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新疆两位高考状元独家分享冲刺经验(2)

  • 日期:2013-04-06 10:54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做题要又快又准

    在高考时,做题的速度对临场心态和考后情绪都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一点需要平时着重训练。做题效率,就是既要快速又要准确率。

    在经历了高三之后,我觉得所有的试题都有自己的标准解题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效率就能得到保证。

    比如,语文诗歌鉴赏中分析一句诗词,简单说,就是翻译加作用。首先需要我们准确的翻译出这句话的意思,接下来只要结合整首诗词的内容以及诗词的主旨来说明诗句的作用即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在语文的各种阅读理解题中一般都要结合主旨来作答。又如地理中考查一个地区的工业区位,只需要记住关键词,比如“原料、动力、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等等,套用适合的条件即可。

    而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大家能将考题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某一个知识点会怎么考,考查时它会怎么问?都是需要掌握的。

    复习不能干瞪书本

    那种整天只抱着一本书,看到头昏眼花的复习方法是不可取的。比如语文的基础知识,干瞪着眼睛怎么看也不如平时抽空和同学们互相提问有成效。相互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检测学习效果的方式,在交流中学习,可以掌握两倍甚至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同样,在复习初期,或者在更早的高一高二阶段里就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当时老师要求我们的做法是专门有一个语文基础知识积累本,把自己平时看到的基础知识分门别类,比如语音、字形、近义词、成语和熟语、古汉语词汇等等的归纳整理,抽空识记,坚持就会有效果。

    而对于历史,特别是像古代史这种极富有规律和顺序性的知识内容,可以脱离参考书及资料,自己对着课本归纳知识结构和重点。我个人总结的方法有,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民族等各方面,可以综合起来为一个朝代进行概括;也可以单从一个方面出发,将各个朝代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起来,比如从土地制度入手,从最开始的井田制到清朝的逐渐变化就是考查的重点;更可以进行不同朝代之间的比较,比如我在当时就看着书,把秦朝和隋朝,汉朝和唐朝,宋元和明清的各个方面作了详细的对比。

    做习题要讲效率

    高三时,我每天早上9时准时到学校,背单词、读课文,然后上课。我有个习惯,上课时主要是听讲,绝不会利用上课时间做习题。

    上课时,耳朵里听着老师讲,必然会影响做题的准确率,做不对就容易烦躁,这对自己的自信是有影响的,所以我认为在上课时做题,还要保持高正确率就比较难,也比较费力,还不如认真听老师讲课,课后再去做习题。

    那时班上的学习气氛很好,同学们经常会比赛做卷子,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虽然我做题速度并不是很快,但很少输给别人,因为光讲速度正确率不高也不行。

    早睡早起按时作息

    有好的作息时间才能有好的学习成绩。挑灯夜战,晚睡早起的做法虽可以理解,但睡眠时间太短,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影响人的情绪。这样复习效率不高,考试时的状态也不佳,常常是得不偿失。

    有些同学形成了晚上“开夜车”、白天睡觉的习惯,这种节律极不利于高考。因为高考安排在白天,如果考生最清醒时是晚上,最不清醒时刚好是考试时间,就会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正确的做法是在复习阶段,应将自己的最佳状态调整到上午和下午考试时间。调整的方法是临考前一两周内坚持晚上22时前睡觉,早上6时左右起床。几天过后,就会慢慢适应了。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