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与探究:
投影:A、B两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问:
(1) 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 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 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解题时先引导复习平均数、极差、方差计算方法,对照图表请学生先说出两地在每时的温度,再计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意义和作用,更好掌握计算方法。)
二、议一议
投影:学校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际比赛,在最近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 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 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 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 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就很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就能打破纪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
(本题第(1)、(2)问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但第(3)问要对学生分析加以正确点评。比如学生说甲运动员成绩比较稳定因为其方差、极差都比较小,也可以说甲的成绩比较好,还可以说乙较有潜力,因为乙的最好成绩比甲的最好成绩好等。对第(4)问,可以说在10次比赛中,甲运动员有6次成绩超过5.96m,而乙仅有5次,因此一般应选甲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但若要打破6.10m的跳远记录,则一般选乙运动员。)
三、想一想
方差越小是否就意味着这组数据越稳定?
(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其实并不尽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说明)
四、做一做
课本“做一做”
(1) 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 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3) 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在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下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 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吵闹的声音,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与探究:
投影:A、B两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问:
(1) 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 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 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解题时先引导复习平均数、极差、方差计算方法,对照图表请学生先说出两地在每时的温度,再计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意义和作用,更好掌握计算方法。)
二、议一议
投影:学校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际比赛,在最近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 他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 甲、乙这10次比赛成绩的方差分别是多少?
(3) 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各有什么特点?
(4) 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就很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就能打破纪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谁参加这次比赛?
(本题第(1)、(2)问对学生来讲,难度不大,但第(3)问要对学生分析加以正确点评。比如学生说甲运动员成绩比较稳定因为其方差、极差都比较小,也可以说甲的成绩比较好,还可以说乙较有潜力,因为乙的最好成绩比甲的最好成绩好等。对第(4)问,可以说在10次比赛中,甲运动员有6次成绩超过5.96m,而乙仅有5次,因此一般应选甲运动员参加校际比赛。但若要打破6.10m的跳远记录,则一般选乙运动员。)
三、想一想
方差越小是否就意味着这组数据越稳定?
(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其实并不尽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说明)
四、做一做
课本“做一做”
(1) 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 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3) 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在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下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 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吵闹的声音,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过
《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的教案:
-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2015-04-29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9
- 数学教学课改反思——如何吸引住学生2015-04-29
-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探索的反思2015-04-29
- “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与反思2015-04-28
-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8
- 寓教于乐 培养数感——《11—20各数2015-04-27
- 猜想、操作、反思―――“互相垂直”2015-04-27
-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5
-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圆的周长2015-04-25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孩子--《圆形2015-04-25
- 2005年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教学反思2015-04-25
-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015-04-25
- 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的反思2015-04-24
- 〈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反思2015-04-24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和反思2015-04-23
-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反思2015-04-23
- 《加和减》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教学反思2015-04-22
- 《实际测量》的教后反思2015-04-22
- 《年月日》案例与反思2015-04-22
-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2015-04-22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015-04-21
- 上一篇:初中数学中新增内容教学的经验与体会
- 下一篇:初中概率教学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