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频道

临近考试变“懒”了 考生小心“心病”来袭(2)

  • 日期:2013-03-22 11:13
  • 来源: 自学习
  • 浏览:
  • 字体:[ ]


  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或过度紧张会使个体出现疲乏、焦虑、压抑、学习能力下降,甚至身心衰竭等,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倦怠心理。

  在高考压力下,一些考生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挫折、焦虑、沮丧日积月累而形成了倦怠心理。轻者使人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很强的疲累感;严重的则会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嗜睡或者吃不下饭甚至呕吐。

  开方:每天拿出一小时做运动

  学习倦怠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态度。首先,要善于调整心态,特别需要注意调节身心。自觉地控制自己,坚持有规律的生活,做到张弛有度。以适合自己的目标鼓励自己,保持一个乐观愉快的情绪;其次,保持适当的压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备考期间学生应该有点“精神压力”和“紧迫感”,才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再次,要精选典型习题,克服复习倦怠。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各种训练题接踵而至,如果一味做一些老题、偏题,自己肯定会感到厌倦。选择情境求新、材料求新,解题方法求新的习题。最后,要遵循生理规律,保持充沛的精力。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松弛有度,适当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每天可用一小时进行户外活动,如慢跑步,打羽毛球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每天上下午各用半小时听听音乐,保持一个良好心态。

  症状3:“唠叨症”

  病例:家长唠叨逼急考生


  高考即将来临,小玲的父母也一天比一天更关注自己的孩子。餐桌上、上学的路上,父母总会忍不住提及高考这个话题。孩子做了一下午的题,想在吃饭前看一会电视轻松一下,父母却说,老师不是说不让你们看电视吗?有的母亲总是担心孩子的身体会垮下来,反复劝孩子吃这样吃那样,可孩子总觉得没有胃口,为此母女之间还经常闹矛盾。有的时候,孩子学习的时间久了,心里有点烦,刚站起身准备调整一下状态,爸爸却又会说:“学习的时候你怎么总静不下心来!”小玲终于冲着父母大喊:“再唠叨我就不去考了!”

  诊断:家长的过分关注

  在考生家长中,这种心态是很普遍的。现在这一代高考生的家庭绝大多数就一个孩子,也就这么一次高考,这个时候想让家长放松并不容易。家长紧张是正常的,但现在离高考只有几天的时间,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与前程,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已没什么用处,闹不好还会帮倒忙。

  开方:家长尽量少提“高考”

  在这个特殊时期,面对心理压力已经很大的考生,家长一定要给予适当的理解,保持稳定的情绪。首先,保持正常的生活,让生活不因高考的来临而发生巨大的改变。家庭环境或氛围的改变不宜太大,除了像家庭不和、夫妻吵架、搓麻将打牌、宾朋不断这些必须改变的之外,保持原样会更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精力集中。因为孩子高考,所有事情都围着孩子转,这会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其次,家长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尽量少提关于高考的话题。在临近高考的最后几天里,过分“叮嘱”只会对考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后果。家长对孩子异乎寻常的关心照顾、严格要求和体贴安慰,都会让孩子感受到临考前的紧张气氛,其效果往往与家长的苦心背道而驰。

       与此同时,家长还需要降低过高的期望值,让考生心里有“底”。孩子心里踏实了,会把考试当作过节的心态去对待,反而能够超水平发挥。最后,在饮食方面,尽量进行荤素搭配。每天一个鸡蛋,适量鱼肉、蔬菜和米饭是健康的搭配方式。每天晚饭后,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外出走走,陪他聊聊天,散散心,这也有利于稳定孩子的情绪。

相关文章

关于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意见建议 RSS订阅 TAG标签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9 - 2019 学霸哥湘ICP备13002298号 链接/广告QQ:287668250

本站部分内容摘自网络,若您的文章不愿被本站摘录,请及时通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