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教案:
幼教语文教案 幼教数学教案 幼教英语教案 幼教常识教案 幼教音乐教案 幼教体育教案 幼教美术教案 幼儿园教案 小班教案 中班教案 大班教案
> 小学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英语教案 小学自然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体育教案 小学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 小学说课稿 小学主题班会
> 初中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 初中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政治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 高中数学教案 高中英语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化学教案 高中历史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高中政治教案 高中美术教案
> 其他教案:
评课稿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生评语 班级管理 班任挚友 教学参考 教学相关 国旗下讲话 信息技术教案 主题班会教案

林海 教案

时间:2012-07-15 11:02来源:教学辅导点击:字体:[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四)作业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野荷塘》。

    林海 教案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