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
历史的借鉴、历史的智慧,不是无意识可以得到的,需要对历史的感悟、理解和反思。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智慧。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课本上明确写出一些重大事件给予人们的“经验教训”,学生则往往对此无动于衷。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反思历史,直接制约着历史教学社会功能的发挥。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比如在学习“文化大革命”一课中对这样的内容,教师一般的处理办法是:蜻蜓点水,划上几个知识点,再随便说上两句就过去了。原因是“不好深谈,避免误导”。十年“文革”,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换来的经验教训应该让后代去感悟、汲取。历史教育应该告诉后代历史的真相和教训,避免后人重蹈前人覆辙,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我在教这课的时候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他们学习步骤一:通过感受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兴趣。“文革”的往事,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从心理学上讲,感同身受容易引起共鸣。“文革”是学生父辈或祖辈亲身经历的历史,在上课之前一周,教师先让学生去采访曾经经历过“文革”的长辈人:家人、亲朋、老师等。学生了解到的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真切的历史,因而拉近了与那段历史的距离,切身感受到了这段历史与党和国家以及普通中国人命运的直接联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历史情感被调动起来,带着疑惑和探究的愿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上课时,教师播放了“文革”的录像:我的一张大字报、红卫兵运动的狂热、破“四旧”与打砸抢、林彪的表演、“四人帮”的张狂、周恩来的沉重、邓小平的冷峻……一幕幕的历史场景在回放,看录像的学生再也不是看热闹,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一个沉重的问题撞击着他们的心灵:“历史为什么会是这样?!”
步骤二:通过引导探究“文革”发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论从史出”地思考和认识问题,
教师事先给学生印发了材料,并介绍了有关书目。课上的问题探究先以分组讨论的方式,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看法。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组内就有了争论,于是他们请当时听课的老师与他们一起探讨。各组代表发言时,不时有学生站起来质疑,教学过程突破了预先的设计,变成了自由讨论和辩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最后教师将大家的认识归纳为几个方面: 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绝对服从最高权威的意识;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步骤三:通过思考:“我们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哪些教训?”进行拓展性学习,提炼历史认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看了学生写的学习随感,基本上都是自拟题目、观点鲜明的小议论文。如:“‘文化’大革命,留下了什么”。“‘文革’之我见”、“历史不能忘记──我看‘文革’”。学生的认识主要有: 一个党,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制度;一个国家,必须依法治理。
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以史为鉴”。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对待那段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了解、对混乱局面的渲染和对错误的谴责上,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文革”发生的历史成因。只有搞清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悟出避免之道。
步骤二:通过引导探究“文革”发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论从史出”地思考和认识问题,
教师事先给学生印发了材料,并介绍了有关书目。课上的问题探究先以分组讨论的方式,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看法。学生情绪激动,思维活跃,组内就有了争论,于是他们请当时听课的老师与他们一起探讨。各组代表发言时,不时有学生站起来质疑,教学过程突破了预先的设计,变成了自由讨论和辩论,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活动始终围绕着主题展开。最后教师将大家的认识归纳为几个方面: 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绝对服从最高权威的意识;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步骤三:通过思考:“我们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哪些教训?”进行拓展性学习,提炼历史认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看了学生写的学习随感,基本上都是自拟题目、观点鲜明的小议论文。如:“‘文化’大革命,留下了什么”。“‘文革’之我见”、“历史不能忘记──我看‘文革’”。学生的认识主要有: 一个党,特别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有健全的党内民主制度;一个国家,必须依法治理。
本课确定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以史为鉴”。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学生理性地思考和对待那段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了解、对混乱局面的渲染和对错误的谴责上,教学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探究“文革”发生的历史成因。只有搞清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才能悟出避免之道。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反思相关的教案:
- 读懂历史地图语言的含义,培养阅读历2012-11-30
- 实施《历史》新教材的感想2012-11-28
- 把“问题教学法”引入历史教学2012-11-28
- 谈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心得2012-11-28
- 浅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感受2012-11-28
- 《身边的故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2012-11-21
- 高三历史课教学反思2012-11-21
- 初中历史研究课展示课后反思2012-11-21
- 初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反思2012-11-16
- 初二历史教学反思2012-11-16
-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2012-11-16
- 《世界历史上五次瓜分》教学反思2012-11-15
- 历史课校改经验谈之一 悬念的作用2012-11-15
-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012-11-15
- 浅谈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方法与技2012-11-15
- 传统历史教学反思2012-11-13
- 历史教学中的体验及反思2012-11-13
-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2012-11-13
- 课改形势下历史教学的几点反思2012-11-13
- 2005年高考历史教学的反思2012-11-13
- 反思历史中的“读讲议练”2012-11-08
-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反思2012-11-08
- 学会辨析历史事件原因2012-11-08
-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多课渗透2012-11-08
- 上一篇:历史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 下一篇:教学反思——方法决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