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①
刘鹗
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
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
一百多张桌子。那②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③满
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
“抚院①定”“学院②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
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③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
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
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
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
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
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
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
充饥的。
……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
瘩,仿佛风平福橘④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
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
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
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
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③,那抑扬顿
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
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
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
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①,戴了一副银耳环,
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②
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
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③弹起。这
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
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锤子,凝神
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④一声,歌喉遽③发,字字清
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
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
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⑤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
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
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
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
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
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
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
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
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
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
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
媚,清而不寒①,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
有了五音十二律②似的!又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
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
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
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
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
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③在地下都听得见
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
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④,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
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
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赠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
峰①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②,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
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③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④数遍。从此以后,愈唱
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
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
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育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
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③
春晓,好乌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
是。正在擦乱之际,忽听霍然⑤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
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
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①’
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
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
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
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
‘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②’,
‘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
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