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对特殊家庭进行分类指导 我们将特殊家庭分离婚家庭、闹离婚家庭、分居家庭、寄养家庭、罪犯家庭、残疾人家庭、领养家庭、“新贵族”家庭、婚后重组家庭等,学校尤其重视这些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导。
七、课题研究的启示
1、开展心理教育,明确目的至关重要
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流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学校心理教育一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二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三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学校心理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上,而不仅是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矫正,切不能把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
2、开展心理教育,理论指导至关重要
学生群体有其心理和行为群体特殊性。在类似的环境条件下,这种特殊性在个体上的表现程度仍有很大差异,这是个体感受和评价有差异,是认知不同的结果。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学生的外显行为,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地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首要任务是要让学生正确地进行认知。认识到心理教育的关键不是去排除诱发性事件或不良情绪行为,而在于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所以,我们心理教育的出发点就在“认知”上,以艾利斯(AEliS)理性情绪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3、开展心理教育,培训教师至关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恰恰来自教师不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心理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及家长)。在教师中开展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每一位教师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所以,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保证心理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4、开展心理教育,遵循原则至关重要
教育有其自身规律。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使心理原则与教育原则相融合,遵循几项主要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宗旨。二是自我教育原则。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不能仅依靠教师传授心理知识去实现,必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依靠学生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因而必须注重情景创设和行为训练。三是合作性原则。心理教育不可能是一项孤立的教育活动,它需要与班主任工作及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科教育工作相结合,并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联系在一起,统一目标,互相配合。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