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
第三单元
文从字顺
导学
“文从字顺”是人们对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对作文用语进行推敲。
第一,准确
准确,是作文用语最起码的标准。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段经常被人引用的名言:“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前苏联卫国战争进入大反攻时,一位将军向斯大林报告说:“敌人撤退了!”斯大林立即纠正道:“不是敌人撤退了,而是敌人在逃跑!”??斯大林把“撤退”换成“逃跑”,准确地点明了战况。
电影《风雨下钟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谈判。谈判破裂以后,传来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张治中低头叹道:“这是天意如此!”周恩来立即予以严肃的更正:“不,是民意如此!”----周恩来对张治中的话,仅更换一个字,就把国民党败亡的原因科学、准确地揭示了出来。
要做到用语准确,应注意的是:
1.在关键的地方尽量不用“歧义”语。
在表达中,凡属关键的地方,为避免误解,尽量不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言辞。比如“骄傲”一词,就有两种“歧义”,一为“看不起别人”,一为“自豪”,前者含有贬义,后者则不含贬义。这样的词语如果直接运用说:“他因此很骄傲。”这就不知道是在“褒”他还是“贬”他。
2.运用多义词时,一定要加上限制性词语,以消“歧义”。
汉语中有不少多义词,完全不用是不可能的。我们应注意的是,在使用时加上消除“歧义”的限制性词语。比如“大方”一词,有时表示“花钱不吝惜”,有时表示“看上去很耐看”。如果光用“大方”一词来形容对方,便有产生“歧义”的可能。这时,我们可以将前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慷慨”一词,组成“慷慨大方”一语;将后一种含义使用时加上“美观”一词。组成“美观大方”一语??这时,“歧义”便消除了。
第二,连贯
连贯,指句与句之间要连接得上。文章要连贯,应做到:
l,人称清楚。一般地讲,一篇文章所使用的人称是固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指只有一个人,比较清楚,第三人称的“他”可指的人就多了,所以,行文中一定要搞清“他”是谁。“他”的所指不清,就会影响上下文的“连贯”。
2.立足点清楚。立足点就是说话、写文章的人所占的位置。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没有表达清楚,也会影响文章的“连贯”。
第三,分寸
如果一种见闻,一种心思,说出口或写成文,只能有一种形式,那么,人们的口头或书面的交际便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
所幸的是,同样一种见闻,同样一种心思,常常可以用若干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请看明人冯梦龙辑《笑府》中的一个棋手的妙语:
有个自负的棋手,与别人较量,连输了三局。后来,人们问他:“你与某人赛了几局棋啊?”
棋手说:“三局。”
人们又问:“胜负如何?”
棋手说道:“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要和,他不肯,罢了。”
在上述话中,这位棋手挖空心思回避“输棋”二字,可谓口头表达的妙例。
能掌握好用语的“分寸”,是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表现。“分寸”主要体现在:
1.褒贬恰当。
汉语中,许多词语都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作文时,应注意恰当选用褒义贬义,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该用“贬义词”时用了“褒义词”或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不仅表达不准确,闹出笑话,还会产生料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比如作文中写到某个朋友的亲人去世了,你该用什么词呢?用“去世”、“病故”或“辞世”等都可以,这里有一种庄重、崇敬的心情在里面,用语是准确的。而如果改用“没命了”“断气了”“进棺材了”等词语,就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味道。所以“褒贬”二字,千万小视不得。
2.得体。
得体,就是讲话、写文章因时、因地、因对方情况的不同而变化,使之与环境相适合,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游览。当地的方丈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小和尚做向导。当乾隆皇帝上山时,小和尚边走边说:“万岁爷步步高升。”
乾隆听了很高兴。一会儿,下山了。乾隆皇帝有意试试小和尚的口才,便问:“你在上山时说我步步高升,现在你看我怎样?”
小和尚不假思索,立即答道:“万岁爷后步更比前步高!”??下山时后面脚步的位置当然比前一只脚要高,所以,仍然暗含着“步步高升”的意思。这个小和尚能随地点的变化而更换恰当的用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奖赏。这样因地、因时或因听众不同而变化的言辞,就是注意了“得体”与否。
训练
题目 二十年后的我
提示
当你站在镜子面前注视自己的时候,你想过二十年后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吗?你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有怎样的一个家庭?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拿起想象的彩笔去尽情描绘自己的明天吧!写好后多修改几遍,做到文从字顺。
参考例文
二十年后的我
山西 邓小菁
清晨,屏幕上出现了作家协会会长李老师的面孔。他郑重地对我说:“小邓啊,再过一个月,国际文学联合会将再举办一次文学竞赛,获奖者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眼里透出希望的神采,“你来参加吧!尽最大的努力,为国争光!”会长微笑着点了点头,便从屏幕上消失了。
李老师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33岁的我望着天花板,默默地沉思着。我想:决不能放弃这次锻炼的机会。但是写什么呢?我皱紧了眉头。忽然,我想起了少年时代,语文老师说的话:“丈章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要抓住特点,深入观察,才能算好文章。”对!到人民中间,到农村去!我下了决心。刻不容缓,性急的我马上打点好简单的行李,坐上飞行车直向我的老家左权县进发。
坐在舒适的车上,迎着拂面而来的春风,我的心飞到了二十年前的老家:几间瓦房,一条污河,几块田地。屋子里阴暗窄小,几件破旧的家具。村里每个人都是黄里透黑的脸,长满老茧的手,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想着,想着,车子慢慢地停住了。我向四周望去;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道清清的长河,绿树成阴,乌语花香。远处,还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啊,真美啊!这里是哪儿呢?”我大口大口呼吸着泥土的芳香,疑惑地向四周张望着。
忽然,远处出现了几个人,他们说说笑笑地向我奔来。啊,那不是老姨、舅舅和村里的小伙伴吗?大家有几年不见了,格外高兴。原来,他们早在村里的电视机屏幕上发现了我。
村里也实现了现代化,依靠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家乡变化真大呀!播种、管理、收获都有机器帮忙。于是我就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我从家乡的过去,写到家乡的现在和将来。半个月过去了,我的作品写成了,篇名是《村里的“魔术师”》。回到作协,我经大家指点修改后,便激动地寄了出去。
过了半个月,传递屏幕上出现了会长激动的脸庞。他告诉我,我的作品获奖了。我又喜欢又激动,坐上飞行车去领奖。那领奖时激动的情景令人难忘。
当我捧着奖,含着泪回到家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小学时期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终于为国争了光,为父母亲争了光,为母校争了光。我困乏地躺在床上,甜蜜地进入了梦乡。
二十年前,天真、幼稚的我立志为国争光,现在成为世界名作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点评
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二十年前老家左权县的旧貌与二十年后的新貌对比,使读者感到了祖国在前进。这一喜人的成果又与小作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联系在一起,使全文充满了喜悦的气氛。
本文以写“我”为线索,表现了时代的变迁。构思巧妙,表达出作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相关的教案:
- 二十二毛泽东词二首(苏教版)2015-04-09
- 二十一新闻两篇(苏教版)2015-04-09
- 冰心---《纸船》2015-04-09
- 第七册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2015-04-08
- 二十“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2015-04-08
- 十九录音新闻(七年级苏教版)2015-04-08
- 十八三个太阳(七年级苏教版)2015-04-08
- 十七黔之驴(七年级苏教版)2015-04-08
- 十六国宝——大熊猫(七年级苏教版)2015-04-08
- 十五松树金龟子(七年级苏教版)2015-04-08
- 十四松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教案(苏教版七年级2015-04-08
- 十三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十二凡尔赛宫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2015-04-08
- 《鹤群》教案(语文版)2015-04-08
- 少年爱因斯坦教学资料(语文版)2015-04-08
-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资料(语文版)2015-04-08
- 《鲁迅自传》教案(语文版)2015-04-08
- 《第一千个球》教学设计2015-04-08
- 《卖油翁》教案12015-04-08
- 《女娲造人》教案5-62015-04-08
- 《清平乐·村居》教案32015-04-06
-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2015-04-06
- 《伟人细胞》教案22015-04-06
- 上一篇:《愚溪诗序》 教案(一)
- 下一篇:《五蠹》(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