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缘何只见“掐尖”不见“冒尖”

  • 日期:2013-04-30 10:57
  • 来源: 好好学习
  • 浏览:
  • 字体:[ ]

  7月19日,清华大学公布了今年高招录取情况。与前日北大公布的数据相比,两校公布的各省尖子生报考录取情况、文理科分数线等统计数据存在“打架”现象:北大称录取了超过6成的状元,清华则称9成的理科状元报考清华;北大自称文科线仍绝对领先,清华也抢说本校文科线八成列第一。

  数据打架并不鲜见,事后一般都能听到种种解释:计算口径、统计方法、概念理解差异……横看成岭侧成峰,自有它的道理。若只凭两校的数据有多处相左,就怀疑背后隐藏着数据作假的诚信问题,那只能说瞎起哄。又不是西太平洋大学,两所声名赫赫的百年名校在众目睽睽之下,故意作假,这事情说给方舟子听他也不会信。

  果不其然,用不着读者太多操心,就有报道新闻的记者临时充当了两校发言人给出了虽不权威但很有可能的解释:两所高校对外发布状元招录数据时,北大选择了录取人数比例,清华则选择了填报志愿的比例;另一个可能导致数据分歧的原因是,目前各省份“状元”的统计标准一般分两种:实考分第一名,和投档分(即考虑加分因素)第一名。如此煞费苦心的记者实际上在重复着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原本只具科学客观性的统计数据,在中国国情里还兼有文学审美的描述性功能。

  其实,对于上面这桩事儿,报道这样写总还是八九不离十:九成状元被揽入北大、清华。但是如此一来新闻也就没了新意,说的还是老故事:高招录取工作中的名校“掐尖”现象。

  早在2006年,时任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院士就曾抱怨:“清华、北大把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一流大学选择。”他认为,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如今,几年过去了,朱先生正在为筹建他理想中的大学忙碌,而北大、清华的“掐尖”连续剧则从未停播。

  按理说,“掐尖”保证了优秀生源向优势学校集中,最后导致强校更强,倒也是必然。但可惜的是,北大、清华决战紫禁城的巅峰对决仅止于两校“掐尖”。在2007年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的名校榜上,北大由前一年的第14跌至第36位,清华大学则由28跌至40位;今年5月,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大又从第10跌到了第12、清华则从第15跌到了第16。

  事实说明,集中优势资源的“掐尖”并不能保证学术冒尖。相反,除了朱清时曾指出的“掐尖”会造成人才浪费之外,也会培养出名校的惰性——以“抢状元”为能事,渐渐忘记了自己更大的责任是不要辜负了这么多好学生,要为他们将来的冒尖成才创造最好的条件,而不是去渲染掐了多少尖子生、提高了多少分数线来为自己增光添彩。即便以成绩论英雄,高考状元也只是他们个人的成功,与北大、清华暂时还毫无关系。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