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 5、4地貌的变化(2课时)
教材分析
地壳和宇宙间的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地壳表面的面貌,仅是地壳漫长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镜头。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可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另一方面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本节教材由于对地貌变化的时间等感性认识不强,需要利用地理光盘、投影片、挂图及模型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受性认识。
教法指导
一、 授课思路与方法
1.运用地理光盘或投影片进行电化教学,使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海陆变迁、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的发生及来自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壳的侵蚀。
2.充分利用地理模型,增强学生的感受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陆变迁、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的形态,以及褶皱山、断层山、褶皱-断层山的形成。
2.介绍地震、火山发生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和地壳外部的作用。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运动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及促使地貌变化的力量。
2.教学难点 :褶皱断层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教学准备
1.海陆变迁的地理光盘或投影片;
2.褶皱和断层的模型或挂图。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表的形态,了解了陆地地貌有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五种类型,海底地貌有大陆架、大陆坡及大洋底等,那么,这些陆地和海洋的地貌是否一成不变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入新课:
(一) 海陆变迁
1.由于地貌的演变,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
科学家经过对当今世界上最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的考察和精密测量,发现它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科学家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化石,而且还发现喜马拉雅山现在还在不断地升高(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8.5毫米).这个例子说明海洋能够变成陆地,其实陆地也可能变成海洋,如台湾海峡过去是陆地,后来因地壳下陷,两边海水涌入,形成海峡.据考证,现在台湾海峡的底部也保留着古河道的痕迹,说明陆地可以变成海洋。
2.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
(1)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
(2)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二)地壳运动
我们要了解地壳的变动,主要是研究地层,地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产生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地层受力的作用使其变形、变位。表现为岩层弯曲、倾斜、断裂,形成地貌的褶皱与断层。
在山区,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这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有的地表隆起、有的地表下陷,这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教师出示褶皱、断层示意图或投影片,如有条件播放地理教学录像片,向学生讲解褶皱、断层的概念、形成与表现。
1.褶皱
(1)有的岩层连续向上拱起,有的岩层连续向下弯曲,这种连续完整的变形,叫做褶皱。
(2)褶皱的形成:岩层在地壳运动中受挤压而发生弯曲。教师向学生演示褶皱模型,示意讲解受力的方向、及弯曲的岩层。
(3)褶皱山:世界上大部分山脉都是因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这种山脉叫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四川盆地东部的山脉。
2.断层
(1)有的岩层在断裂后,岩层的位置会相互错开,岩层的这种变化叫做断层。
(2)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叫断层山。如台湾岛上的台东山脉是大型断层山,庐山、泰山也是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
(3)岩层断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如陕西省的渭河平原、非洲的东非大裂谷。教师讲解课本图5-13秦岭大断崖示意图:1)泰岭岩块相对抬起形成山脉; 2)渭河平原岩块相对凹陷形成裂谷。
(4)断层的形成:岩层受挤压或伸拉过度,发生断裂错位。教师可用板图形式进行示意讲解。
3.褶皱-断层山
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山脉的形成不单单是这么简单,往往是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而形成的,这叫做褶皱-断层山。如天山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教师小结:地球上的地貌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促使变化动力有来自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地壳运动中,有的使岩层发生连续变形形成褶皱、有的使岩层位置断裂后相互错开形成断裂 、有的先褶皱后又发生断裂,形成褶皱-断层山的地貌。总之,这些褶皱、断层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五、板书设计
(一)海陆变迁 (2)陆地变成海洋-
台湾海峡。
2、地貌变化 (2)来自地球的外部的动力,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1.褶皱 (2)形成:挤压、弯曲
(3)表现:喜马拉雅山
错位。
(3)表现:岩层断裂后抬升,形成山脉,
断裂后部分凹陷,形成裂谷,台东山脉、渭河平原。
3.褶皱-断层山: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观察课本图5-14“褶皱和断层”,可知原始的岩层一般是 的,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岩层发生 ,但保持连续完整的变形,叫做 。
(2)因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皱山,如 山是典型的褶皱山。因 而形成的山叫断层山,如 山脉就是大型的断层山。因先 ,后又 而形成的山,叫做褶皱-断层山,如 就是一座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3)关于喜马拉雅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峻的山脉
(B)是典型的褶皱-断层山
(C)是典型的褶皱山
(D)在几千万年以前就形成山脉了
(4)下列地区的地质构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的是 ( )
(A)台东山脉 (B)庐山、泰山
(C)渭河平原 (D)天山山脉
2.课后作业
(5)下列山脉地质条件与泰山相同的是 ( )
(A)喜马拉雅山 (B)四川东部山脉
(C)天山 (D)庐山
(6)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的有 ( )
(A)地壳运动 (B)地震
(C)风、流水 (D)火山
(7)填表说明三种山地的成因,并举例。
形 成 原 因 | 举 例 | |
褶 皱 山 | ||
断 层 山 | ||
褶皱-断层山 |
(8)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
图5-3褶皱和断层示意图(1)
(A)(a)图中表示 构造,(b)图中表示 构造。
(B)(a)图反映的岩层特点是 ,(b)图反映的岩层特点是
(C)反映(a)图的我国著名山地有 ,反映(b)图的我国著名山地有 。
(9)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我国庐山、泰山地质剖面图的是 ( )
图5-4褶皱和断层示意图(2)
3.参考答案
(1)水平 弯曲 褶皱 (2)褶皱 喜马拉雅山 断层 台东 褶皱隆起 断裂抬升 天山 (3)(C) (4)(C) (5)(D) (6)(C) (7)
岩层发生弯曲隆起 | 喜马拉雅山 | |
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抬升 | 泰山、庐山 | |
先褶皱隆起,后又断裂抬升 | 天山 |
(8)(A)断层 褶皱 (B)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 岩层发生弯曲 (C) 庐山、泰山 喜马拉雅山、四川盆地东部山地。 (9)(B)
4.简要分析
(1)地层在形成时一般是呈水平的,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产生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地层受力的作用使其变形、变位。表现为岩层弯曲、倾斜、断裂,形成地貌的褶皱与断层。
(3)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后隆起的一座非常典型的褶皱山脉。
(4)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我国渭河平原也是秦岭大断崖断裂凹陷而成。
(6)促使地貌变化的动力主要有两个1)来自地球的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2)来自地球的外部,如风和流水等的侵蚀作用。
(8)这是一道了解地壳运动中褶皱、断层的综合分析题,根据题意,辨认褶皱、断层的构造。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褶皱、断层的构造的特点,最后列举我国著名的褶皱、断层山脉。
(9)我们知道岩层在形成的过程中若没有受到外界的挤压或伸拉,一般为水平的,如题中的图(A)。当岩层受到外界的挤压时,岩层就要发生弯曲和倾斜,或向上拱,或向下弯曲,如C。当岩层弯曲的程度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错位,如图B和D。我国的庐山、泰山是属于断裂抬升形成的山地。比较B图和D图,D图反映的是既有断层,也有褶皱,故庐山 、泰山应属于B图。
七、参考资料
褶曲和断层模型制作 褶曲和断层模型制作方法简单,两者结构一致,都是由木框、玻璃、海绵(或泡沫塑料)、手柄组成,褶曲模型(一个拱称褶曲,两个以上的拱称褶皱)的制作,宜用轻质光滑的木块(或硬质塑料板)做框,里面宜用海绵加胶水粘住,装上手柄(如图5-5褶曲模型示意图);断层模型外壳宜用轻质光滑的木块(或硬质塑料板)做框,白色塑料切成三块(如图5-6断层模型示意图)也须装上手柄。在褶曲和断层模型上分别用水彩颜色画上岩层和岩层产状符号,看上去更加逼真,其具体制作方法参看图5-5、图5-6示意图。
图5-5褶曲模型示意图 图5-6断层模型示意图
演示“断层”时,只要握住手柄,用适当的力往中间推,“断层”箱里的(A)、C两块泡沫塑料向中间移动,B块泡沫塑料受到挤压就上升。在演示“褶曲”时,用同样的方法,“褶曲”箱里的海绵向上拱起,就产生了“断层和褶曲”使用十分方便。为使手柄能灵活移动,木框两侧的孔不宜太小,还可在孔内和“断层”面上涂一些滑石粉,以增加其光滑度。(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地震、火山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和地壳外部的作用。
2.了解地球外部力量对地球的侵蚀作用。
(二)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观点,进行无神论教育。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火山的喷发现象,地震的震级。
2.教学的难点:风、流水及人类的作用等地球外部力量对地球地貌的改变。
三、教学准备
1.火山、地震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有条件准备教学录像。
2.火山喷发演示模型。
3.流水地貌 、风蚀地貌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动力,有的来自地球的内部,有的来自地球的外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壳运动,了解了褶皱与断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山、地震。
(一) 火山和地震
1.火山
教师出示火山喷发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
(1)火山的构造:岩浆、火山通道和火山口
教师演示完毕后,让学生看课本图5-15火山喷发,并在黑板报上板图示意,了解火山的结构。
(2)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
(3)火山喷出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1)气态:水蒸气(占60-90%)、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2)液态:高温岩浆。
3)固态: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火山喷发根据强度大小分喷发式火山和宁静式火山。喷发式火山是强烈喷出,课本中的图例与演示模型是属于此类,宁静式火山是岩浆从火山口溢出向下流动。
(4)火山的种类: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类。我国发现的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只有极少数有火山活动。
2.地震
(1)概念:指地壳的突然震动。
(2)形成原因:1)构造地震:岩层断裂而引起; 2)火山地震;火山喷发而引起的地震。
当今世界上的地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其中大部分地震只能借助于地震仪才能感知。当一次地震发生时,它释放一定的能量,释放能量级多少,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说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
(3)一般我们把3级以上称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对地面有破坏作用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教师出示我国地震分布示意图,或播放有关地震的教学录像片,指出;我国是多地震国家,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有设有地震台站,从事地震监察工作。
(4)火山和地震发生在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世界上的有二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以上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这些都是来自地球内部,那么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又是怎样影响地貌形态的呢?
(四)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流水、风、海浪、冰川等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还有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力量,是改变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教师出示流水地貌图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5-16的流水引起地貌变化图。归纳:
1.流水的侵蚀
在“流水冲刷形成山谷”图中,我们看到,在山区,水流湍急,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对地表冲刷,因而,山区往往会形成幽深河谷,一般称“V”形河谷。
2.流水的堆积
观察“流水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图,我们可以看到河流从高处流入平坦地区,由于流速一降,使流水中带来的物质发生堆积作用,这样就形成河漫滩,逐渐使河道发生弯曲。
除此之外,风、海浪、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貌产生侵蚀风化、搬运和堆积作用,改变地球表面的形态。
3.人为的影响
如“千岛湖”、长江三峡等,都是人类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同样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形态。请学生举出所见的人类改变地貌形态的例子。
一、 板书设计
(三)火山和地震
(2)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
(3) 火山喷出 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1.火山 的物质 2)液态:高温岩浆。
3)固态:火山弹、火山砂和 火山灰等。
2)宁静式火山是岩浆从火 山口溢出向下流动。
(5)火山种类 休眠火山
死火山
2.地震 (2)形成原因
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地震。
(3)地震发生在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
(四)来自地球外部的作用
地球外部的力量 的侵蚀、堆积。
2.人为的影响:“千岛湖”、长江三峡
六、习题解析
1.随堂练习
(1)火山喷出的气态物质中,占60-90%的是 ( )
(A)氮气 (B)氢气 (C)二氧化硫 (D)水蒸气
(2)下列有关火山的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 )
(A)火山喷发的物质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
(B)火山喷发时,可能引起地震
(C)火山喷出的气态物质中,水蒸气最多
(D)我国目前发现的火山,大部分是活火山,只有少数是死火山。 ( )
(3)下列哪个级别以上的地震,被称为破坏性地震( )
(A)3级 (B)4级 (C)5级 (D)8级
(4)下列属于人为造成的地貌变化现象是 ( )
(A)千岛湖的形成 (B)台湾海峡的形成
(D)唐山地震的出现 (D)喜马拉雅山的上
(5)地球内部岩浆猛烈冲击地面时出现的现象叫 ( )
(A)断层 (B)褶皱 (C)地震 (D)火山爆发
2.课后作业
(6)下列不属于自然发生地貌变化动力的是 ( )
(A)地壳运动 (B)千岛湖的形成
(C)火山喷发、地震 (D)流水侵蚀地貌
(7)来自地壳外部的,能引起地貌改变的作用有 ( )
(A)流水、风、海浪和冰川 (B)大陆漂移
(C)火山和地震 (D)板块构造运动
(8)流水、风、海浪和冰川引起地貌变化的作用和方式是 和 。
(9)地震是指地壳的 。形起地震的原因可能有 和 。地震的大小常用 来表示,一般地说 以上为有感地震, 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3.参考答案
(1)(D) (2)(D) (3)(D) (4)(A) (5)(D) (6)(B) (7)(A) (8)侵蚀 堆积 (9)突然震动 岩层断裂 火山喷发 震级 3级 5级
4.简要分析
(1)火山喷出的物质中有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其中气态物质中主要是水蒸气(占60-90%),其他是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等。
(2)火山的种类分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类。我国发现的火山大多为死火山,只有极少数有火山活动。所以第四个选项是错误的。
(5)火山喷发是指地壳内部的灼热岩浆猛烈冲出地面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
(6)“千岛湖”是人类改造地貌外表的作用,人类改造大自然同样会改变地球外表的形态。不属于自然发生地貌变化的动力。
(7)流水、风、海浪、冰川等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是改变地球地貌的另一方面的作用。
(9)地震是指地壳的突然震动。形成原因主要有岩层断裂而引起(构造地震),火山喷发而引起的(火山地震)。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构造地震,地震发生时,它释放一定的能量,释放能量级多少,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高,说明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一般我们把3级以上称为有感地震,5 级以上对地面有破坏作用的地震称破坏性地震。
七、参考资料
构造地震 由地质构造作用所产生的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震。其成因说法不一,断层说是最流行的构造地震成因假说,认为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应变积累应变能,应变超过一定的极限,岩石破裂,应变能释放,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产生地震。岩浆说认为因岩石导热性不均,地下岩石部分融为岩浆,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破裂发生地震。相变说认为地下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突变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随之突变,产生地震,此说可以解释一些深源地震的原因。
—摘自《地理学词典》
第一册 5、4地貌的变化(2课时)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第一册 5、4地貌的变化(2课时)相关的教案:
- 第一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2012-11-21
- 第一册叶片的结构2012-11-21
- 第一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2012-11-21
- 第一册种子的萌发2012-11-21
- 第一册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2012-11-16
- 第一册植物根的生长2012-11-16
- 第一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012-11-16
- 第一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2012-11-16
- 第一册生物的特性2012-11-16
- 第二册 1、4真菌(2课时)2012-09-04
- 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2012-09-04
- 第一册 5、2地球上的水(2课时)2012-09-04
- 第一册 4、7栽培植物2012-08-29
- 第一册 4、5生物的分类2012-08-29
- 第一册 4、3裸子植物2012-08-29
- 第一册 3、10动物的行为2012-08-29
- 第一册 5、5地球的运动(2课时)2012-08-15
- 第一册 5、3地球表面的形态2012-08-15
- 第一册 5、1大气2012-08-15
- 第一册 4、6我国的珍稀植物2012-08-15
- 1、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课时)2012-07-29
- 第一册 2、1 学会观察2012-07-29
- 第一册 1、5 学好自然科学2012-04-26
- 2、2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2012-04-26
- 上一篇:第一册 5、2地球上的水(2课时)
- 下一篇:第一册5、6宇宙中的地球(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