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 新课二、解题三、整体感知⒈范读课文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⒋质疑解难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 ↓ 质疑――――解疑――――感想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⒈齐读,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明确:
二人说法 | 得名由来 | 作者态度 | 作者依据 |
郦说(水石相搏发声说) |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 人常疑之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李说(石头发音说) |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余尤疑之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⒉探讨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明确:实地考察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两个阶段﹤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什么作用?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明确:
水石相搏说 | 声源 | 声音 |
微波-山下石穴罅 | 噌吰如钟鼓不绝 |
风水-中流之大石 | 有窽坎镗鞳之声 |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明确: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⒍小结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⒉小结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⒉《》和《游褒禅山记》同为游记,但写作上各有特色,请比较两者的异同。明确:
课文项目 | 《游褒禅山记》 | 《》 |
内容 | 记游。从游未尽兴生发感受,谈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 | 形式是记游,实际是记考察所得。用事实破千古疑团,提倡实地考察,反对主观臆断 |
结构 | 先记游,后议论 | 议论—记游—议论 |
写法 |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重在“立” | 叙与议紧密结合,议论统率叙事;议论有“破”有“立” |
石钟山记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