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不宜仅把目光停留在学校名称上,也不能仅从学校的名称上去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和办学实力,对学校的认定更不能“跟着感觉走”,而应多搜集资料,加深对院校及专业的了解。
现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考生应瞄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重新审视高职教育,同时要坚信,安身立命,“百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
姓“公”姓“私”勿偏见
笔者在统计时还发现,考生报考公办学校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民办学校。以专科第二批次院校为例,该批次包括公办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及成人高校(普通班)等。如果将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称为“民办院校”,公办高职院校占该批次权重最大,两者相比较,“公办院校”第一志愿的满足率整体高于“民办院校”。
当前,考生及家长在观念和认识上对“民办学校”存有一些偏见,觉得这类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以及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认同度都不及公办学校。实际上,国家针对民办教育曾先后制定了多项鼓励政策和优惠措施,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方兴未艾,社会对民办教育的接受程度也日益提高。
冷热专业并不一定是绝对
据笔者对四川省07年录取结果统计,考生选择较多的文科专业前10位是: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类、英语、法学、财政学、会计学、市场营销、汉语言文学。考生选择较多的理科专业前10位是:金融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科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明显可以看出,考生填报志愿时,经济、金融、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普遍具有吸引力,而与之相反的农林、地矿、轻纺、食品等类别专业,即使近年来就业形势不错,但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待遇不高而不被考生看好。
从报考人数的多少、实录平均分的高低等方面判断,专业的“冷”“热”在每所学校确有不同程度的客观存在。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鉴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从就业趋势上难以断定几年后所谓的热门专业仍旧“热”,冷门专业照常“冷”。同时,即使是热门专业,也并非适合每个人去“追”,因为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职业特性,考生应当在充分了解专业特点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后,方可确定较适合自己的专业取向及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定位两极分化不可取
从考生志愿填报看,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倾向:要么“死”盯住几个专业,比如在几个批次院校中均只填报钟情的一两个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要么漫无边际地“撒网式”填报,比如第一志愿侧重经济类专业,第二志愿又偏向电子信息类,平行志愿中又集中体现为医药类专业。
对于前者,考生除了综合权衡、准确定位而可以固守自己圈定的专业之外,对专业的选择范围也应稍放宽一点,否则容易走进死胡同。而“不服从专业调剂”更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在分数不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更是增加了落榜的危险。而后者,明显表现在考生专业选择前未能真正做到“知己”,即在对自身情况(包括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明晰便盲目、草率选择。考生往往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所选专业并非真正喜欢,从而使自己在学习态度、动力上陷入被动、消极的局面。
一般来说,个人兴趣爱好、自身特长、就业前景等,均应是考生填报专业志愿的参考要素。但需要指出的是,专业的好坏不能从名称上去判断,而且由于学校的师资水平、办学力量的不同,同一种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业状况以及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专业的选择一般要结合自己的高考分数、兴趣爱好、职业定位、发展规划等因素,在综合考虑后慎重选择。
推荐内容
教育新鲜事