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一 次 话 题 作 文 写 作 指 导

时间:2012-07-15 11:07来源:教学辅导点击:字体:[ ]
   一、 训练文题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深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 训练主项
    1. 提高想象联想能力(突出“构思精巧”和“有个性特征”)
    2. 提高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 训练要点
    1. 增强“开合”能力(既要放得开,又要合得拢)
    2. 增强“选择”能力(什么方面,什么方式,什么方法)
    四、 指导要点
    (一)“化一为万”
    所谓“化一为万”,是指打开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感悟大自然”的话题是相当宽泛的,给我们提供了神驰遐想的广阔空间。我们要善于从虚到实,化概念为万象。“大自然”仅仅是一个概念,如果我们从概念出发,当然打不开思路,导致千篇一律去写“要保护自然环境”“要改造大自然”等等。当然,这些立意本身很好,但是从拓开思路的角度说,就不能不说局限性很大。怎样才能打开思路,出现异彩纷呈的局面呢?那就要“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要在眼前呈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这样才能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给写作提供无限契机。不要静止地观察,要动态地观察和感知,要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和自己的心灵碰撞,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例如,水有千变万化,山有奇崛险怪,树有万种风情,云有千姿百态。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哪怕只写流星,也会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走进森林,感知物种的丰富多样,感悟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类应有的位置,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浮游大海,感受大海的宽阔胸怀,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哪怕只写涛声,也会慨叹“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雨中行,感受一份洒脱和生活的情趣,感悟生活不能总是死死板板,还有另外一种活法;云中游,感受未曾有过的坦荡和奔放 ,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襟怀,则“从前的大事,现在变成小事,从前的小事,现在变成无事”。啜一口溪水,感受小溪的清纯,感悟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大自然的本真;攀一段山岩,感受大山的倔强,感悟“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节,不失大自然的本色。人为万物之灵长,有什么不可以摄入笔端,赋予性灵的呢?只要我们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就会拥抱大自然的给予,笔下涓涓,尺幅天地!
    (二)“化题为象”
    “化题为象”是指善于借助“象形想象”,化抽象为具象,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情思,力避概念化图解话题。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这样写北国的秋:“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再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无不借助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寄托情思,抒发情怀。
    老舍先生说:“在细微处显出才华。”切忌把大自然当成一个概念,要运用“创造想象”中的“分想”,把整体形象进行细微的分解。朱光潜先生说:“ '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意象和与之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独提出它来,这种分想的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事实上,我们不应把大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感受,所谓感受总是具体的。我们要善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要善于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景物来写,才能为写“悟”打下基础。就拿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说,与其他地方的秋有什么不同呢?如果笼而统之地写,是难以写出故都秋色的特点的,或者说难以使读者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特点。郁达夫运用“分想”手法,抓住故都的秋天极具特色的几种景观来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秋意。可以说,没有“分想”,就没有细描,就难以引人入胜,就难以抒发真实感人的情怀。所以,“化题为象”,就是要把抽象的东西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东西,通过“化大为小”,为“以小见大”创造条件。
    (三)“缘象驰想”
    “缘象驰想”是指在表现客体时加入主体的思想感情。力避纯客观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再现”,力求从自然到自觉,赋予人的情感的“再造”。自然万物只有在加入人的情感之后,才有了审美意义或具有了新的品格。“春山如笑,夏山如恋,秋山如妆,冬山如睡”,都具有人的感情色彩。一方面,由我们的眼睛观察万物,则万物都著我之色彩;另一方面,自然之美也无不能“暗示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苏轼观察西湖,就看出了西湖具有人的品格:“水光潋滟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散文家秦牧在《榕树的美髯》一文中说:“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修竹使人想起隐者,槐树之类大树使人想起将军,而这些老榕树呢,它们使人想起智慧、慈祥、稳重而又饱经沧桑的老人。” 这些都是运用“类似联想”,使“物我两通”的典范。
    在想象展开、联想跃迁之时,本来任何一个事物都可能成为我们摄入的对象,为什么我们偏偏要选“此”而不选“彼”呢?这是由于作者与“此”发生了共鸣,受了作者情感的驱使。人们之所以感悟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的某一点与自己现实生活的某一点发生了联系,也就是发生了共鸣。“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自然与社会的类似之处,运用“类似联想”,写出自己为什么选写这个对象,为什么独在这一方面有强烈的感受。
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自己的情怀。茅盾先生《白杨礼赞》中在记叙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和抒情:“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这样就使大自然的景物有了更高的审美层面和更深的审美意义。写“感悟大自然”,如果没有这个层面,就谈不上“感悟”二字了。
    (四)“缘想明意”
    “缘想明意”是指在议论、抒情中突出主旨或升华主题。文以意为主,“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苏轼)。对 大自然的感悟,要由感而悟,不要有感无悟。前文所说的“化大为小”,就是为了“以小见大”。
    对大自然的“悟”,首先要有一定的深度,作文的“意”才能有一定的内涵,古人云:“意高则文胜。”如果仅仅写出自然属性,没有把它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只能写出现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其次,对大自然的“悟”还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浮光掠影。一篇800字的作文,应该只有一个意蕴,不要贪多致滥,如果既想写从星空的寥廓感悟宇宙之博大,人的襟怀也应阔大,又想写人类探索无穷无尽,认知永无止境,那么就有可能哪一个也写不深,从而流于泛泛。
写“悟”,可以散见于全文,也可以凝聚于篇尾。例如罗兰的《秋颂》,在极写秋色秋意之后,揭示出“颂秋”的缘由:“也有某些人,具有这份秋之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我们写“感悟大自然”,当然要最后落到一个“悟”字上,不要装腔作势,无限拔高,但应有较深的意蕴,给人一定的启迪。

    一 次 话 题 作 文 写 作 指 导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