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值得思考的教育观念问题(3)
- 日期:2011-09-29 09:16
- 来源: 父母课堂
- 浏览: 次
- 字体:[大 中 小]
出生一个星期的豪猪(箭猪),就可以“独立自主”了。但人呢?一个新生婴儿要18年
后才能算独立的成年人。这就是说,人若不组成社会,人类就根本无法存在。因此,人
组成社会是为了自身的生存。据此,人组成社会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人。依此类
推,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教育,其目的也就是为了人。
如果我们把人看成教育的受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国内
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的话,教育的目的
就是为了人。依据前哈佛大学校长巴布博士的观点,高校应有八个功能。根据我上面提
及的观点,似应是八个高校教育的目标:
1.提高交流能力
2.培养分析能力
3.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
5.提高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能力
6.培养对个人和环境的理解能力
7.改善个人对当今世界的了解能力
8.增长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知识
这是美国流行的“开明教育”(或翻译成“自由教育”)的比较具代表性的观点,
与国内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人。而应试教育与
上述八个目标基本上是背道而驰的。对人来说,应试教育只能是临时手段,素质教育才
是最终目的。
依据我们迈阿密前校长玛莱特博士的观点,“开明(自由)教育”的根本责任是为
了培养“人”和“公民”。
人不得不组成社会,赖以生存,但社会与人是一对矛盾。根据阿吉利斯的“不成熟
到成熟”的理论,一个健康的人都是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但仅有少数人能够达到完全成
熟。那是因为组织和社会的机构体制障碍了人的成熟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帮助学
生走完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以达到完全成熟。从这个观点看,教育的目的还是
为了人。人要改革社会、发展社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即通过社会为人服务。
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
运转的。按照阿吉利斯的观点,这不利于人在从不成熟到成熟过程中健康发展。因为,
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很容易把学
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只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角色,忽略了教育学生做
自己生命的主人。
总之,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
是为人服务。要计算器还是计算技?
在美国留学,什么专业最吃香?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
在美国学生当中,MBA(商业管理)是最吃香的专业。因此,许多中国留学生也往
那里钻。毕业后,到跨国公司应聘,然后派驻中国,自嘲为“假洋鬼子”,本乡本土的
“还乡团”。但人学时,竞争对手多是美国学生,不太容易拿到资助。
机械、数学、物理等专业,美国本土的学生非常之少,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外国
留学生。由于竞争对手中美国本上学生太少,资助相对要好拿些。
其他一些专业,如教育、英语、音乐、美术,等等,中国留学生太少,录取相对容
易。但这些专业的资助名额也少,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也小些。
我是那类以读书为目的、死读书的留学生。就像“文革”后,头一两批上山下乡的
“插队青年”那样,是真心诚意地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当然,“文革”
前就去的那批,像邢燕子、董加耕“之流”,到我们去时,他们都已“土”得掉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