1.D符合当时说话的气氛和厨师的身份特点,语言既生动又幽默,比喻贴切,反诘有力
三十六、古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那。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令人诗赋于其上,属子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吴。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清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资物之情,得无异乎?
1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2分)
① 横无际[涯]② 朝[晖]夕阴
③ 岳阳楼之大[观]④ 前人之述[备]矣
13.第一段中的“今人”指的是__朝人;第二段中的“骚人”指的是____,其含义源于______ 。(3分)
14.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描写得很简略,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1分)
15.第二段中画线的①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② 句是从___的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象的。(2分)
16.选文的写作顺序是()。(2分)
A. A. 先叙事,后议论,再抒情。B.先议论,后写景,再抒情。
C.先叙事,后写景,再议论。 D.先叙事,后抒情,再议论。
17.将“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三十六12.① 边,边际 ② 阳光,日光③ 景象④ 详尽13.北宋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14.前人之述备矣15.空间、时间16.C 17.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答“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该不会两样吧”也算对)
三十七
① 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②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③ 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④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⑤ 你们完了,快完了!⑤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7)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8)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9)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1.这段文字中的“我们”指的是()。
A. A. 讲演者和大家B.所有到会的人民群众
C.广大的市民D.讲演者、到会的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
2.这段文字中多次使用“我们”“你们”,从表达效果看,是为了()。
A. A. 使语言干净利落B.使语言铿锵有力
C.表示立场坚定、敌我分明和对敌人的愤怒D.表现作者愤慨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3.第② 句的句式从不同角度分类,分别是()和()。
A.反问句B.设问句C.双重否定句D.被动句
4.将第③ 句改为陈述句:
5.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A.@| @@@@| @@| @@
B.(1)@| @@@|@@|@@
C.(1)@@|@@@|@@@
D.(1)|@@|@@@@|@@
6这段文字中有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论,分别指出它们包含在哪几个句子中。
① 论点② 论据③ 结论
7.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上述题以一篇比较典型而又比较通俗的议论文作阅读材料,从字、词、句、论点、论据、篇章结构等方面设计试题,对议论文知识及阅读能力进行全面考查。就题型而言,以选择为主,兼有填空和简答。解题时,应先通读选段,对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对照试题,逐个解答。涉及全段的5.6.7题,可回过头再读一遍,仔细考虑,求得一个正确的答案。
答案:三十七、1.D 2.C 3.C和D 4.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5.A6.论点①句 论据②③④⑤句结论(8)(9)句7.表达了作者坚信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坚信人民一定胜利的豪迈的思想感情
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下)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语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下)相关的教案:
- 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2015-05-21
- 作为人文的语文教育2015-05-21
- 文学家和语文教师2015-05-20
- “听话”训练当休矣2015-05-20
-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的原则2015-05-19
- 在语文中体验美感2015-05-19
-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2015-05-18
- 教育专家刘国正直指语文教学误区2015-05-18
- 语文教育的迷误——访钱理群教授2015-05-08
- 中国语文教育有问题!2015-05-02
- 语文教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2015-04-30
- 韩寒对语文教育的想法2015-04-27
- 初中语文复习课的设计和组织2015-04-27
- 面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2015-04-21
- 语文教学 朗读先行——浅谈朗读在语2015-04-21
- 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与传统教学2015-04-21
-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2015-04-20
- 重视双基,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也2015-04-20
- 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2015-04-17
-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2015-04-17
- 传媒与文本的冲击——由一节语文课所2015-04-14
-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关于初三语2015-04-14
- 开发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三步走”2015-04-14
- 让学生在创造性劳动中享受语文学习的2015-04-13
- 上一篇:课程的品质本该是什么?
- 下一篇:对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