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

时间:2012-07-23 10:51来源:教学反思点击:字体:[ ]

《〈庄子〉故事两则》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quot;。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庄子》简介
《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庄子的著作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注音。
鹓( )醴( )鸱( )汝( )

2、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相:做宰相
或:有人
子:你
国:国都
止:栖息
全:确实是
安:怎么

3、要注意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
于是:在这时
从容:悠闲自得

4、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相┥ 吓┥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几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理的,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通过比喻说理的方式,这样可以使本文更加形象生动,说理富有趣味性。

2、庄子在《惠子相梁》一文中通过讲鹓(左边是刍,右边是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左边是刍,右边是鸟) ,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3、文章中哪几个词能够表现惠子比较看重功名利禄呢?
文章中有两个词可以表现惠子比较看重重功名利禄,一个"恐",一个是"搜"。

4、文章中鹓(左边是刍,右边是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文章中简洁的语言中可以看出,鹓(左边是刍,右边是鸟)是一种奇鸟,它有个性,有追求,不会因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理想。

5、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这表现了它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反映。

6、庄子为什么在文章中会认为鱼儿是快乐的呢?
庄子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椅??quot;的境界。这种思想使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亲密,这就必然影响了他看待自然界的思想。

作者在看待万物的时候,必然打上自己情感的印记,使万物也具有了和人一样的“灵感”。

三、问题思考。
1、这两篇文章,反映出的庄子和惠子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看法。
2、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有哪些代表思想呢?

    测试

    1、翻译下列语句
    (1)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解释文章中加红的字的用法。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第一个"之"的用法是:
    第二个"之"的用法是:

    参考答案。
    1、(1)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2、第一个"之"的用法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法句子独立性。
       第二个"之"的用法是结构助词,可译成"的"。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要点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