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 ||||||||
|
| |||||||
当初,钜鹿人张角自称为“大贤良师”,信奉并传播黄老道,收养徒弟。用跪拜悔过的方式和符水咒语来治病。害病的人很多被治好了,因此老百姓相信并崇拜他。张角就趁机派遣八个徒弟到各地去,用善良的宗教教义来教化天下的人,辗转地进行欺骗蛊惑。仅十多年间,他吸收的众徒就有几十万,跨国连郡,在青、徐、幽、冀、荆、杨、袞、豫等八个州的人,投有不响应他的。于是张角设立了三十六“方”。首领就称为“方”,相当于将军的名号。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各“方”都设了首领。他又造谣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用白土书写在京城官署大门上和州郡官府门上的,都是“甲子”字样。 |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 |||||||
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聚集荆州、扬州几万人的队伍,约定在邺城聚众发难。元义多次来往京师,用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定在三月五日在京师内外同时起事。还没等发动起义,张角徒弟济南人唐周就向朝廷写信告发马元义准备起义的秘密。因此朝廷逮捕了马元义,在洛阳将他车裂了。灵帝把唐周的告密信下达给三公、司隶校尉,派鉤盾令周斌带领三府的下属官员,查办宫廷内部以及百姓中信奉张角太平道的人,诛杀了一千多人。并在冀州地区追查太平道,追拿张角等人。张角等人知道事情已经败露,于是不分昼夜地迅速传告各“方”,同时提前起事。大家都系黄巾作为标记,当时人称他们为“黄巾军”,也叫他们作“蛾贼”。他们杀人来祭祀天地。张角称“天公将军”,张角的弟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宝的弟弟张梁称“人公将军”。他们到处焚烧官府,抢劫村庄城镇。州郡被攻破,长官大多逃跑。十来天时间,天下如回声一样应和他们,连京师也震荡不安。 |
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鉤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 |||||||
《黄巾起义》 | 2002/05/03 |
《黄巾起义》译文、原文、翻译对照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黄巾起义》译文、原文、翻译对照相关的教案:
- 《欧阳文忠公帖与跋韩魏公》译文、原2014-03-29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译2014-03-29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译文2014-03-29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译文、原2014-03-21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译文2014-03-21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译文、原2014-03-21
-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原2014-03-21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译文、原文、2014-03-21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原文、2014-03-21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译文、原文、2014-03-14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原文、2014-03-14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原文、2014-03-14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原文、翻2014-03-14
-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译文、原文、翻2014-03-14
-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译文、原文、翻2014-02-28
- 婴宁、原文、翻译对照2014-02-28
- 知实、原文、翻译对照2014-02-28
- 天论、原文、翻译对照2014-02-28
- 七发、原文、翻译对照2014-02-28
- 古风(西上莲花山)、原文、翻译对照2014-02-28
- 原谤、原文、翻译对照2014-02-17
- 蠹化、原文、翻译对照2014-02-17
- 非命、原文、翻译对照2014-02-17
- 富国、原文、翻译对照2014-02-17
- 上一篇:《精卫填海》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 下一篇:《喜雨亭记》译文、原文、翻译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