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
《在山的那边》述说的,显然与他自童年起就一直伴随他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他的日见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然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它要求诗人用“形象”而非简单的、概念化的语言来处理他所反复体会的痛苦、激情、信仰和经验。王家新没有像很多人一样把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折磨变成一种愤懑的喧嚣,而是从中体验出所有的理想</PGN0008B.TXT/PGN>的破灭之苦,并把它转化成一种以“山”与“海”的对立为基本模式的沉思诗意。
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喻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
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征:“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诗人相信,“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PGN0009A.TXT/PGN>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山”与“海”的对立,往往是一种无法打破的对立,正如另外一位诗人在《山民》中所说,“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所以没等他走到那里/就会死在半路上/死在山中”。可是,在王家新的这首诗中,“山”与“海”的对立,“山”对“海”的隔绝,因为一个“一次又一次失望”却一次又一次攀登,不停地翻越群山去追寻大海的倔强的“孩子(我)”的出现,而告克服。这“孩子”可以说正是那不屈的“信念”本身。这个山与海之间的“追梦者”,体现了我们内心“隐秘的想望”,更体现了一代人在现实的重重磨难与对理想的苦苦坚持之间的精神历程。
在艺术上,《在山的那边》看似线条单纯,却又波澜迭出,紧扣人心。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他的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的第一部分,他甚至以一个孩子的语调这样写道:“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仍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些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对“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一文由优秀教案免费提供,本站为公益性网站,此教案为网上收集或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和《在山的那边》导读(赵寻)相关的教案:
- 《春》资料:《春》的音乐美2012-11-30
- 《春》资料:《春》的比喻2012-11-30
- 《春》重点难点指导2012-11-30
- 《春》教学方法指导2012-11-28
- 《童趣》教学建议2012-11-28
- 《皇帝的新装》教与学2012-11-28
- 《皇帝的新装》主题新解:人性的悲哀2012-11-28
- 《金色花》的两种解读2012-11-21
- 爱母·爱国· 童真·童趣——《诗两2012-11-21
- 多采课堂 个性激扬 ——《羚羊木雕》2012-11-21
- 七年级(上)语文写作训练2012-11-21
- 把学习的乐趣交给学生 ——《绿色蝈2012-11-21
- 《化石吟》赏析2012-11-16
- 童趣童真童心----沈复《闲情记趣》2012-11-16
- 读朱自清《春》2012-11-16
- 朱自清的《春》2012-11-16
- 悬崖上的一课——莫顿·亨特2012-11-15
- 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2012-11-15
- 那么一种氛围——读《秋天》(刘真福2012-11-15
- 《秋天》作者介绍2012-11-15
- 慈善的冬天——品读《济南的冬天》(2012-11-13
- 《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艺术(张炼强)2012-11-13
- 春的赞歌——读朱自清的散文《春》(2012-11-13
- 《探索月亮的奥秘》教学的一些做法和20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