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变革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没有兴趣。这种现象的存在,当然有比较复杂的原因,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一、呆板,也是重要的原因。可见,要转变学生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教材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我市有幸在七年级率先试用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感受到该教材真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教材。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特别是其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转变。下面,本人就该教材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材改革提供新的契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在这些措施中,教材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新版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就是在这种大气候、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根本的变化。
1. 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基于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因此该教材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学习者“学”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考虑。
2. 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该教材设计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教材与学生的关系是对话关系,教材不是学生的“支配者”、“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因此,教材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的道德学习,教材是作为学生道德学习的导引,是学生通向道德世界的桥梁。这就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愿望”的要求。
3. 理论基础由“疏离生活的德育理论”转变为“生活德育理论”。该教材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德性成长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具有实践性、针对性。教材所设计的单元和每一课内容的选择,都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在生活和社会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为依据,所以都是学生所关心、所希望得到帮助的问题。该教材设计还做到了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使教材为学生所接受所喜爱。这就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要求。
4. 教材任务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育人育德,重道德思维发展;由重道德认知学习转变为重道德情感学习和道德行为学习。该教材设计充分注重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体现教育内容的生成性。它选用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知识;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信息资源的扩展与更新;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使内容的呈现与活动设计融为一体,即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教学方式和学生方式的根本转变,还改变了把教材仅仅视为传授学科知识工具的状况,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不仅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潮流,还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真正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教材。
二、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首先,教材内容具有整和性。教材所构建的体系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已有的内容顺序,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按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综合化的调整和有机整合。并按相邻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整合成相关的单元主题,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
其次,每课书都设计有“问题探究、“理论导航”、“实践与评价”、“相关链接”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具有特定的功能,但又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问题探究”:即课文中框内内容和表格部分。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如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这个板块的设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情境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够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理论导航”:即课文中的正文部分。它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内容作要点式的阐述和展示,是教材的理论支撑。旨在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主题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文字很少,但语言精练,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
“实践与评价”: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发展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问题和活动也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阅和评价,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同时它还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意见。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尝试探索一种新的学习评价方式。
“相关链接”:即课文中的小字材料部分。选录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一定哲理性、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短文,提供给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与思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课题的认识和理解。
新教材以上这种呈现方式,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教材在编写上遵循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教材通过大量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事例,从学生熟悉的材料、例证和基本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根据事实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掌握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学校、家庭、社区三教合一的真实的或虚拟的道德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经历真实或虚拟的道德实践后,心智渐渐成长的欣慰与快乐。
2. 它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活动,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所扮演的角色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接受性学习、灌输性学习成为这种学习方式的通病。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销蚀。而新的人教版思想品德课教材这种呈现方式,就引发了新的学习方式的产生。因为在使用该教材中,学生必须要主动参与探索知识,要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参与学习活动,回答教材上所设计的各项活动中所隐含的许多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3. 它为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和再创造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是紧密联系的。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境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组织者、指导者。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在我市试用后,学生、家长和社会反响良好,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更是很满意,感觉使用它为我们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当然,如何借助这一平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爱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并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
步推进学生评价改革。
1、建立逐步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以《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依据,制订《东山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东山县“发展性课程评价”研究方案》,成立由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任组长、主要业务部门领导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攻关组,首先把重点放在实验班学生的评价改革上,辐射其它非实验班。
2、突出激励性评价。在课堂上,在学生活动中,在作业 考试评价上,在《素质发展报告册》中,都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秉持“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出一个好学生”的理念,做到关注日常,关注过程,关注差异,关注发展,努力使评价成为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3、认真探索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同伴、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把主动的学习与积极的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作业 上,试卷上,《素质发展报告册》上,都为家长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留下空间。
4、广泛推行成长记录袋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为出发点,主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成长历程的各类作品,展示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就,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信息作为成长记录袋的重要内容;教师定期对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提供给学生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作为改进教学的一种依据。
5、积极推进考试改革。经常性地开展面向广大实验教师的试卷征集评比活动,以此为基础开始筹建“新课程试卷库”;引导学校、教师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积极推行纸笔考试与口试、面试等方式相结合和“分项测试”的考试方式。
6、科学使用评价结果。革除把结果用来下结论、分等次、排名次的旧习惯,淡化分数与评比,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把结果用来客观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作为改进教学实践的参照,作为学生终身学习历程中的一种记载。
二,农村初中课改推进存在诸多问题。
课改是为了包括广大农村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课改,因此,没有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特点的课改是有重大缺陷的课改。从本次课改的整体设计看,显然还没有从服务“三农”的高度上下足功夫,这对于作为农业县的我县的教育改革来说,必然会造成种种局限。加上我县优质高中资源偏少,中考竞争丝毫没有淡化,初中教育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班额带来的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较大,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难以推行,学习方式转变困难;综合课程的开设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初中控辍成效不明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关注等等,都是我县初中课改亟待解决的问题。
与课改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滞后。
新一轮课改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育整体改革,从根本上讲,是在构建面向21世纪的高品质的中国现代化教育新体系,因此这样的改革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需要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诸多方面变革,特别是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这是提高校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是大规模培训教研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必然也是课改持续推进不可逾越的一项重大配套改革。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在我县还无法实施。另外,我县的中考和中招改革步伐,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的改革,也还都比较滞后。
整改措施
一、以迎接评估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查摆不足,明确下阶段我县课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组织县课改办、进修学校和各中小学校领导认真研读闽教基[2003]93号文件,逐条对照40条评估要点,着重查摆问题,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引导各校以迎接评估为契机,对本校的课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加温、再部署,使评估的过程成为我县及各中小学深入反思、改进工作策略、加强实验过程的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的重要凭借。
二、针对我县农村初中课改存在的诸多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把农村初中课改引向深入。
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针对我县初中校班生规模偏大、学生间学业基础差异较大的特点,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分层教学、有效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讨在现有情形下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尽快构建“活而高效”的初中课堂新生态。2、加大控辍工作的研究力度。从理论上讲,课改的实施必将促进初中学额巩固工作,但从目前来看,效果并非如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加以关注。我们将通过课题研究、通过行动研究来探索寻求新课程下初中学额巩固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力争在近期内有效遏制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的势头,使初中辍学率在两三年内有明显下降。3、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通过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与教研,进一步引导初中学校、教师树立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具有农村特色、有利于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三、不等不靠,加快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坚决克服等靠思想、畏难思想,充实原有的评价课题攻关组力量,加强领导,完善方案,加快步伐。学生评价方面,重点研究非学业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教师评价方面,重点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评价方面,重点研究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校评估与督导制度。同时加大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力度,组织力量,认真探讨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形式和结果呈现方式的改革,认真研制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中考改革方案。
四、继续加强课改社会宣传,凝聚共识,为课改实验营造良好氛围与环境。
我县课改社会宣传在准备和启动阶段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也为课改的推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舆论环境,但由于骨干人员工作岗位的调整,现阶段的课改社会宣传力度有所减弱。下一步,我们将在充实加强课改宣传队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当前课改社会宣传的重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增强宣传的感染力,不断浓烈课改氛围,不断完善课改环境,同时切实加强学校与村居(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引导村居(社区)支持学校课改、参与学校课改,特别是在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能够提供积极服务,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课改实验的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在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时候,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各项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备,例如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和专用场室配备以及图书资源配置不能满足新课程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确保新课程实验所需设施满足的经费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由于部分学生是从现行教材的学习转入新课程实验的(如初中),原有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程的不适应,可能并且己经导致了学生学习质量上的分化的扩大。
4.学校教育资源及社区教育资源开发面临着主观上和客观上多方面的困难,直接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和校本课程建设。
5.个别的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家长,对课程改革的成功存在一定的疑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是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又是任何改革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一方面不要因此而对课程改革信心产生动摇,另一方面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教师和家长对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坚定搞好新课程实验的信心。一方面,要把教师培训贯穿于新课程实验的始终,把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帮助已经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的教师深刻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引导非实验年级和科目的教师在实施现行教材的过程中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为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奠定基础。教师培训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提高实效,促进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转变教学行为,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要。
其次,要加大各项配套制度改革的力度,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保障。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验经费投入机制,集中力量解决新课程实验急需的设施建设和配备添置问题。同时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新课程实验创设良好的保障条件。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区(县级市)实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要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的分类指导,要更多地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成长,更多地关注条件相对困难的学校的发展,采用不同的措施和不同的要求,以实现新课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最后,要加强研究,在新课程实验中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市、区(县级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配合新课程实验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指导文件的制定,近期市一级要出台《广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和《加强初中理科实验课的指导意见》。
61、我们的评价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距离?
1、评价功能单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
3、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的评价,注重相对评价,忽视绝对评价和个人内差异性评价
4、教育评价主体“错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
对教师的评价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对课程的评价,就包括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现在现在教师碰到“做了很多探索,但是学生成绩不理想”的问题,原因就是“我们考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单纯依靠一个考试分数和结果就能检测到学生的所有特质呢?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或许是更加重要,至少是同样重要的。这些问题无法凭一张纸笔相加的试卷考查出来。新课程标准下,即使高考的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考试命题思路越来越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查。在日常的考试中,着眼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这才是考试的重要内涵。
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以学生某一阶段的成绩为依据。教师教学行为与考试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学生应试也爱着一些其他因素的钳制,不单是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将受到社会、家庭、朋友和其他的学科老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有生理和心理上的正常变化,把某次特定时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就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不公正的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评价方式也会逐步完善。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缺陷是什么?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职能,但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一是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学生的应试分数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受“考试分数决定论”的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比率,进而获得学校、学生、家长的认可以及职业升迁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现行教师评价制度既是“应试教育”的直接产物。
二是阻碍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解、认同和参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我国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仅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对教改热情不高。
三是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
现行教师评价制度可能引发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本是促进教师积极工作的动力,但过于激烈可能不利于教师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不利于教师间民主气氛的形成和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整个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使教师的一切教学安排,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时数的分配、对学生发展的评价等都始终如一地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这种残缺不全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无暇顾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也无力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
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广大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培训和自学,已经有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等新理念,但实际课堂教学却还是非常陈旧。这种理念一套套,课堂上“涛声依旧”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这种理念和行为相脱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关键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没有被内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已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的理念是个体的认识、经验、行为在其头脑中的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来自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只有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实际感受联系起来,才有可能构建起属于自身的新的理念。理念通过行为来体现,理念更是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和发展起来的。
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实践+反思”的教师行动研究模式。一般的研究多着眼于理论层面,而教师行动研究则着眼于实际的教学问题,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疑问出发,研究的主人翁是第一线的教师。行动研究的结果是一些能改进教学问题的新做法。教师通过有系统地搜集证据,寻找出哪些才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改进自已的教学,精益求精。用先进理念对照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找出理念上的差距;在新理念指导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找出理念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善教学行为。实践证明:“实践+反思”是理念和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54、、粉笔+黑板的时代过去了吗?
在新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多媒体教学可以说成了教学过程 中的一个亮点。为此很多人认为粉笔+黑板的时代已经结束,教学不再需要板书,乃至整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其实,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非常大国家里,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还为数较少,大部分学校多媒体设备很少或没有多媒体,尤其是在一些边远山区,鼠标、键盘是什么都没有见过,又何况说什么多媒体呢。因此,粉笔和黑板还是多数学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教学工具,板书依然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回忆和识记知识重点的主要手段,粉笔+黑板的时代还远未结束。
提倡运用多媒体教学,但并不意味着要用多媒体代替所有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它的弱势。它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无法随堂记录师生互动交流建构的知识结构。而粉笔+黑板在这方面则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应辩证看待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的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从而引导教学走向探究。
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变革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创新教材呈现方式,促进思想品德课学习方式变革相关的教案:
- 浅探思想品德课的“开放式”教学2012-11-21
-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2012-11-03
- 上一篇:高中政治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 下一篇:构建高一政治教学的主动学习模式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