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10、唐 诗 三 首3

时间:2012-07-26 10:17来源:好好学习点击:字体:[ ]

第 五 课 时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近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近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写作特点: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作业 :

[思考和练习]: 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

    10、唐 诗 三 首3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