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别人家中去接受教育,不是长久之计,孩子终究是你自己的,别人无法帮你教育一辈子。一个老师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取代数千万家长的教子责任。
有些家长不明白:孩子爱说谎实际上是家长“教”出来的或“逼”出来的——教:家长对孩子言而无信,以身作则不够;逼:用过于严厉的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使得孩子为了逃避过度的惩罚而撒谎。
中国人多少年来一直用“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孩子,但是,在美国却有这样的例子:一位犯人在信里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到了其中有一个又红又大,我非常想要。这时候妈妈问我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出自己的想法,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是想着自己 ”。问到我的时候,我非常机灵地改了口:“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且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靠着机智与说谎,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后来,为了要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仅说谎,更不择手段,终于进了监狱。
另一位在白宫工作的著名人士在小时候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三个孩子都在挣抢大苹果。妈妈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了三块,让三个孩子各负责一块的修剪,谁干的又快又好,谁就可以得到大苹果。结果这位人士得到了大苹果,同时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在他们家里,这样的做法很平常——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公平竞争,享受回报。
两个孩子都得到了大苹果,一个是靠虚伪,一个是靠正当竞争。
还有许多错误的做法:“挂帘子”——我天天每日没夜的这么忙,还不是为了你(实际是在用“工作忙、时间紧”掩盖自己在家教上的失职);“喊口号”——听老师话、好好学、好好考(没有具体措施,只是在“说空话”);摆架子——与孩子不亲近、更缺少沟通,态度冷峻,语言只有“命令式”(在形式上追求家长的权威);急性子——不问原因,只以自己的判断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一听就急,不让孩子说话,不给孩子解释、辩解、改正的机会);给票子——对孩子的关心只有一句话:“要多少钱?”(认为钱可以买到一切);以及抱瓶子(酒瓶)、掷色子(麻将)、打棍子(体罚)等就不一一列举。
美国的心理学家多德森制定了教育孩子的12条戒律,可供家长们参考:1,瞧不起孩子,2,恐吓,3,贿赂(会使孩子丧失内在动力,养成为奖赏而做事的坏习惯),4,强行让孩子答应“下回不敢了”(使孩子变得口是心非),5,过度保护,6,唠叨不停,7,强迫孩子立即服从,8,纵容,9,规矩、方法不一致(两人之间的不同、时间前后的不同),10,制定的规矩不适合年龄(因此做不到),11,言而无信,12,雷声大雨点小。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